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的心理治愈只需一次:《了凡四訓》的心理學解讀
- 涂道坤
- 2745字
- 2025-01-06 17:53:14
第三章 一場驚心動魄的對話,一次生命的重建
與對的人聊一次,治愈一生
山谷中,禪房內(nèi),袁學海與云谷禪師對坐,不言不語,寂靜無聲。
天黑了又亮,天亮了又黑,不知不覺,兩個人已靜坐了三天三夜。這種情形很有點金庸武俠小說的味道。在《射雕英雄傳》中,周伯通與靈智上人比定力,看誰坐的時間久,誰先動誰輸。結(jié)果內(nèi)功深厚的周伯通輸了,而武功不怎么樣的靈智上人卻贏了。為什么靈智上人能贏呢?因為他被別人點了穴,生命流動的能量被掐斷,儼然成了一個死人。
如果說靈智上人是身體被人點了穴,無法動彈,那么袁學海則是在心理上被人點了穴。點穴之后,他的精神被控制,內(nèi)心麻木不仁,一坐下來便靜如癱瘓,似乎比任何高僧大德都有定力。
當又一個黎明到來時,云谷禪師緩緩從地上站起身來,撣了撣三天三夜落在僧衣上的塵埃,開口說話了。
“普通人之所以不能超凡入圣,不是因為天分不夠,能力欠缺,而是被太多的想法、太沉的心念拽住了。”云谷禪師看著站起身來的袁學海,“你隨我一道靜坐了三天三夜,我沒看出你有什么想法,也沒感覺到你有什么心念。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小時候,有一個算命先生把我一生的榮辱得失、吉兇禍福,包括死期,都算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的一切早已命中注定,沒有什么好想的,想也白想,所以干脆就不想了。”袁學海答道。
云谷禪師盯著袁學海,訕笑道:“我原以為你是一個定力深厚、很了不起的人,沒想到你其實是個凡夫俗子。”(《了凡四訓》:“我待汝是豪杰,原來只是凡夫。”)
“禪師,請問,您這話是什么意思?”袁學海一臉蒙。在袁學海的第一印象中,云谷禪師和藹可親,沒想到他的話卻如此直接、犀利,毫不留情。這令袁學海很意外,很吃驚,也很困惑。
“壓根兒就沒有命中注定這回事。你難道沒發(fā)現(xiàn),你所說的命,其實是由你的心掌控的?”云谷禪師站定后,直視袁學海的眼睛,“你的‘心’一直在指引你的人生,而你卻管它叫‘命’。”
“如果不是命中注定,為什么孔先生對我的事情算得那么準呢?”袁學海反問道。
“不知道你有沒有聽說過一句話,叫‘心外無物’。倘若你理解了其中的含意,就會發(fā)現(xiàn),生命中所發(fā)生的一切事情,都是你的心吸引來的。你心中描繪的景象,會出現(xiàn)在你的生活中。你心中的想法——那些心心念念的想法,始終在支配你的情緒和行為,控制你的人生。所以,你的心是什么樣的,你的命就會與之相匹配。心不變,命當然不會變。”云谷禪師接著說,“我來問你,從你遇見孔先生至今,已二十多年了,在這二十多年里,你的心一直被孔先生算的命所鉗制,不曾有一絲一毫的轉(zhuǎn)動,又怎么能期望命能有所改變呢?你落在命數(shù)里,不得越雷池半步,這不是孔先生算得準,而是你被他‘洗’了腦,受到了他的精神控制。你就像一個囚犯,被困在自己設(shè)置的牢籠里。你說你認命,在你的認命中,除了無奈、無助和絕望,還有糊涂和懦弱,以及不愿意為命運承擔責任的逃避。這種種心理和行為不是凡夫俗子是什么?大智大勇之人能夠擺脫精神控制,讓心自由,而隨著心的自由,他們的命也就不再被控制。不改變心性的人,什么也改變不了。無論何時,只要你的心性改變了,命運遲早都會發(fā)生變化。”
云谷禪師的話像一根長長的毫針,一下子扎在袁學海的命脈上,在一陣劇烈的疼痛之后,他感到長期盤踞在心上的錯誤認知有了松動跡象。
“人真的可以逃脫命運的安排?”袁學海懷疑中帶著驚喜。
“每個人的命,都是自己造就的。每個人的福報,也都是自己追求的結(jié)果。佛教經(jīng)典說,求富貴可以得富貴,求兒女可以得兒女,求長壽可以得長壽。說謊是佛門大忌,我怎么會騙你呢?”
“求學、求知識,我能理解,但佛門四大皆空,六根清凈,功名富貴怎么可能想求就能求到呢?”
“這是很多人的誤解,佛門不是無欲無求,只是求的方法與眾不同。一般人是向外求,佛家是向內(nèi)求。六祖慧能說,一個人的命好命壞,離不開心。心是有磁場的,功名、富貴,以及一切圍繞在你身邊的東西,都是被你的心吸引來的。如果不磨礪心性、提升心力,而是一味向外,就會陷入虛妄。虛妄的生命猶如一片落葉,追逐著每一陣風,被風卷起來,又扔下去,萬事只能聽天由命,最終什么也得不到。相反,從心內(nèi)去求,不僅可以提升內(nèi)在心性,還可以改變外在命運,內(nèi)外都能有所得,這才是正確的求法。”
“您是說,只要心性提升了,命運就會變好嗎?”
“是的。”
“如果可以改變,如果人生可以重新來過,我愿不遺余力。”
云谷禪師繼續(xù)追問:“孔先生給你算的一生是什么樣的?”袁學海老老實實告訴了他。
云谷禪師目光如炬,看著袁學海,一字一句說道:“得到一件東西最好的方式,是讓自己配得上它。審視你的內(nèi)心,你覺得自己配不配考取功名?配不配有兒子?”
袁學海想了一會兒,說:“不配,考取科舉的人都沉穩(wěn)厚重,心胸開闊,格局大,而我性格急躁,不愿意做煩瑣的事情,同時心胸狹窄,不能包容別人,還經(jīng)常恃才傲物,說話輕率,隨便議論別人。這些性格缺陷不僅阻礙了學習上的進步,還得罪了不少人,怎么能考取功名呢?
“此外,大地越是污穢之處,越是能夠生長作物,水至清則無魚。我是一個有潔癖的人,一方面想要兒子,另一方面內(nèi)心不免又有些抵觸和排斥,這是沒有兒子的第一個原因。俗話說,和氣化育萬物,我卻經(jīng)常發(fā)怒,這是沒有兒子的第二個原因。慈愛是生生不絕的源泉,刻薄是不育的根本,我愛惜自己的名節(jié),常常不能舍己救人,這是沒有兒子的第三個原因。我說話太多,消耗元氣,這是沒有兒子的第四個原因。我喜歡喝大酒,過度傷神,這是沒有兒子的第五個原因。我喜歡熬夜,又不懂得養(yǎng)育心神,這是沒有兒子的第六個原因。其他還有很多問題,不能一一列出。”
云谷禪師說:“其實,不只是考取功名。世間享有千金財產(chǎn)的大富之人,一定是配得上千金財產(chǎn);世間享有百金財產(chǎn)的中富之人,一定是配得上百金財產(chǎn);餓死的人,一定有餓死的原因。上天對待一切,都是公平公正的,不過是按照每個人的性格、認知和行為將他們的命運展開而已,何曾摻雜一絲一毫的私心。現(xiàn)在,你既然認識到了自己的種種問題,那就把自己考不取功名、沒有后代的原因徹底清除掉,不要怨天尤人,不要認命,一定要從內(nèi)部去改變心性。”
聽說自己的命還有改變的可能性,袁學海不禁心潮起伏。他看著云谷禪師,與他四目相對,那是生命與生命的對視,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接著,云谷禪師擲地有聲,說了一段影響深遠的話:
“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后種種,譬如今日生——從今天開始,從前的那個你,等于昨天已經(jīng)死了,從今以后,誕生一個新的你。這個新的你,會有不一樣的心性,不一樣的人生,不一樣的命運,正是你想成為的人。”
云谷禪師的話,一針見血,驚心動魄,震裂了袁學海的保護外殼。他感覺在他僵尸一樣的心中蛹化出了一只蝴蝶,翩翩起舞,生命的活力也隨之緩慢流動起來。
“煉獄般的痛苦一經(jīng)超越,枝頭綻放的將是愛與希望的花蕾。”—— 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爾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