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云霄”空間站
- 挖礦太陽系,從奧陌陌開始
- 自由分子
- 2721字
- 2025-02-25 16:14:53
另外兩架“鰩魚”號造好還需要一段時間,好在有些訓練科目不用飛到93000米的高空也可以訓練,所以“蝠鲼”號還有一些用武之地。
等100名宇航員全部完成6輪飛行訓練,“玄鳥”號就可以真正的脫離“鰩魚”號,飛向太空。
不過這就沒有于洋什么事了,在大氣層內和大氣層外飛行完全是兩個概念,不可能讓于洋上去的。
至少短時間內是不可能的,王馨和于洋的家人不允許,集團也不允許,府院那邊更不允許。
就像這次在大氣層內兩機組合式飛行,也最多允許于洋參與3次,再多就不行了。
弄得于洋郁悶不已,好在他上一世去過太空和月球很多次,也不是很羨慕這批宇航員上天,只是單純的想過過太空癮罷了。
第一代“玄鳥”穿梭機有500公里近地軌道的飛行能力,這個高度也是空間站的運行高度。
所以,第一代“玄鳥”穿梭機除了技術驗證、宇航員培訓,其主要目的就是往返太空近地軌道,運送人造衛星和建設空間站。
按照現在太空上漂亮國主導的大型空間站為例,理論上以“玄鳥”穿梭機的運輸能力,飛行16次左右就能運送完空間站的所有艙段和設備。
當然這只是理論上,有些艙段和設備尺寸大小能占據“玄鳥”穿梭機貨倉的全部空間,但是重量就不一定達到30噸。
按照正常情況下,應該是先發射一兩枚試驗型太空艙,等都完成技術驗證之后再進行正式的空間站建造。
夏國自己的空間站就是這么來的,現在已經進行第二枚太空艙在軌試驗,按照于洋上一世的記憶,兩年后會發射正式艙段開始建造空間站。
不過因為于洋這只大蝴蝶的存在,這一世夏國的太空實驗室(空間站)會提前建成,而且規模會更大一點,但是總體結構因為是設計好的,沒有大的改變。
于洋這邊向夏國宇航部提供了很多技術合作,也早已做了自己的規劃,必然會建造一座屬于一元科技集團自己空間站。
混沌研究院航天部已經完成空間站大部分設計,只等“玄鳥”飛天之后就開始發射一兩枚試驗艙。
重型運載火箭發射一枚太空實驗艙,這是做給外人看的航天項目,正式空間站建造的時候,會使用“玄鳥”穿梭機偷偷的將艙室運往太空組裝。
如果外界有人問空間站怎么樣了,原則上是不承認也不否認擱置,只等被發現之后再說。
總之一元科技集團的航天活動,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虛虛實實,一是過于先進不便展示,二是于洋為了掩蓋捕捉外星飛船的真實目的。
于洋規劃的空間站,不僅僅當做太空實驗室使用,還有太空港和宇航員的太空訓練基地等等一些功能,代號“云霄”。
關于“云霄”空間站,于洋計劃集團將投入1000億元夏幣的資金,建造周期2-3年,可長期在軌15-20人。
除了科學實驗,將來登陸月球或者火星的時候,這里將作為太空中轉站、補給站,宇航員的太空訓練基地。
為了降低宇航員長期在太空失重狀態下,引發的身體健康問題,一元科技集團的這座空間站,一開始于洋就親自參與了設計研發。
于洋參考了上一世漂亮國的第三代空間站的一些技術和設計,將“云霄”空間站建成像一個巨大的“豐”字型。
空間站“第一橫”是人造重力裝置艙,說白了就是像車輪一樣的艙段,通過不停的旋轉,產生離心力,實現在太空中模擬產生重力。
人造重力艙在空間站的一端,由4段直徑6米長32米的弧形艙段組成一個圓環,圓環內是4座柱形艙段成十字型,聯接中軸艙段所組成(圓環直徑40米左右)。
中軸艙段像筆蓋一樣卡在空間站核心主艙段上(中軸主艙段長125米,由4節主艙室,5節聯接艙室組成),既可以保持聯接,又可以不停旋轉,只需要解決兩個艙段之間摩擦的問題和密閉的問題就可以了。
整個人造重力艙不停旋轉產生約0.8倍的重力,宇航員不工作的時候可以在重力艙休息、鍛煉。
空間站“第二橫”是實驗艙,用來做科學實驗,從中軸主艙段上向四周伸出4個長20米的艙段。
空間站“第三橫”是太空港和宇航員訓練基地兼倉庫,也是從中軸主艙段上伸出4個長26米的艙段,可以同時接駁4架“玄鳥”號穿梭機或者“蒼穹”號飛船。
太空港艙段的其中一個接駁口還可以變型調節,用來接駁夏國或者其他宇航機構的飛船,十分人性化、國際化。
中軸主艙段的末端是飛船燃料艙和主推進器,用來推動空間站的變軌,其他艙段還有小型推進器,用來調節空間站的角度,空間站重力艙一端突出的主艙頂端是一座大型逃生艙,可容納10人。
實驗艙和太空港艙分支末端也各有兩座小型逃生艙,以備不時之需,除了太空港艙和重力艙,其他艙段還都安裝了“小翅膀”--柔性太陽翼發電。
全部發電展開面積超過1800平方米,是混沌研究院金烏實驗室最新研發的柔性太陽翼,光電轉化率達到50%左右,配合固態高能電池矩陣,可以讓空間站隨便開展各種高耗能的實驗。
這么大面積的柔性太陽翼,另一個作用就是遮擋視線,就算地面上有人發現了空間站,也可以解釋為低軌道的“太陽花”太空發電站,空間站的艙體都在太陽翼的后面,不抵近觀察根本發現不了。
整個空間站由33個艙段(室)組成,初期設計的時候計劃由“扶搖”中心火箭發射,后來因為“玄鳥”穿梭機問世,該有“玄鳥”穿梭機運送至太空軌道,預計2-3年左右的時間就可以建成。
于洋和一元科技集團不需要刷名聲,所以這座空間站雖然是集團明面上的太空計劃,但依然不主動對外公開,什么時候被別人發現再說。
集團其他可以對外公開的航天項目,除了火箭、衛星、傳統型宇宙飛船之外,還有“種太陽”計劃。
這是目前比較流行的太空項目,設想是由來已久,但是真正實行只是最近幾年時間。
很多海外的科學家都有提出過,為了解決藍星的能源問題,向外太空發射大量太陽能電池板,將太陽能直接轉化為電能,再將電能轉化為微波束發回地面,重新轉化為電能。
之所以還沒有大規模開始實現,只是一些技術問題沒有解決,但是一元科技集團不存在這些問題。
光電轉化率達49%的柔性太陽翼,固態高能聚合電池矩陣,重型運載火箭,、可重復使用航天器,微波收發裝置,統統都有。
如果還不上馬太空發電廠,那就有些說不過去了,而且有了這些太空發電廠還可以用來掩蓋一元科技集團其他隱藏的太空活動,一舉兩得。
于洋在來西北宇航員基地之前,第一座試驗性太空發電站已經在瓊州基地制造完成,完成地面測試之后,預計下月就會發射到太空軌道。
這也是于洋親自參與設計研發的項目,由銀河集團和金烏集團共同參與,未來也是共同運營。
太空發電站是由柔性太陽翼和軌道艙組成,第一代的太空發電站分為小型、中型、大型和超大型。
試驗型號的大小和小型發電站差不多,柔性太陽翼展開約1000平方米大小,后面連接著一段長18米,直徑6米的軌道艙,軌道艙中部是微波發射器,末端是推進器,用來改變發電站軌道。
軌道艙內部是固態高能聚合電池陣列,用來存儲柔性太陽翼產生的電能,再由微波發射器發回地面或太空其他航天器。
關鍵時刻,微波發射器可以用作武器,攻擊其他太空中的物體或者地面物體,雖然當年發明這個太空發電站的人也有這方面的設想,但是,呵呵,于洋想的是打死也不能說,也不會承認有這個功能,否則就會成為世界公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