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近代思想史
- (日)鹿野政直
- 598字
- 2024-12-27 18:09:14
擴大的框架
我想在更廣的含義中使用“思想”這一詞語。這是基于以下兩個理由。
一是因為我不想割裂意識和思想,反過來說,是想將意識理解為思想發酵的要素。不將自己湮沒于秩序中,而是從中萌生出對秩序的違和感,對自己產生懷疑,這樣的意識才會為思想的形成創造契機。大多數時候,這種意識并不會形成體系,而是作為一種碎片逐漸消逝,或是凍結于心中,但將思想與產生它的實際處境割裂開來,以自我完成性來認識思想,就如同欣賞采摘的花朵一樣令人喜悅。
二是因為我認為所有的作品都洋溢著思想性。當我們走進書店,會看到美術、音樂、戲劇、建筑、風俗、宗教、文學、歷史、地理、社會、教育、兒童等領域的書分門別類陳列其中,很多時候還會邂逅貼著“思想”標簽的圖書角。這種分類雖然是按照詞典的定義而設計的,但由于受眾的角度不同,在讀者看來,其實所有的作品都富有思想性。不僅是那些用文字書寫的作品,美術、音樂、戲劇、建筑等也是如此,甚至城市規劃、發明物、工業產品、廣告、服裝,無不能從中檢驗其所具有的思想性。
從這個意義上說,日本的文學作品在思想表達的領域可謂大顯神通,這在近代也并無例外。而且,盡管導入了社會科學,但可以說,借由文學作品來表達思想的方式仍廣為流行。
在這本書中,我將以那些具有高穩固性的經典作品為中心,來探討日本近代思想,因此實際上本書所討論的內容,主要是在通常被稱作思想的框架內進行的。不過,關于框架的擴大,我打算保持上述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