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部分 可塑的藥物

第一章 毒的兩面性

天下之物,莫兇于雞毒。然而良醫橐而藏之,有所用也。

——《淮南子》(1)

漢代的《史記》講述了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將言語和藥物相比較,發人深省。它說的是,后來成為漢朝開國皇帝的劉邦在京城打敗秦軍后,被奢華的秦宮引誘,想住在那里。他手下的將領樊噲想勸他改變主意,但劉邦不聽。這時,謀士張良進一步責備劉邦沉湎于勝利的喜悅,認為這只會重蹈秦國的覆轍。張良讓劉邦聽從樊噲的警告,因為“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藥苦口利于病”,最后,劉邦采納了張良的建議。故事的意思很清楚:難聽的話和猛藥相似,讓人難以接受,但最終還是會使人受益。(2)

張良的這句話如今在中國家喻戶曉,但是“毒藥”已被替換成了“良藥”。(3)這個更替很能說明問題,表明“毒”的意涵在歷史上經歷了變化。今天,“毒”是英文單詞“poison”在漢語中的標準對應字。和“poison”一樣,“毒”這個字也讓人聯想到危險、傷害、陰謀。但是,“毒”在歷史上并不總是指向負面事物,它還有各種不同乃至相反的含義。這個字出現在古代中國各種醫學、哲學和制度文本中,雖然在這些早期的文本中確實能看到“毒”的負面意涵,但它也能指君王的優秀品行或者猛烈的藥物。“毒”的這種正面意涵在上面的故事中顯而易見,它指向藥物的力量,這種力量是它們能治療疾病的關鍵。這個“猛烈”的概念,即其不僅可以作為毒物害人,而且可以作為藥物治病的能力,是古代中國藥物治療的核心。因此,中國的醫者采用大量被認為有毒的物質,并巧妙地用它們來治病。我們要理解中國傳統藥學,就必須掌握“毒”的兩面性。

這一將毒藥用于醫學的重要傳統起源于中國藥學的形成期,即漢代至六朝時期。在此時期,各種礦物類、動物類,尤其是草木類強勁物質被納入藥用的范疇。在漢代,“毒”成為藥物分類的基準,漢代的藥學著作按照毒性將藥物分成三品,認為有毒的藥物可以治療疾病,這是一個貫穿于整個帝制時代的治療原則。六朝時期,中國傳統藥學蓬勃發展,對毒藥的指定、鑒別與使用有更詳細的說明。至6世紀,“毒”在中國已成為界定藥物、指導治療的核心標準。

主站蜘蛛池模板: 霞浦县| 蓬安县| 昌乐县| 海南省| 邓州市| 龙海市| 河北省| 内黄县| 蓬莱市| 宝坻区| 鄱阳县| 永宁县| 宁陵县| 云安县| 基隆市| 南昌市| 封丘县| 湘阴县| 华蓥市| 车险| 将乐县| 丰城市| 綦江县| 蒲江县| 北流市| 贡嘎县| 津南区| 精河县| 玉门市| 玛多县| 铜川市| 冕宁县| 武穴市| 湖口县| 嘉善县| 克什克腾旗| 枞阳县| 烟台市| 平遥县| 西宁市| 陆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