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閱史有感

這篇文章的第一段,首先從正、反兩個方面,扼要概述《魏征列傳》中所敘述的太宗與魏征的君臣關系,并由此生發閱讀史傳的感想。

從正面落筆,文章寫道:“余觀太宗常屈己以從群臣之議,而魏鄭公之徒,喜遭其時,感知己之遇,事之大小,無不諫諍,雖其忠誠所自至,亦得君以然也。”魏征以直言敢諫而聞名,據《貞觀政要》記載統計,魏征向李世民面陳諫議有五十次,一生的諫諍多達“數十余萬言”。《新唐書·魏征列傳》不厭其詳地記載諸多魏征進諫與李世民納諫的故事,并稱道:“征狀貌不逾中人,有志膽,每犯顏進諫,雖逢帝甚怒,神色不徙,而天子亦為霽威。議者謂賁、育不能過。”有一次設宴丹霄樓,李世民“酒后吐真言”,對妻舅兼宰相長孫無忌(594—659)抱怨道:“我對魏征,能做到棄怨用才,無羞古人。但是每次魏征進諫而我不接納時,我跟他說話,他偏不立即答應,這是為什么呢?”魏征聽到后,回答說:“臣因為事情有不對的地方,所以進諫。如果您不接納,我還答應,恐怕您就那么做了。”李世民說:“你就暫且答應,等有機會再次申說,難道這也不行嗎?”魏征回答說:“昔舜戒群臣:‘爾無面從,退有后言。’”只有當面聽從進諫,才可以再加申說的。怎么可以當面答應您,事后又加以糾正呢?”李世民大笑道:“人言征舉動疏慢,我但見其嫵媚耳。”魏征再拜曰:“陛下導臣使言,所以敢然。若不受,臣敢數批逆鱗哉?”(《資治通鑒》,3870—3871頁)也許正是讀到君臣二人這種掏心掏肺、坦誠相見的對話,曾鞏才深有感觸地說:“則思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稱賢主,而前世之君不及者,其淵源皆出于此也。”

從反面立說,《書魏鄭公傳》寫道:“及觀鄭公以諫諍事付史官,而太宗怒之,薄其恩禮,失終始之義。”《新唐書·魏征列傳》記載,魏征曾將自己記錄的與李世民一問一答的諫諍言辭,交付負責編寫起居注的史官褚遂良做參考。李世民聽說此事后聽信讒言,懷疑魏征借此博取清正的名聲,心中很不高興。所以魏征去世不久,他就下旨解除了衡山公主和魏征長子魏叔玉的婚約,還憤怒地下令毀掉魏征的墓碑(3881頁)。曾鞏批評這種做法是“失終始之義”,用的是《尚書》的語典。《尚書·太甲下》說:“與治同道,罔不興;與亂同事,罔不亡。終始慎厥與,惟明明后。”偽孔安國傳曰:“明慎其所與治亂之機,則為明王明君。”古人認為,為了保證長治久安,明君是應該慎始慎終的。讀史至此,曾鞏又不禁深致感慨,說:“則未嘗不反復嗟惜,恨其不思,而益知鄭公之賢焉。”

當然,無論是正面的還是反面的記敘與議論,曾鞏這篇文章想要著重說明的,并不僅僅是李世民與魏征的“君臣相得”與“君臣相失”,而是“能知其有此者,以其書存也”——正是有賴于史書的明文記載,才能使后人見其得失,有所啟發。換句話說,這篇文章要表達的真正主旨,是史書必須如實地記載朝廷中君臣的諫諍言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芜湖市| 抚宁县| 庆云县| 和平县| 太白县| 东阿县| 东安县| 宣恩县| 靖远县| 青龙| 丹阳市| 丹江口市| 平顶山市| 五大连池市| 胶州市| 伊宁市| 竹溪县| 凤城市| 曲沃县| 桐乡市| 平邑县| 静海县| 安庆市| 兴山县| 玉溪市| 长治县| 富宁县| 溆浦县| 交口县| 黑龙江省| 盘锦市| 临湘市| 陇川县| 六盘水市| 中卫市| 渝北区| 平顺县| 德令哈市| 库车县| 民县| 铜鼓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