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在于實驗·卷3:藝術家(下)
- (美)巫鴻
- 1181字
- 2024-12-27 18:24:52
王魯炎的藝術軌跡
[2016]
在目前仍然活躍、保持旺盛創作能力的中國藝術家中,很少人如王魯炎一樣,與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全過程有著如此密切而錯綜的關系。從中國前衛藝術的萌生伊始,他就積極投入這個運動,成為“星星畫會”的成員,并參加了該畫會在1979年和1980年組織的兩次具有歷史意義的展覽。隨后在席卷全國的“85新潮”中,他和幾位觀念藝術家一起創辦了具有前沿性的“觸覺”“解析”和“新刻度”實驗藝術小組,在1988年至1995年不斷對藝術及藝術家的主體性進行嚴肅的探索。20世紀90年代中期,他的向后行駛的《M自行車》在世界各地展覽會中出現,被認為是中國觀念藝術中的重要作品。這些事實眾所周知,在各類介紹中國當代藝術的書籍、文獻中都有提到。王魯炎在中國當代藝術中的地位早已確立,一些批評家和策展人,如黃篤、高名潞、費大為、冷林、王小箭、冰逸、劉鼎和喬納森·古德曼(Jonathan Goodman)等,也都曾撰文討論他的藝術歷程,分析他各個時期的作品。但是,受到中國當代藝術歷史整體研究狀態的限制,對王魯炎等重要當代藝術家的研究和討論還有待進一步深化和細致化。
總的說來,中國當代藝術的歷史還相當短暫,從20世紀70年代到今天,不過40多年的歷史,批評家往往具有參與者和推動者的雙重身份。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歷史距離的增大,更加自覺和學術化的研究將集中到一些最有深度和影響力的藝術家身上,對他們的藝術歷程進行更細致的發掘和尋索,進而重新思考當代中國藝術的整體發展。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在當前這個階段,不少具有重要歷史地位的藝術家仍活躍在藝壇,不斷推出新的作品,對他們的研究往往顯現為藝術批評和史學研究的微妙結合:一方面對其新作不斷追蹤和關注,另一方面對其舊作和藝術軌跡進行發掘和整理。2013年在北京僑福芳草地展覽中心舉行的王魯炎的展覽“圖·寓言”,主要展示了他近年創作的作品,反映出他旺盛的創造力。展覽開幕時舉行的“王魯炎的藝術道路”國際研討會則主要回顧他在過去30多年走過的道路,來自中國、美國、英國、法國和韓國的學者各抒己見,提出了在研究和解釋王魯炎藝術創作時需要關注的關鍵問題。配合這兩項活動,我又對王魯炎做了一次比較深入的訪談,以他不同時期的思想動向和藝術實驗為主線,梳理了他的變化軌跡,也探討了這些變化的內在邏輯。這篇文章希望把王魯炎的藝術與中國當代藝術的歷史結合起來考慮,既顯示一個宏觀的歷史背景,又通過對王魯炎的個案研究,反思目前中國當代藝術史的敘述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或盲點。
王魯炎的藝術發展大體經過了三個階段。回顧這些階段,我們可以看到,雖然他的藝術歷程和中國當代藝術總體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但這種關系是復雜和辯證的,二者并非總是保持協調和同步,而常常表現為一種互動和協商。在這種互動中,藝術家獲得越來越強的獨立性和主體性,對藝術語言的探討與對政治、宗教、權力和社會關系的思考不斷滲透和綜合,形成一種結合了圖像和思辨的“視覺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