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為什么李廣難封
- 塵封往事:揭開中國歷史的秘密
- 劉慕言
- 4536字
- 2024-12-26 16:50:44
第一節 一生運氣不佳的李廣
但凡說到懷才不遇,總有人引用唐代詩人王勃在《滕王閣序》“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馮唐非常有才華,但仕途坎坷,在漢文帝、漢景帝時期擔任過小官。未能得到重用。一次,漢景帝問當時的大將軍周亞夫:“漢將哪個最能比得上古代名將?”周亞夫回答:“沒有能比得上的。”景帝又問:“如果一定要選一個人呢?”周亞夫回答:“如果一定要選一個人,那就是馮唐之子馮奉世。”
景帝聽了非常驚訝,就問起馮唐的情況,得知馮唐還在世,但已經年老了。于是景帝召見馮唐,發現他果然是一位有才華的老臣,便讓他擔任了光祿大夫,給予了一定重用,但此時馮唐已經到了晚年,沒有精力去工作了。
“李廣難封”的故事更加曲折。李廣(?—前119年),字漢,隴西成紀(今甘肅省天水市)人,是西漢時期著名的軍事將領,以善戰著稱,被稱為“飛將軍”。李廣出身于隴西的一個名門望族,其家族世代從軍。他的曾祖父李信是秦朝時期的名將,曾隨秦始皇東征西討,為秦國的統一事業立下了汗馬功勞。
李廣自幼習武,成年后進入軍隊,因其勇猛善戰,很快在軍中嶄露頭角。他參加了漢朝多次對匈奴的戰爭,屢次擊敗敵人,因而聲名大振。特別是在對匈奴的戰斗中,李廣以其卓越的軍事才能和過人的勇氣,多次挫敗匈奴騎兵,被譽為“飛將軍”,連匈奴人聽到他的名字也畏懼三分。盡管李廣在戰場上屢立戰功,但由于種種原因,他一生未能封侯。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總領四路人馬迎擊匈奴。
第一路衛青率領,出上谷。第二路以騎將軍公孫敖為主帥,從代郡(治代縣,今山西大同、河北蔚縣一帶)出發。第三路的主帥是輕車將軍公孫賀,這個公孫賀是衛青的姐夫,他從云中(今內蒙古托克托東北)出發。第四路的主帥是驍騎將軍李廣,從雁門出兵。
這次出兵,是大漢帝國建國以來第一次主動出擊匈奴。漢武帝只給了每個主帥撥了1萬人,其戰略意圖是打退匈奴而非殲滅。
這是衛青的首征,他在首次亮相中顯示出了軍事天才。他果敢冷靜,深入險境,直搗匈奴祭天圣地龍城,并在龍城之戰中首虜七百人。衛青部也是四路人馬中唯一取得勝利的一路。這一仗,奠定了衛青的軍事地位。
名將李廣的運氣不佳,迎頭遇上了單于親率的主力。李廣以區區一萬人對抗十幾萬匈奴兵,寡不敵眾,在掩護隊伍突圍的過程中力竭被俘。匈奴的騎兵在兩匹馬當中綁了一張網,把李廣裹在網中帶走。李廣一時無法掙脫,便躺在網上假裝死去。他偷瞄到旁邊的一個匈奴少年騎著一匹好馬,突然縱身跳上匈奴少年的馬,趁勢把少年推下去,奪了他的弓,打馬向南飛馳。路上,李廣遇到了自己的殘部,就帶領他們一起回撤。匈奴出動了幾百名騎兵追趕,李廣一邊逃一邊拿起搶來的弓射殺兵,因此才能逃脫。
李廣兵敗回到漢朝,朝廷將李廣交給官吏處置。官吏認為李廣損失重大,又被敵人活捉,理應斬首,但李廣用錢物贖了死罪,改為削職為民。幾年后,匈奴入侵殺死遼西太守,漢武帝才重新啟用李廣,任他為右北平太守。
關于這次戰爭,唐代詩人王維寫了一首詩,詩中有一句名句是:“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這個魔咒,一直伴隨著這兩人,直到死去。
第二節 漠北之戰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春,漠北之戰吹響了號角。
漢武帝下決心一舉殲滅匈奴,他在全國征集了14萬匹戰馬及50萬步卒作為后勤補給,命衛青和霍去病各率領5萬騎兵以及10萬步兵,兵分兩路,帶著運輸物資的軍隊跨漠遠征。戰斗任務為:找到并掃除匈奴王庭。
霍去病這支部隊,以將軍李廣侄子李敢等為大校,北進兩千多里,越過離侯山,渡過弓閭河,總算找到了匈奴左賢王部。雙方接戰,霍去病大破匈奴軍,俘虜匈奴屯頭王、韓王等三人及將軍、相國、當戶、都尉等83人。然后,霍去病一路乘勝追殺到狼居胥山(今蒙古國境內),在狼居胥山舉行了祭天封禮,這也就是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提到的“封狼居胥”。之后,又在姑衍山(今蒙古國肯特山以北)舉行了祭地禪禮,兵鋒一直逼至北海(今俄羅斯貝加爾湖)。
這場長途奔襲,霍去病率領的漢軍斬首70443級,自身也損傷十分之二三(《漢書》記載為十分之二,《史記》記載為十分之三)。
經此一戰,匈奴被漢軍在漠南蕩滌,匈奴單于逃到漠北,“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匈奴勢力大為衰退。匈奴失去對東北地區的控制,霍去病將東北的烏桓部落遷居到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塞外。漢朝要求其部落首領每年朝見,并置護烏桓校尉,令烏桓不得與匈奴交通。
自從戰國以來,中原民族對匈奴的戰爭從未取得過如此輝煌的戰績。
衛青這邊,大軍出邊塞以后,就捉到敵兵,獲知了伊稚斜單于住的地方。衛青決定親率精兵長途奔襲單于,命令前將軍李廣和右將軍趙食其兩軍合并,從右翼對包抄。
經過一千多里的行軍,漢軍總算找到了單于的營地。衛青率軍猛攻,大漠之上,塵土飛揚,喊殺震天。
此時正是黃昏,太陽將落,漠北突然刮起大風,剎那間沙石遮天蔽日。訓練有素的漢軍不顧惡劣天氣影響,左右兩翼拼死向前,直接包抄單于部。伊稚斜單于大驚,加上此時天氣惡劣,指揮不靈,便乘坐戰車,在幾百名壯健的騎兵的保護下沖開漢軍包圍圈,向西北敗逃而遁。
漢軍與的絕大部分匈奴士卒都不知道單于已經逃跑,還在拼死廝殺。戰斗非常慘烈,幾乎是一比一的戰損。后來,漢軍捉了匈奴的俘虜,才得知單于早就逃跑了,衛青不再戀戰,讓俘虜做向導,派輕騎連夜追擊,自己則率領主力跟隨其后。匈奴軍這時也知道單于跑了,遂四散奔逃。
漢軍馬不停蹄追了整整一個晚上,到天快亮時行軍二百余里,但還是沒有追上單于。好在到達了窴顏山的趙信城,這里有匈奴積存的糧食,能夠保證了漢軍的供給。漢軍在這里休整一日,把城中糧食能帶走的都帶走,其他全部燒掉,然后率軍回到塞內。
漠北之戰,對匈奴造成了毀滅性打擊。漢軍的損失也很大,當然,這種損失是值得的。戰爭結束后,漢武帝召開表彰大會,設置大司馬位,以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為大司馬,衛青稱作大司馬大將軍,霍去病被稱為大司馬驃騎將軍。同時定下法令,使驃騎將軍的俸祿同大將軍相等。而大司馬大將軍這個職位,此后也成了漢代最高榮譽官銜。
第三節 真的是殺降不詳嗎
漠北之戰中,最“冤”的是有“飛將軍”美稱的李廣。他長期與匈奴作戰,智勇雙全,但直到60多歲都沒有立下足以封侯的大功。
這次隨衛青出征,是李廣最后的封侯機會。所以,在接到衛青要他走東路迂回包抄時,李廣有點絕望。因為東路要繞很遠的路,并且路不好走,等他趕到單于大營時,“大餐”早就被衛青的正面進攻部隊吃完了,頂多撿點殘菜剩羹。
于是,李廣找到衛青,請求說:“我的職務是前將軍,如今大將軍卻命令我從東路出兵,況且我從少年時就與匈奴作戰,到今天才得到一次與單于對陣的機會,我愿做前鋒和單于決一死戰。”
衛青在出征前,漢武帝曾私下囑咐,說李廣年老體邁,命運不好,不要讓他與單于對敵,否則恐怕難以俘獲單于。對于皇上的囑咐,衛青自然銘記在心。
此時,公孫敖剛剛丟掉了侯爵,任中將軍隨從衛青出征。衛青有意讓公孫敖跟自己在打擊單于中立功,這樣就能讓他重新封侯。所以,衛青堅決把前將軍李廣調開。李廣當時也知道衛青心里的小九九,所以堅決要求他收回調令。衛青是大將軍,有權按照自己的意志排兵布陣,他命令長史寫文書發到李廣的幕府,要求李廣馬上按照自己的軍令出發。
李廣懷著深深的不滿與憤恨,沒有向大將軍告辭就走了。他與右將軍趙食其合兵后,從東路出發。因為沒有向導,時而迷路,加上東路本來就繞了,結果衛青跟單于大戰時他沒有趕到,所謂的包抄斷后更無從談起。
直到衛青的大部隊結束戰斗,向南行渡過沙漠,才遇到趕路的李廣、趙食其部。李廣拜見衛青之后,回到自己軍中。衛青派長史帶著干糧和酒送給李廣,順便詢問迷失道路的情況,以便衛青給朝廷上報詳細軍情。李廣在官場上混了幾十年,當然明白衛青這么做是想“甩鍋”。但迷路失期、貽誤戰機,這是明擺著的事實。一時之間,李廣不知道如何回答,只得沉默以對。
見李廣沒有給出解釋,衛青派長史急召李廣的下屬前去受審對質。面對步步緊逼,李廣長嘆一口氣,說:“這事兒跟校尉們沒關,是我自己迷路了,我現在親自到大將軍幕府受審吧。”
到了衛青的大將軍幕府,李廣對隨行部下說:“我從少年起與匈奴打過大小七十多仗,如今有幸跟隨大將軍出征征伐單于,可是大將軍調我迂回繞遠,偏偏我又迷了路,這難道不是天意嗎?而我已六十多歲,絕對不能再受那些刀筆吏的侮辱。”言罷,李廣拔刀自刎。
李廣軍中的將士聞訊,都為之痛哭。百姓聽到李廣自殺,不論老幼的都為之落淚。
李廣此次貽誤軍機,盡管軍法森嚴,但他應該馬上被判死刑——即使是死罪也有回旋空間。比方同行的右將軍趙食其,就用財物贖了死罪,降為平民。
他的剛烈自殺,一是不愿忍受刀筆吏審問的侮辱,二是對自己命運的最后反抗。
說到命運,李廣曾和星象家王朔私下閑談說:“自從漢朝攻打匈奴以來,我沒有一次不參加。各部隊校尉以下的軍官,才能還不如中等人,然而由于攻打匈奴有軍功被封侯的有幾十人。我李廣不比別人差,但是沒有足夠功勞用來得到封地,這是什么原因呢?難道是我的骨相就不該封侯嗎?還是我的命運就該如此呢?”王朔說:“將軍您回想一下,有沒有做過自己悔恨的事呢?”李廣想了想,回答:“我曾當過隴西太守,羌人有一次反叛,我誘騙他們投降,投降的有八百多人,我用欺詐手段在同一天把他們都殺了。直到今天我最大的悔恨只有這件事。”王朔說:“能給人帶來災禍的事,沒有比殺降更大的了,這就是將軍不能封侯的原因。”
也就是,王朔認為:李廣“殺降”導致自己命運不濟。同樣“殺降”的秦朝名將白起,也死于自殺(賜死)。
第四節 余波未了
李廣自殺時,應該沒有想到,他自殺的余波,導致了兒子李敢丟了命。
漠北之戰,因為跟隨霍去病取得大捷,李敢被封侯。但父親李廣的死,始終是李敢心里的一個結。他認為父親死得很冤,是大將軍衛青瞎指揮導致迷路,然后又逼死李廣。于是,在次年,李敢居然把天字第一號的大將軍衛青給打了一頓,打得還不輕。好在衛青大度,不但沒有追究這事,還令左右將此事隱瞞起來,以免有人為了討好自己去為難李敢。
但這事兒瞞不了外甥霍去病。竟然敢打自己的舅舅?年輕氣盛的霍去病動了殺機。
公元前117年(元狩六年),李敢隨漢武帝到雍地甘泉宮狩獵,當時隨行的就有大司馬驃騎將軍霍去病。霍去病裝作射獵物射偏,當場把李敢射死。霍去病當時正受寵信,聲勢顯赫,漢武帝知道之后為其隱瞞真相,對外宣稱李敢是被鹿撞死的。
而就在同年,匈奴伊稚斜單于拒絕對漢稱臣。漢武帝勃然大怒,又一次進行戰爭動員。年僅24歲的霍去病躊躇滿志,準備出擊的時候突然得病去世。霍去病的去世,讓漢武帝非常傷心,為他建造了一個大型的墳墓,遠遠望去,就好像連綿起伏的祁連山脈。
李廣、李敢父子死后,李氏家族日漸敗落衰微。直到李廣的孫子李陵(李當戶的遺腹子)出道,一度有光耀門庭的跡象,但最終又以悲劇收場。李陵立功心切以5000漢軍步兵深入匈奴腹地,先是與匈奴主力3萬多騎兵對陣,不落下風,后匈奴曾兵至10多萬,李陵率軍且戰且退,堅持了8天,給匈奴造成大量損失。匈奴在想放棄時,漢軍出了叛徒,將漢軍彈盡糧絕的消息告知單于。匈奴發起猛攻,李陵不得已選擇詐降。漢武帝誤以為李陵真降,因此誅了李陵三族。太史令司馬遷因為替李陵辯護而被判被定為誣罔罪名,按律當斬,但可以選擇以腐刑代替。腐刑,說白了就是閹割。司馬遷選擇了腐刑,因為他的《史記》尚未完成,他不能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