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尤物:太平洋的絲綢全球史
- 段曉琳
- 695字
- 2024-12-19 17:57:21
流動、傳播與遷移
近代世界的交通網絡是與其他基礎設施同步建設的。這應歸功于不斷擴展的帝國行政機關與日益壯大的商業集團、運輸網絡和區域交流。交通網絡的建設,促進了人、事、物與思想的頻繁流動。越來越多的人接觸到了更誘人、更新奇的事物。歷史學家謝?。↗onathan Schlesinger)論證道,在18世紀的清朝,“即便從不外出旅行,四海之內的商品也唾手可得。普通消費者可以在市場上欣賞異域商品,而文人們則借用旅游指南、地方志、物質遺存和個人游記對其考究”。[38]其實這一情況早在明末就已出現。人們生活在高度國際化的城市中,四處旅行,頻繁購買外域商品,學習外來思想,既增長了見識,也直接接觸了世界貿易。
在這流動的圖景之中,織工、商販與顧客隨處可見。對技工與商賈的日漸增長的需求,引來了越來越多的移民。受到高利潤的誘惑,來自中國、西班牙等地的移民也參與了馬尼拉的貿易。歐洲工人也前往墨西哥,為勢頭正盛的絲織業貢獻力量。隨著貿易的擴張,越來越多的人頻繁穿梭于太平洋之上。其中有織工,有商人,也有在新大陸尋找商機的探路者。
知識與思想的傳播也應運而生。正如科技史學者帕梅拉·史密斯(Pamela Smith)指出的那樣,國際間的知識交流,影響到了人們對物質的運用以及對自然世界的理解。[39]因此,旅行者們留下了大量的史料與地圖。從1500年至1800年間的地圖可以看出,貿易與流動,使得人類關于歐洲與亞洲的地理知識有了質的飛躍。[40]
若要充分了解馬尼拉和人群的遷移,就必須先了解中國和墨西哥歷史的基本情況。16、17世紀,中國處在明王朝的統治之下,而墨西哥則受西班牙殖民。雖然無力深入探討這兩個國家的歷史,但本書還是要先概述這兩大帝國的行政管理、金融體系與外交關系的基本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