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知·理知·自我認知
- 陳嘉映
- 760字
- 2024-12-26 17:48:23
知的兩分
我們知道,從古到今、從中到外,對認識、認知做出了好多好多區分。比如,剛才講到感性知識、理性知識,我們年輕的時候很流行。類似的區分前人都做過,像帕斯卡啊、維科啊,甚至在任何哲學家那里大致都能找到某種類似的東西,是類似,不是完全一樣。比如這樣一種兩分,在20世紀50年代之后特別流行,就是命題知識和默會知識,這個區分你們很了解,因為郁振華老師是專家,這個區分講了好幾十年,像波蘭尼、賴爾、郁振華,好多重要的哲學家都在講。感覺往往是默會的,但也不能把感知等同于默會知識,把理知等同于命題知識,它們是從不同的角度來區分的。再比如羅素區分親知(acquaintance)和描述之知,這是羅素的一個分法。再比如說在柏格森那里,他區分內在之知和外在之知,物理學這塊我們是從外部看世界,生命體驗是從內部去知。內在之知和外在之知有點像我們中國思想傳統中的見聞之知和德性之知,比如像程顥批評王安石說他是從外面看相輪,他自己是從內部直入塔中。我沒有經驗過從內部怎么能看相輪,但程顥是這么說的。[2]講到中世紀,你可能會講神啟的知識,這又是一種分類,神啟與自然,這是兩種知識。
我還可以列舉更多。你讀哲學,可能會琢磨:那么,知識到底是怎么分類的?我一列舉,你們就知道,沒有“應該怎樣給知識分類”這樣一個問題。這要看你想干什么,你要想干這個事你就這樣分類,你要想干那個事你就那樣分類。這些分類都不一樣,你不能直接就說柏格森講的就是咱們理學的德性之知和見聞之知,但是,兩者顯然可以有聯系,你可以從見聞之知和德性之知的區別去看柏格森的內在之知和外在之知,它們有點近似、相通,但并沒有哪個知識就要這樣分類,要看每個人他要講的是什么。
這是一點。關于分類,我順便提一下另一點,在這里是順便提到,不是重點。一般說起來,比如內在之知和外在之知、感知和理知,這些兩分法都不是正經的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