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尤物:太平洋的絲綢全球史
- 段曉琳
- 1512字
- 2024-12-19 17:57:22
明朝簡史
明朝(1368—1644)建立于元朝(1279—1368)末年的農民起義之中。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1328—1398)出身于一個因瘟疫、干旱而失去土地的農家,為了生計成為佃農,四處漂泊。了解朱元璋的童年苦難,可以讓我們更清楚地了解明朝法律法規的制定。他同情普通人,努力在農村創造田園詩般的生活。他也注重維護社會秩序,要求地方官與農村“長老”將新近頒布的法律條文傳播到每座村莊。相比于官宦,他更信任農村中的“長老”。他斥責那些浪費錢財的高官,決意頒布禁奢法令,約束奢侈消費與公開曬富的行為。
明朝從一個遲滯老化的政權,逐漸進化成龐大的經濟體。在王朝走出戰亂的四五十年后,朱元璋重建農耕社會的愿景便不再現實。自16世紀開始,社會迅速走上商業化進程。人口倍增,四處流動。然而,后代帝王因循守舊,遵從先帝建設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社會的規劃,導致政策無法變革,必然無法跟上商業發展的步伐。
最大規模的政策改革,是萬歷年間內閣首輔張居正(1525—1582)在1581年制定的稅法“一條鞭法”。這一新稅收系統,要求所有稅款均以銀兩上交,直接加強了白銀的流通在市場上的重要性。與此同時,大批農民選擇種植經濟作物,例如水果、煙草、茶葉和蔬菜。隨著需求量的空前增長,白銀在中國的價格近乎翻倍。外國商人發現,用白銀購買中國商品更為便捷有利。中國商人還為了換取白銀而開展絲綢外貿,以此繳納基本稅款。此外,在施行一條鞭法之時,混汞法(amalgamation technique)正好發端于墨西哥與秘魯的銀礦,這一法令直接增加了白銀產量,促使白銀流入中國。[41]
雖說此時的對外貿易尤為頻繁,但明朝對海上貿易的態度仍然較為保守,最顯著的一點就是1372年頒布的海禁政策。官方對于超越海岸線視域的海運的禁止,最終導致了15世紀海盜勢力的抬頭。不過,朱元璋的兒子永樂帝(1360—1424,1403—1424年在位)倒是展露出了對航海探索的強烈興趣。在他的資助下,鄭和(約1371—1433)七次下西洋,最遠抵達了東非。不過,鄭和的遠航很快就因過高的花費等備受詬病,從而被迫中止,就連大多數航行記錄也消失不見了。直到16世紀70年代,明朝才放寬政策,重啟海上貿易。[42]
中文史料記載了豐富的海洋貿易信息。近來,明朝的海運狀況也引起了學界的廣泛關注。[43]歷史學家蕭婷(Angela Schottenhammer)指出,中國海原本只是區域性的“地中海”,卻很快進化為遠洋貿易的跳板和起點。[44]最晚到南宋時期,始于中國東南沿海的貿易路線就已經牢牢地融入了世界貿易體系。為了實現商貿目的,諸多國家的個人與集團在明朝的中國海域構建了緊密互通的海運網絡。漢學家吉浦羅(Francois Gipouloux)最近探究了“亞洲地中海”(Asian Mediterranean)這一概念。他指出,東南亞和中國海域環太平洋地區的發展,得益于國家管制之外的穩定的經濟與法律,同時也受益于活躍的商賈貿易網絡,甚至受益于走私與海盜活動。[45]
海上商路的成熟,以及這種貿易給內陸經濟與社會帶來的影響,進一步強化了明朝文人在權衡國家尊崇的儒家思想與日益商業化的日常生活時產生的糾結情緒。社會與文化史學家卜正民(Timothy Brook)將這種糾結概括為“縱樂的困惑”(confusion of pleasure):明朝文人一方面享受市場帶來的樂趣,另一方面則對這種樂趣產生了諸多困惑,常常自我懷疑。柯律格還以“身份焦慮”(status anxiety)來描述晚明文人的這種困惑,因為他們不僅需要努力跨越科舉考試的門檻,還要面臨富豪新貴們帶來的挑戰。[46]單看國內的環境,雖說這兩個世紀是中國歷史上最具活力、最為歡愉的時期之一,但是其間也充滿了紊亂與糾葛。全球各地之間的聯系,將這樣的困惑放大到了極致。
17世紀是人類歷史中的一個“小冰川期”,不少國家都遇到了大大小小的危機。中國也從17世紀中葉開始經歷了幾番動蕩。明朝政權隨著王朝末年的農民起義而消亡,而來自東北方的滿族人,在1636年建立了清朝,并在1644年入主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