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知·理知·自我認知
- 陳嘉映
- 1409字
- 2024-12-26 17:48:23
感知舉例
關于兩分法,到處會碰到誤解,所以我順便說一下。現在回到感知和理知。我已經說了,一開始下一個定義可能沒有太多幫助,那就先看看字面:感知,通過感覺知道;理知,通過道理知道。字面上已經提示了大概的意思。
我們舉一些例子來看看、來體會一下。現在,我在黑板上畫一個方塊,畫一個圓圈,我問哪個是方的、哪個是圓的,3歲的孩子都知道。他怎么知道的?他通過感覺知道,他看一眼就知道。兩種顏色,紅的還是綠的?你看一眼就知道。如果你讀過毛澤東的《實踐論》,你可能記得那句話:“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吃一吃。”親口吃一吃,說的就是感知是吧?給你講一堆道理,不給你吃,你總是沒辦法知道,至少沒有辦法確切知道或者具體知道梨子是個什么味道。這些是感知。
這些例子講的都是具體的感知,但感知還有更寬的意思,比如感知到危險,覺得這是個壞人。比如太陽東升西落,這個我們都知道,這是我們感知到的。但有些事情我們是通過道理知道的——理知——比如日心說。太陽不動,是地球在轉,這個我們感知不到,在課堂上教給你天文學、幾何學,你最后相信日心說是對的。別人舉這個例子,可能想說明感知經常弄錯,理知才是對的,這不是我的意思,這一點以后再談,眼下我只想說,作為天學理論,日心說是對的,地心說是錯的。但是我們在生活中仍然感知太陽升起來落下去,不感知地球在轉,這些感知當然沒有錯。
再舉個例子,我曾經舉過一個折算美元的例子。我剛到美國的時候,買一樣東西,都要算一算它值多少人民幣。那時候美元比現在更值錢,美元兌人民幣的匯率,比如說是1:9。一頓飯7美元,我算一下7美元是多少,63元人民幣。這里有個問題:你知不知道7美元值多少?一方面,你知道,你要不知道你就沒辦法折算了。另一方面,你不知道,你要知道,你就不用折算了。在我們今天的論題中,你知道3美元值多少,你知道的是兌換率,這是理知,但你沒有感知。你對人民幣是有感知的,當然,你對4000萬人民幣可能沒有感知。
實際上,我會說,我們對小的數字,比如1、2、3、4、5,是有感知的,我們對大的數字,對復雜的數字,比如2的32次方,沒有感知。這是更復雜的感知和不感知。對人民幣這類感知超出了用眼睛感知、用手感知、用鼻子感知,這是一種籠統的“感知”,這個時候,我們講到感知,就跟另外一個詞很接近——經驗。你經過了一個地方,啥感覺都沒有,那你對這個地方的事物就沒有經驗,你得感覺到點兒什么才能說你有經驗。
感知、感性的確跟經驗連得很緊。我們常說到感性和理性這個對子,我們也常說到經驗和理性這個對子。凡讀哲學的都知道,在哲學史上,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是一組主要的對子。講感知和理知,自然而然就會講到經驗和理性,這些都是我們題中的應有之義。你對人民幣值多少是有經驗的,你對美元一開始沒有經驗,所以把它折算之后你才知道它值多少。當然,在美國生活半年一年,你對美元值多少就有經驗了,換句話說,你就直接感知到美元值多少了。
跟這個例子十分接近的是語言。我們對母語是有感知的,或者用有文化人的說法——對語言的經驗。外語就不一定,我們剛開始學外語,特別是我這種當時年齡比較大的人學外語,靠一個詞一個詞死記硬背,一句英語,要把它折換成中文才明白它的意思。
這個我后面還要詳細談,會連帶討論翻譯密碼。電視劇里,地下共產黨員翻譯密碼,他會翻譯密碼,他懂密碼,但是如果不把密碼翻譯成漢語他也看不懂。這跟折算美元相像,還是跟學外語相像?這個以后我們慢慢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