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歷時10天的2024年北京國際汽車展覽會已于5月初在北京順義落下帷幕,這場間隔4年之久的行業盛會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汽車產業近年來所取得的最新成就。展會以“新時代-新汽車”為主題,凸顯了新興力量和自主品牌的崛起,也從多維視角反映了汽車產業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和格局重塑。

1931年,遼寧迫擊炮廠制造出中國首輛載貨汽車,標志著中國汽車工業開始起步;1956年,長春生產出首輛解放牌卡車,標志著中國汽車工業開始實現初步發展。此后,以1984年首個汽車合資企業的成立為契機,中國汽車工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模仿到創新、從代工到自主品牌的全面崛起。在這個過程中,中國汽車產業在全球汽車產業中的地位不斷提升,正成為全球汽車產業創新的重要力量,并對全球汽車市場格局產生深遠的影響。

兩浪疊加:汽車產業的進化之路

在研究汽車產業歷史發展的過程中,我們的創作團隊發現在“新四化”(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出現之前,傳統汽車產業在從手工制造到高度自動化的過程中經歷了一系列明顯的轉變和發展階段。我們將汽車產業的這些發展階段總結為“經典四化”(標準化、規模化、精益化、全球化)階段。這四個發展階段不僅定義了汽車產業的發展脈絡,還深刻影響了全球經濟結構和市場策略的演變。

(1)標準化階段。弗雷德里克·泰勒(F.Taylor)的早期科學管理理論將效率置于最重要的位置,福特工廠的制造流水線是其理論的典型成功案例。生產過程的標準化顯著提高了生產效率并降低了生產成本,使汽車從奢侈品變為大眾可負擔的商品。

(2)規模化階段。規模經濟帶來邊際成本的持續下降,按照阿羅-德布魯模型(Arrow-Debreu model),在完全競爭市場中,企業可通過擴大生產規模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和成本效率的最大化。汽車產業通過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實現了更低的單位成本和更高的產量。例如,大眾汽車的量產模式不僅滿足了市場需求,也推動了制造技術和設施的現代化,同時也確保了企業在全球競爭中的優勢地位。

(3)精益化階段。詹姆斯·沃麥克在《改變世界的機器:精益生產之道》一書中指出,與規模化不同,精益生產是指在投入更少資源的情況下,在確保高質量的同時,多產出經濟效益,實現企業升級。在20世紀末期,全球市場競爭加劇和消費者需求多樣化使得歐美汽車廠商主導的規模化生產方式面臨挑戰,例如過剩生產和高庫存成本等問題。為解決這些問題,以日本豐田為代表的精益生產模式應運而生,其核心在于減少浪費和持續改善,這一模式不僅提升了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還增強了企業對市場需求快速變化的適應能力。

(4)全球化階段。這一階段的出現是基于全球產業分工和比較優勢。通用汽車和其他大型汽車制造商通過在不同國家和地區設立生產基地與銷售網絡,能夠利用不同國家和地區在勞動力、材料成本和技術方面的優勢,以優化生產效率和成本結構。這種全球化布局策略不僅滿足了全球市場的需求,還提升了汽車企業在國際貿易中的競爭力,有效地規避了單一市場的經濟和政治風險。

20世紀汽車產業全球化發展可大致分為兩個階段。前50年,由美國汽車產業發展主導,在20世紀20年代,美國汽車產量占全球汽車總產量的比例超過90%,到1930年前后,美國在五大洲已建有66個整車組裝廠,其中僅在歐洲就有超過30個。之后的50年,德國逐漸成為歐洲最大的汽車生產和出口國,1967年日本汽車產業超過德國,僅次于美國,位列世界第二,并于1979年在美國市場銷售超過240萬輛。在這期間,歐洲和日本車企加強海外擴張和兼并與重組,在美國建廠并實施全球擴張戰略,到21世紀初,日本豐田成為全球銷量最高的車企。

“經典四化”推動了汽車產業工業化的極大發展,使生產力得到了大幅提高,效率提高和管理成本降低最直接的結果是將汽車從奢侈品變為大眾可負擔的商品。福特汽車的創始人亨利·福特(Henry Ford)曾這樣生動描繪他對汽車產業的愿景:“我將為大眾制造一種汽車……它價格低廉,任何薪水不錯的人都能擁有一輛,駕駛著它與家人在廣闊天地中享受美好時光……當我實現這一目標時,每個人都會買得起一輛這樣的汽車,每個人都會擁有一輛。馬匹將從我們的公路上消失,汽車會成為理所當然的交通工具……(而且我們還會)為許許多多的人提供就業機會,讓他們獲得不錯的報酬。”

然而,隨著技術的快速發展、燃油車引發的環境問題,以及社交網絡和車聯網技術的興起,汽車產業的核心價值觀和底層競爭邏輯正在發生根本變化。“新四化”(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就是在這些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的。電動化[1]減少了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并降低了汽車尾氣排放;智能化和網聯化通過整合先進的信息技術,提升了汽車的安全性和用戶體驗;共享化反映了現代社會對效率和資源優化的需求,汽車正在從單一的交通工具轉變為提供多樣化服務和體驗的綜合移動平臺。

“新四化”與“經典四化”的兩浪疊加給全球汽車產業帶來了巨大的變革和發展動力。這種疊加效應不僅延續了“經典四化”在生產效率和規模效應上的優勢,同時,還融入了現代技術和新的商業模式,推動了整個行業向數智化方向轉型升級。正如工信部原部長苗圩在2024年初出版的《換道賽車:新能源汽車的中國道路》一書中所寫:“全球汽車產業正經歷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也面臨著百年一遇的‘換道賽車’的歷史機遇。”的確,中國汽車產業在新的歷史機遇下快速發展,不斷迭代進化,已成為今天全球汽車產業的重要參與者和推動者。

四輪驅動:價值之輪推動汽車產業的未來

在數智化轉型升級的推動下,中國汽車產業正經歷傳統汽車制造商、造車新勢力和科技巨頭的三方博弈,它們之間的博弈主要集中在三個關鍵戰場:軟件研發、商業模式創新和品牌建設。

在軟件研發方面,傳統汽車制造商、造車新勢力和科技巨頭都在爭奪技術領先地位,努力通過軟件定義汽車來提升用戶體驗和車輛的智能化水平。

在商業模式創新方面,這些參與者積極探索新的盈利模式,例如訂閱服務和直銷模型,以更好地挖掘和實現用戶的生命周期價值。

在品牌建設方面,無論是新興品牌還是傳統品牌,都在競相塑造各自的市場定位和品牌價值,以吸引全球消費者的關注。同時,隨著產業從單一制造向綜合服務提供者的轉變,汽車產業的生態系統日益復雜。這種復雜性不僅加劇了三方之間的競爭,還深刻影響了戰略決策和競爭結果。

這種激烈博弈的現狀反映出汽車產業底層競爭邏輯正在發生根本變化,也迫使管理者重新審視企業的價值創造方式。

汽車產業被譽為“工業中的工業”,對推動管理學和產業經濟理論的發展起到了顯著作用。許多管理學的重要理論和模型,如邁克爾·波特(Michael Porter)的競爭理論和詹姆斯·穆爾(James Moore)的商業生態系統理論,都受到了汽車產業巨頭如福特和豐田的業務模式與創新實踐的啟發。這些汽車企業不僅推動了技術和管理方法的進步,也為管理學提供了實證研究的豐富材料。汽車產業核心價值的變化,促使學術界重新審視和豐富其價值創造的理論體系。

在當前汽車產業面臨的復雜變革中,學術界和產業界都迫切需要迭代價值創造理論體系,以便更有效地指導產業實踐。這一需求正是我們創作團隊寫作本書的初衷。本書創作團隊匯聚了來自產業、學術和研究機構的頂尖專家,大家致力于以實戰問題為導向,以新的價值理論框架為研究基礎,深入探索并嘗試解答產業界面臨的各種難題。

我們的研究過程包括對中國汽車產業中數十家領先企業的現場走訪、多個針對性案例的研討和系統開發,以及利用工作坊多方共創模式激發群體智慧。這些方法不僅幫助我們提煉萃取出行業的“真問題”,而且推動了有效且可落地的解決方案的產生。此外,我們的學術團隊也深入研究了汽車產業在不同發展階段的價值創造活動,并探討了其他行業價值創造的演變路徑。這一理論研究與汽車產業的實戰問題相結合,促成了一套適合中國產業創新發展的新理論框架的產生。

與此同時,整個汽車產業也在積極探索新的價值創造模式。然而,無論市場參與者如何變化,無論戰場如何轉移,我們必須深入探究競爭背后更根本的問題。這要求我們基于研究價值創造的框架,全面考慮客戶、產品、運營及生態這四個關鍵維度。

在客戶方面,普拉哈拉德(Prahalad)在《自由競爭的未來:從用戶參與價值共創到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躍遷》一書中強調,市場正在從以生產和產品為中心轉變為以客戶體驗和參與為中心,價值的創造不僅是企業內部活動的結果,還是消費者與企業共同在互動過程中創造的。

在產品方面,克萊頓·克里斯坦森(Clayton Christensen)在《顛覆性創新》一書中提出,單純以生產為導向的思維模式限制了企業的視野,企業應以客戶價值需求為起點,借助技術進步,不斷迭代和創新產品與服務,以滿足未被當前產品滿足的新客戶需求。

在運營方面,理論的演變也體現在對流程效率和靈活性的強調,最終推進全鏈路的數字化轉型。杰弗里·戴爾(Jeffrey H.Dyer)在其著作Collaborative Advantage: Winning through Extended Enterprise Supplier Networks中提出,現代企業的價值創造依賴于內外部資源的整合與協調。企業應通過與供應商及商業伙伴的合作優化運營流程,并采用類似于“精益創業”的迭代試驗方法,快速響應市場變化,以提升供應鏈的敏捷性和市場競爭力。

在生態方面,價值創造理論已從最初關注供應鏈管理和合作伙伴網絡,演變為更廣泛的生態系統創新。詹姆斯·穆爾在20世紀90年代引入的“商業生態系統”概念強調,企業成功依賴于其在互動網絡中的角色。隨后,亨利·切薩布魯夫(Henry Chesbrough)進一步提出開放生態系統理論,主張通過跨界合作和知識共享加速創新。這標志著企業從封閉的供應鏈管理向開放的、協同的生態系統管理的轉變,企業不僅需要優化資源配置,還需要與廣泛商業網絡中的不同參與者共享資源,共同創造價值。

四輪驅動價值模型

上述理論提供了寶貴的洞見和思維框架,讓我們從一個全新的角度來研究產業價值創造的復雜性和動態變化,并幫助我們構建了“四輪驅動價值模型”(以下簡稱4WDV模型)—一個專為適應和引領汽車產業的未來而設計的思考和理論分析框架。

作為本書的思考和理論分析框架,4WDV模型提出了四個關鍵的價值驅動維度,即客戶價值、產品價值、運營價值和生態價值。這四個維度對汽車產業的發展有各自不同的戰略貢獻,并在相互協同中放大這些貢獻,如圖P-1所示。

圖P-1 四輪驅動價值模型

客戶價值驅動:企業在客戶維度著眼于提升客戶體驗和品牌影響力,它如同汽車的方向盤,直接決定企業的市場定位和消費者滿意度,指引企業根據客戶需求和偏好調整策略,確保企業能夠精準定位并滿足市場變化的需求。

產品價值驅動:企業在產品維度通過利用前沿的軟件和AI技術,不斷革新產品設計和功能,它如同汽車的發動機,提供動力和動能,推動企業產品的持續迭代,增強市場競爭力。

運營價值驅動:企業在運營維度專注于提升生產和供應鏈管理的效率,它如同汽車的傳動系統,保證企業運營的流暢性和成本效率,支撐企業快速響應市場需求和環境變化。

生態價值驅動:企業在生態維度強調構建開放合作的商業生態系統,促進資源共享和創新合作,它如同汽車的智能網絡系統,提供必要的支持,同時連接外部合作伙伴,提升產業鏈的競爭力和可持續性。

當這四個價值維度相互協同時,就如同汽車的四個輪子協同轉動,使整車能夠平穩、高效地前進。這種協同不僅加強了各單一價值維度的效果,還創造了一個動態的、互補的系統,使汽車產業能夠靈活應對各種挑戰,并持續推進創新邊界的拓展。

當前,中國汽車產業正面臨“內卷”現象,眾多企業發現傳統的擴張策略和低價競爭越來越難以為繼,行業的日子并不好過。為了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中突圍而出,企業必須轉向深化內部改革和提升核心能力,修煉內功。

本書的創作初衷是希望4WDV模型的思考和理論分析框架能夠給管理者提供啟發和行動指南,幫助管理者從紛亂的偽問題中辨明核心真問題,走出“內卷”陷阱,在中國乃至全球市場中贏得競爭優勢;同時,也是拋磚引玉,期待能夠激發更多產業界和學術界人士共同探討中國汽車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路徑,推動汽車產業朝著數字化和智能化的未來滾滾向前。

本書框架

本書分為上、中、下篇,由17章內容以及后記等構成。

上篇“產學融合:汽車產業價值創造演變的探索”,共2章,是本書的開篇部分。

在第1章中,通過對問題的實踐探索與結構化提煉,創作團隊共創并總結出了4WDV模型以探討中國汽車產業數智化創新之路。

第2章回顧全球汽車產業從工業化到數智化的歷程,分析四輪價值驅動在不同歷史階段的體現和演變,以及它對汽車產業核心價值創造的影響。

中篇“四輪驅動:從傳統價值鏈到數智生態鏈”,共13章,是本書的核心部分。

中篇共分為四部分,按4WDV模型中客戶價值、產品價值、運營價值和生態價值這四個價值驅動的框架逐層展開。

第一部分由第3~5章組成,主要聚焦于體驗與品牌升級,探討客戶價值驅動的核心。

其中,第3章聚焦于汽車品牌和營銷的最新變革趨勢及其帶來的深遠影響;第4章分析汽車企業DTC模式的核心驅動因素、決策挑戰及其最佳實踐;第5章討論內容營銷變革如何重塑汽車品牌傳播策略,以及它在品牌運營中的作用。

第二部分由第6~8章組成,主要聚焦于軟件與AI定義汽車,探討產品價值驅動的核心。

其中,第6章探討軟件定義汽車(SDV)帶來的產品數智化價值與挑戰,并提出傳統汽車企業迎接未來的策略;第7章分析數智化汽車中硬件部分面臨的挑戰,探討以用戶為中心的數據驅動的整車產品定義和設計方法論;第8章提出數智化汽車非硬件部分的五新模型,驅動軟件與AI為汽車帶來全新產品體驗。

第三部分由第9~12章組成,主要聚焦于生產智造與數智化供應鏈,探討運營價值驅動的核心。

其中,第9章探討從消費者到生產者(C2M)模式的概念及其如何通過數智化重塑汽車產業價值鏈,并通過上汽大通、吉利汽車的案例對C2M模式進行了解析;第10章介紹智能制造在汽車產業中的必要性和實踐,通過中國一汽和理想汽車的案例,展示智能制造“超級大腦”的重要性;第11章討論傳統汽車供應鏈的痛點及數智化供應鏈的重塑方向,通過上汽大通、一汽紅旗和吉利汽車的案例展示新的探索;第12章分析數智化運營對汽車行業的影響,并介紹理想汽車、中國一汽和比亞迪的數智化運營實踐。

第四部分由第13~15章組成,主要聚焦于開放式創新與生態數智化,探討生態價值驅動的核心。

其中,第13章探討ESG和汽車出海新問題帶來的數字化挑戰及開放式數智生態的應對策略;第14章討論以人為本的生態構建在商用車后市場的應用和重要性;第15章關注數智化進一步跨界延伸到道路交通基礎設施所帶來的全新生態挑戰。

下篇“中國汽車:面向世界,開往未來”,共2章,是對產業未來發展趨勢的分析和展望。

第16章回顧了中國汽車產業在全球化背景下從早期面臨各種挑戰到實現國際化發展的歷程,探討其通過技術引進、自主創新和政策支持,實現產業快速成長和出口飛躍的關鍵階段,以及它對國家競爭力的提升。

第17章探討未來汽車行業在全域化、智能體化這兩個核心趨勢下的革命性變革,以及它對中國汽車企業全球競爭力的影響。

后記:在后記部分我們提供了成書歷程回顧,以及創作團隊的介紹和每位作者對產業未來發展的展望。

本書特點

本書的獨特之處在于,它由一群經驗豐富的汽車行業“老兵”和頂尖學者聯手撰寫,創作團隊結合豐富的實戰經驗與深厚的學術背景,在理論與實踐的緊密交織下,提煉出兩浪疊加下汽車產業面臨的“真問題”,為企業制定行之有效的策略提供指導性建議。

一方面,本書記錄了自2023年起,由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汽車校友協會發起的一系列行業探訪和工作坊活動中所積累的產業洞察與思考。通過這些活動,創作團隊不僅回顧和反思了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歷程,還通過與產業鏈上下游各方參與者的深度交流與碰撞,汲取了一線最新的實戰經驗和教訓。

另一方面,本書通過共創解題工作坊,展示了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新模式。教授、行業專家和一線從業人員的緊密合作,使理論與實踐的界限逐漸模糊,他們共同尋找并解決中國車企面臨的數智化轉型核心問題。希望這種跨界合作可以推動學術研究的深化,并為企業實踐帶來新的策略視角。

以下我們精練闡述本書的六大特點,以幫助讀者快速把握本書的核心亮點及所能獲得的價值。

管理理論與實戰結合:本書以4WDV模型為理論框架,從高層管理者需求出發,不僅探討產業趨勢,更側重于如何將這些趨勢轉化為可落地的管理行動,旨在為中國汽車企業管理者提供切實有效的思考和共創框架,幫助讀者提升數智化領導力。

實戰案例的深度剖析:不同于抽象理論的堆砌,本書每一章均圍繞真實的汽車產業挑戰,通過深入挖掘國內外典型企業的實戰案例,提供具體問題的解決之道。無論是歷史悠久的老牌車企還是新興勢力,無論是成功的經驗還是失敗的教訓,希望都能夠為讀者所在企業的數智化轉型提供可借鑒的操作策略與靈感觸發。

迭代優化的共創解題:我們采取五步法定義“真問題”,與企業共創解題,通過對“真問題”的層層追問,不斷深化提煉、動態迭代企業所面臨的關鍵痛點,并快速反饋給企業,為企業制定行之有效的策略提供指導性建議。

跨界智慧的火花碰撞:本書凝聚了行業資深實踐者與頂尖學者的集體智慧,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學界與業界合作模式。這種跨界合作不僅深化了對產業問題的理解,更為讀者提供了多維度的視角和創新的管理策略,助力讀者在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中找到破局之策。

共創知識的生態系統:我們倡導的是一種開放的共創文化,鼓勵讀者積極參與到知識的共創與進化中來。無論是通過書中的互動環節,還是加入我們的產學研社區,讀者都有機會與其他行業精英共同探索,不斷豐富和更新知識體系。

全球視野下的本土實踐:本書立足于中國汽車產業,希望讓全球市場更了解中國汽車產業的數智化發展之路,也希望能夠激發全球范圍內更多的同頻者一起探索全球汽車產業未來的創新之路。

此外,我們在中篇的每一部分的結尾為讀者精心設計了共創解題的環節。希望讀者不只是閱讀,還能在共創解題的指導下,有效梳理自己所在企業在數智化轉型中的關鍵痛點,對實際工作有所幫助。

創作團隊

(姓名按照姓氏拼音排序)

前言:方躍

上篇:方躍、錢文穎、吳釗、周頻

中篇:

第一部分:崔洪波(本部分負責人)、蔣逸明、馬玲、王天若

第二部分:樊小莉、蔣逸明、王天若、野邊繼男、周頻(本部分負責人)、竺大煒

第三部分:方躍、高鐸、蔣岳、呂星航、錢文穎(本部分負責人)

第四部分:范杰、那莉、彭俊松、楊雷、周頻(本部分負責人)

下篇:方躍、錢文穎

后記:創作團隊

特別指出,錢文穎女士除作為創作團隊的成員之外,還承擔了圖書創作后期的統稿、優化與編輯等工作。


[1] 本書聚焦于目前中國汽車產業發展較快的電動汽車領域,討論不包括上游相關產業和其他領域,如氫能源。新能源汽車是更廣義的概念。

主站蜘蛛池模板: 榆社县| 同仁县| 伊川县| 富川| 屯门区| 临沂市| 砚山县| 桃园市| 丹凤县| 丹寨县| 宁都县| 繁峙县| 榕江县| 张家口市| 台中市| 肥城市| 延长县| 崇礼县| 南投县| 焉耆| 嘉义县| 神农架林区| 徐州市| 恭城| 申扎县| 英山县| 三门县| 塔河县| 左权县| 铁力市| 德格县| 襄汾县| 依兰县| 景宁| 阿图什市| 新邵县| 伊宁县| 开原市| 左贡县| 福清市| 徐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