第22章 迎明皇,不納糧
- 南明,朕的天命太抽象
- 公白渡河
- 2510字
- 2025-01-12 01:37:45
朱慈煊行走在阿瓦城外的田埂上。
“對于我這種人,比起搞政治,還是在軍隊來得好。”
治人為本,故曰仁。
朱慈煊也不知道是自己真的手黑,還是系統(tǒng)太過抽象。
想要個理政技能。
來了個三清教育。
把政治凈化了,就不用處理?
正好找寺廟法師有事,順帶為他賜福洗手。
朱慈煊望著暫無戰(zhàn)火的田野,飄零的枯葉隨風漫卷,深黃暗綠的大片色彩中太陽的金光閃爍其間。
“殿下若想得到佛祖的保佑,還是多應專注在為民謀利上,少動兵戈,天下和平了,福氣自然會多。”
摩恩達拘大法師是十年前平達力賜予兩個弟弟封邑的見證者,親自來給朱慈煊祈禱賜福。
朱慈煊嗤笑一聲:“大法師,你覺得什么是民?”
“是你們這些寺廟中不作耕種的僧徒,還是老侯爺這般馭使上百萬百姓的王室子弟。”
蒲甘侯落了朱慈煊一個身位,微微躬身。
“我們吃的是阿臺農(nóng)民和奴隸的血汗?jié)补嗟拇竺祝粢勒沾蠓◣煹脑挘瑸槊裰\利,當減少我們這些王室貴族和僧徒。”
摩恩達拘大法師斜了蒲甘侯一眼。
對這個全身心投靠明國,解放奴隸,給阿臺農(nóng)民分土地,掘自己根的新王,早已無話可說。
摩恩達拘大法師合手一拜:
“殿下,佛陀說世界因緣和合而生,便有天地之分,上下之別。”
“草不灌水,便會枯萎,人不食畜,便會生病。”
“人身負業(yè)力,有貴賤之區(qū),然歷劫轉世,貴賤亦然會逆轉。”
朱慈煊踩了踩腳下的土地。
“大法師,我們明國的將領士兵,屠戮寺廟,劫掠百姓,難道也是你們洪沙人要經(jīng)歷的劫難。”
“在孤看來都是放屁。”
“就在我腳下,幾十年前是個唐人街,或者說漢人街,大明街。”
“有數(shù)萬來自我大明閩粵江蜀的商販藝人,三宣六慰而來的土司百姓亦有數(shù)萬之多。”
“結果莽應里北犯三宣六慰,害怕大明街漢人與明軍勾結,盡押數(shù)萬人于江邊殺戮,縱火焚死,大金沙江都曾被堵塞。”
“他們也是有業(yè)在身,需要歷劫嗎!”
在朱慈煊噬人的眼神下,摩恩達拘大法師念了聲阿彌陀佛,不敢再言。
片刻后,朱慈煊擺了擺手,意興闌珊。
他都信佛了,你還能要求個啥。
早晚西冰庫來套破除封建。
“孤自告訴你們,是要爾等記錄在經(jīng),再述說給洪沙瓦底的百姓。”
“我大明此番南伐,吊民伐罪,蓋因東吁王室不服王道,拘困天子,又以莽氏一族,殺戮太重,從安南的東海,到天竺的西海,無人不知其的惡名。”
“幾日前佛陀便降怒火焚毀琉璃宮,以視天下。”
朱慈煊將自己天命引發(fā)的火災甩鍋給莽應里。
“不日后,孤將起洪沙族三萬兵馬,明國三萬兵馬,暹羅瀾滄兩萬兵馬,麓川各族土司兩萬兵馬,共計十萬義軍,以攻下洪沙,拯救孟族脫離魔爪。”
“你們各地寺院要帶著信男信女為我們大軍祈福。”
摩恩達拘大法師垂著的頭微微抬起:
“太子殿下,是不是要我們寺廟幫助義軍籌備糧草和征募士兵?”
朱慈煊拍了拍其的肩膀。
“孤已經(jīng)將王公貴族們和上層阿赫木旦的土地分給了下層阿赫木旦與阿臺農(nóng)民們了。”
“并許諾他們兩年之內(nèi)不用納糧交稅。”
洪沙瓦底的奴隸主要是交戰(zhàn)阿拉干國和暹羅以及麓川土司的戰(zhàn)俘。
不乏洪沙族、孟族、撣族、瀾滄人、天竺人。
像剛征募的天主村就是個標準的奴隸村。
但二十年沒興大的戰(zhàn)事,奴隸數(shù)量并不多。
而人數(shù)最多的阿臺農(nóng)民更多是各郡和邊區(qū)的本地人,非洪沙族的人為主,不居住在大金沙江兩岸的灌溉核心區(qū),只務農(nóng)不服兵役。
賦稅比洪沙族的阿赫木旦多數(shù)倍乃至十倍,服徭役同時有戰(zhàn)事也要去做民兵。
而半數(shù)洪沙族人成為阿赫木旦,社會地位比阿臺農(nóng)民和奴隸高。
但又分上中下。
上層有土地不用交稅,中層有土地要交一定的稅。
下層純給王室打工,耕種王室土地,還要服較重的徭役。
大明的君主集權制,對于洪沙國的封建農(nóng)奴制,簡直先進太多了。
朱慈煊打算等以后抽出空來,就將洪沙瓦底改郡縣。
讓洪沙各族百姓沐浴王道。
【迎闖王,你靠迎明皇不納糧的口號,開始得到洪沙瓦底底層百姓的支持。】
【三清教育,你抓捕了大半中上層阿赫木旦和想保留土地的洪沙貴族,凈化政治,政策得以很好推行。】
摩恩達拘大法師腳下一軟,險些跌倒在地。
阿瓦蒲甘等郡有近百萬人口,其中阿赫木旦占據(jù)四成。
幾十萬人口交稅納糧的缺口,哪是他們寺廟能補充的。
就算把洪沙瓦底所有寺廟都榨干,連佛像佛塔的裝飾刮盡,可能也就填補個十之二三。
朱慈煊扶起癱軟的摩恩達拘大法師。
“又不是讓你們?nèi)停瑑赡曛畠?nèi)他們不用交稅納糧,想必洪沙瓦底皆是虔誠的佛教徒,若有結余定會供奉寺廟佛祖。”
朱慈煊穿越前可沒少看暹羅廣告電影。
老百姓可是跪著拿出食物供給僧侶挑選食用。
僧侶的地位連國王見了也要下跪。
“甚至拿糧食換取金銀給佛像寺院裝飾。”
“你們宣揚我明國正義之師之余,也可以讓信男女們拿出多余的糧食供奉給國王,用以支持大明。”
“也許佛祖感動孤,孤又會給他們免稅兩年。”
“當然,諸多寺廟僧侶為老侯爺和孤做事,就不必再行他隆王舊例約束佛教。”
卻說,佛教、天竺教、納特原始崇拜,在蒲甘王朝并行。
佛教又有大乘小乘數(shù)宗爭奪信徒。
然而即使在諸教混雜的蒲甘王朝時期,王室投獻給寺院的土地都有兩百萬畝,奴隸兩萬人,
東吁國雖也崇敬佛教,但一方面莽應里父子窮兵黷武,搜刮所有,另一方面他隆王休養(yǎng)百姓之余,多與佛教寺院限制。
控制寺院土地和僧侶數(shù)量,時不時讓讓寺院驅逐僧侶。
還將洪沙瓦底幾百年的傳統(tǒng),戰(zhàn)俘去做寺院奴隸,給改掉。
將戰(zhàn)俘集中在干燥的上洪沙從事耕作,供養(yǎng)王室。
蒲甘侯掏出一卷詔書:“各地寺廟每提供一定的糧食,便能換取一畝土地。”
“這類土地只需繳納中層阿赫木旦一樣的稅賦。”
“同時不再約束寺院僧侶,只要向魯?shù)拦賳T稟告,便可持戒出家,入寺供奉神佛。”
見摩恩達拘大法師面色已不再靜如止水。
蒲甘侯接著道:“以往魯?shù)拦賳T和地方總督都是王公貴族。”
“新政之后,各位大法師都可舉薦人才為本王效力,即使是寺院所在的本郡總督,亦然可以出任。”
不少僧侶面上露出心動之意。
但一年來李白軍隊焚毀寺廟,劫掠百姓,讓他們心中充滿對明國的憤怒與排斥。
亡國破家之恨哪是輕易消除的。
眼見各大寺院的法師還在猶豫。
朱慈煊冷聲道:“便是我明國撤兵,有了下層阿赫木旦的支持,與麓川暹羅的幫助,你們還不能和莽白分江而治嗎。”
“還是你們的地位比孤的舅舅更高。”
“不怕孤給你們一個個抓起來關進去,好好給你們改造思想。”
寺院法師們聞言,身體皆是不由一顫。
大明錦衣衛(wèi)的緝訪司不過數(shù)日已經(jīng)名聲遠揚。
進去的人就沒有不帶傷的。
阿瓦城外的新墳每天都要新增幾十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