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玄鳥”穿梭機飛行訓練
- 挖礦太陽系,從奧陌陌開始
- 自由分子
- 2908字
- 2025-02-24 22:34:25
年會結束之后,按照于洋制定的戰略調整計劃,集團高層和子公司負責人各自回去制定細節方案。
于洋給他們的時間還是很寬松的,紙面上的方案,春節假期后交上來就行了,上百家子公司,夠集團戰略部忙活一陣子的了。
好在于洋只制定大戰略,當甩手掌柜,現在王馨幫他看著集團,他更不用操心雜務,專心搞科研就可以了,后續的航天任務還是很重的。
因為結婚耽誤的宇航員培訓課程大概有兩周,現在眼瞅著就要過年了,于洋也不打算去宇航員基地補課,還是等年后再說吧。
今年算是于洋和王馨他倆結婚第一年,過年的時候兩邊的親戚都要拜訪一遍,所以開完年會,把集團的事情安排好,兩人就開始了提前拜年串門。
由遠及近,先從距離最遠的親友開始拜訪,從年前到年后,一直到正月初九才走完,把兩人累的夠嗆,好在明年就不用這么麻煩了。
于洋和王馨都沒來的及休息,初十就回到公司上班。
來到集團總部,于洋照例向在總部的員工們送上新年祝福,隨后就召集總部的高層開了一個簡短的會議,主要也是安排一下年后的工作。
開完會,于洋在辦公室簽了一上午文件,把需要他處理的事情基本都解決了。
總部各部門和各子公司的方案陸續有報給戰略部的,但是還沒有開始匯總審核,于洋只等審核之后匯報給他就行了。
中午在總部的餐廳和王馨一起吃午飯,現在他們倆都在總部上班的時候,都是一起吃飯,在家的時候也有保姆做飯,一起吃飯。
“小馨,下午我就要去宇航員基地了,集團的事情交給你了”于洋道。
“知道啦,你在那邊注意身體,搞不懂你這個大老板為什么非要當第一批宇航員”王馨道。
“我這也算是身先士卒嘛,而且只是第一批宇航員,又不是第一批上天,不用擔心”于洋道。
“我知道,你的理想是星辰大海,我只是擔心你,而且家里這么一大攤子都交給我,你也忍心……”王馨道。
“誰讓你是賢內助啊,不交給你交給誰,哈哈……你又不是不知道,對我來說行政管理始終不如技術研發來的輕松,而且集團那么多人,你管好他們就行了”于洋笑道。
吃完午飯,于洋沒讓王馨送行,王馨只好回她的辦公室休息,于洋直奔機場,“騰云”1號機早已接到通知整裝待命,助理也早早的幫于洋收拾好行李。
這次于洋去宇航員訓練基地至少要待半個月,一次性把之前缺席的課程補上,好在于洋是老板,可以隨時開小灶,而且于洋的學習能力很強(主要是上一世學過)。
去年六月份的時候,“鰩魚”號與“玄鳥”號開始組合飛行,最開始還是空載測試,一直到九月份的時候,宇航員才分批上機帶飛訓練。
“鰩魚”號、“蝠鲼”號和“玄鳥”分別組合飛行,每月至少飛行三次,“玄鳥”機組從每次三人到每次九人不等。
除了于洋,100名準宇航員已經在大氣層內組合飛行兩輪,“鰩魚”號+“玄鳥”1號飛一輪。
“蝠鲼”號+“玄鳥”2號,“玄鳥”3號除了做備用機之外,還要進行靜態測試和獨立飛行測試。
這次于洋去宇航員基地補課,正好可以趕上“鰩魚”號+“玄鳥”1號組合飛行的第二輪訓練。
雖然于洋經常坐飛機飛來飛去,也自己偷偷開過飛機,但是還沒飛過90多公里的高度,畢竟100公里以上就是太空的邊緣了。
超高空飛行的時候,所有人都是穿著宇航員專用的艙內抗壓服進行操作訓練。
混沌研究院研發的艙內抗壓服是太空飛行階段時穿的,相對輕便一些,還可以短時間進行艙外太空中活動,內部造價500萬元夏幣每套。
艙外宇航服是混沌研究院和夏國宇航部下屬科研機構共同研發的,不含研發費用,內部造價9000萬元夏幣每套,是一款長期重復使用的宇航服。
在宇航服技術上暫時沒有太大的突破,和漂亮國、毛熊國的航天服大同小異,而夏國宇航部則是選擇價格比較低廉的次拋型航天服。
宇航員們艙內太空活動時穿的常服也是造價1萬元每套,非常輕薄保暖,透氣且不沾污漬,但是又可以防火防割(打打廣告),日常訓練每人兩套,長期太空駐留每人四套。
艙內宇航服每架“玄鳥”配備10套,艙外宇航服每架“玄鳥”配備5套,好在宇航服可以適當的調節大小,不然高矮胖瘦一人一套即使一元科技集團財大氣粗也有點吃不消。
一元科技集團第一批宇航員加上于洋101人,編制為銀河宇航第一大隊,于洋為名譽隊長。
按照培訓考核成績,前三名的宇航員分別任隊長(1人)和副隊長(2人),100人又編為10個機組,每組10人,又選出一名組長,一名副組長,于洋則是編外人員。
隊長和副隊長又分別兼任組長,雖然每組10人,但是每次上天都是3-5人為一小組,除了訓練的時候,一般不一組全上去。
銀河集團宇航第一大隊主要以航天器駕駛操作員為主,30%為機械師,于洋計劃從第二批開始逐漸培養科研型宇航員。
“蝠鲼”號和“鰩魚”號航天器運輸機暫時都只建造了一架,一是用來技術驗證,二是用來與“玄鳥”號組合訓練飛行。
這半年多的時間,“蝠鲼”號和“鰩魚”號都已經進行超過200次的飛行,飛行時長也累計500小時以上。
現在已經能看出兩款航天器運輸機的優劣,“蝠鲼”號是由“鵜鶘”運輸機變異組合而來,外形頗為怪異,而且是螺旋槳發動機,雖然制造成本(不含研發費用30億元夏幣一架)和飛行成本相對低一些。
但是只有30公里的飛行高度和600公里的飛行速度對“玄鳥”號飛入太空有相當大的影響,現在已經基本可以確定,“蝠鲼”號淘汰。
“鰩魚”號是全新設計的機型,飛行高度已經接近大氣層到太空邊緣,飛行速度也達到亞音速,與“玄鳥”號組合飛行,大大降低“玄鳥”號進入太空的自身消耗。
除了造價貴一些(50億元夏幣一架),日常運行成本貴一些,都是非常理想的運載工具。
比起使用運載火箭發射到太空的成本低太多了,而且是重復使用,經濟環保。
所以,于洋決定“鰩魚”號特殊任務運輸機未來再建造兩架,“蝠鲼”號不再繼續建造,現有的一架繼續用來訓練飛行和技術測試。
……
在宇航員基地補了兩天理論知識課程,終于輪到于洋上天(?感覺怪怪的),正好輪到“鰩魚”號和“玄鳥”1號機的組合飛行。
這次“玄鳥”1號飛行機組6人,于洋屬于編外人員,不參與駕駛,只在觀察員的位置上,但是可以參與少量的操作演練。
宇航大隊的宇航員們其實都不知道于洋的真實身份,在他參與訓練的時候,為了不引起別人的懷疑,都是以航天專家的身份告知其他宇航員的,正好也符合他編外人員的身份。
在組合飛行的時候,起飛和上升階段是需要穿艙內宇航服的,“鰩魚”號帶著“玄鳥”1號先是緩慢上升,一直到15000米左右的高度,才開始仰角60度加速飛行,一直到接近大氣邊緣。
這個時候是艙內人員最難受也是最危險的,好在一元科技集團的技術過關,飛行器沒問題,艙內宇航服也抵消了上升時的壓力。
當“鰩魚”號帶著“玄鳥”1號飛到93000--100000米左右的高空時,會短暫停留15-30分鐘,讓宇航員們充分體會失重的感覺。
然后開始返回地面,當在93000米--30000米高度的這段距離時,則是以俯沖的方式下降的。
在這一過程也可以體驗失重的狀態,到達30000米高度時候再緩慢下降,一直到飛回基地,整個飛行過程大概在2.5-3個小時的時間。
飛行的時候有些許緊張,更多的是興奮,總覺得時間過得很快。
于洋和機組其他成員直到回到地面的時候,都還是一臉意猶未盡的感覺,那種擺脫地球引力的束縛,一身輕松,上過天的小伙伴都知道,那種感覺讓人無法言表。
宇航員的飛行訓練課程都是安排好的,即使于洋這個大老板也不好假公濟私,也不能想怎么飛就怎么飛,畢竟現在的技術還做不到自由飛翔。
于洋想體會自由的太空飛行,得等到空天飛機研發成功之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