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的演化:民眾動機正在重塑世界
- (美) 羅納德·英格爾哈特
- 1899字
- 2024-12-20 18:28:52
經典的現代化理論與演化的現代化理論
現代化理論有很長的歷史。自卡爾·馬克思(Karl Marx)提出之日起,經濟發展會導致可預測的社會和政治變遷這一理論就一直處于爭議之中。這一理論令人興奮,因為它不僅試圖解釋已經發生的事,還試圖預測未來要發生的事。到目前為止,預測人類行為的大多數嘗試都已經失敗,人類的行為非常復雜,并為諸多因素所影響。因此,任何要提供確切的、決定論性質的預測的主張都是不現實的。
現代化的中心特征,是它使生活更具安全感,消除了饑餓,提高了預期壽命。高水平的發展帶來了人類動機的普遍改變,使人們的生存策略發生了轉變,即由基于生存不安全的認知的生存策略轉向基于生存為理所當然的認知的生存策略,從而賦予許多超出生存與安全之外的其他人類愿望以最高優先級。
生存不安全感導致人們追隨威權領導人,形成以族群為中心的內部團結以對抗外部共同體。在物質極端匱乏的條件下,生存可能確實需要共同體成員在生存斗爭中緊密合作。因為人類自誕生以來,大多數時期都處在饑餓線上,所以威權主義的反彈模式逐漸形成:不安全感觸發了對強勢領導人、強有力的內部團結、排斥外部群體以及嚴格遵守共同體規范的支持。相反,高水平的生存安全留給個人自由選擇以更大的空間,允許更為開放地對待外部群體和新觀念。
生物進化法則要求所有有機體賦予生存以最高優先級。沒有按此行事的有機體都已經滅亡,世界上曾經存在的物種大多數已經滅絕。因此,在供應短缺的時期,人們會給予任何生存所必需之物以最高優先級。離開氧氣,人只能存活數分鐘。因而,當氧氣稀缺時,人們會傾盡一切努力去獲得氧氣。離開水,人只能活幾天。當它短缺時,人們會為了獲取它而拼命爭斗,如有必要不惜大開殺戒。當空氣和水的可靠供應被確保,被視為理所當然之物時,人們就會給予其他目標以最高優先級。離開食物,人們可以存活數周,但當它短缺時,就變成最重要之物。在整個人類歷史長河中,食物經常是短缺的,這反映在人口增長需要符合食物供應量這一生物學趨勢中。
在生存沒有保障的條件下長大,還是在生存有保障的條件下長大,兩者之間的差別是巨大的。在人類歷史的大多數時期,生存都是沒有保障的。生存下去是人們的基本目標,它主宰了人們的生活策略,幾乎影響到人們生活的每個方面。但在最近幾十年,在不擔心自己會挨餓的條件下成長起來的人口的比例在日益增長。在那些將生存視為理所當然的國家,人們的工作動機、宗教、政治、性行為和育兒方式正在發生重大變化。
社會變遷并不符合歷史決定論,但是有一些路徑比其他路徑更有可能出現。從長期來看,一旦經濟步入良性發展軌道,某些變化就很有可能會發生。例如,在任何一個經歷了工業化進程的國家,工業化都帶來了城市化、專業化和大眾識字率的提升。工業化還帶來了日益增長的繁榮、更完善的營養法規和保健計劃,從而延長了人們的預期壽命。此外,工作性質的變化和生育控制手段的優化還為婦女走出家庭參加工作創造了條件。這些變化和相關的文化變遷共同提升了性別平等水平。
一些國家的歷史文化遺產抵制這些變遷。社會—文化變遷具有路徑依賴(path dependent)屬性,并且文化遺產的影響相當持久。盡管從卡爾·馬克思到馬克斯·韋伯(Max Weber)的經典現代化理論家都認為宗教和民族忠誠最終會走向消亡,但目前宗教和民族主義仍具有強大的勢力。因此,新教國家允許婦女投票的時間早于天主教國家數十年;相反,日本把婦女納入勞動力隊伍的進程則比其他發達國家慢得多。但日漸增多的證據表明,當現代化持續推進時,上述及其他變化都會變得更為可能。甚至連日本目前也在向性別平等的方向發展。價值體系反映了現代化的推動力與傳統的影響力之間的平衡。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發達工業國家出現的高速經濟發展和完善的福利保障體系帶來了重大的文化變遷。這些國家的大部分人口把生存當作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這在歷史上從未出現過。出生在這些條件下的數代人開始高度重視諸如環境質量和言論自由這樣的目標。
這開啟了代際價值觀變遷的進程,它一直在改變著高收入國家的政治和文化。當中國、印度及其他高速發展的國家中的大多數人都在視生存為理所當然的環境中長大成人時,價值觀變遷就很可能會改變這些國家。這一進程最突出的表現是從物質主義價值觀(高度重視經濟和人身安全)到后物質主義價值觀(強調自由選擇和自我表現)的轉變,但這僅是從生存價值觀向自我表現價值觀4的宏觀轉變的一個組成部分。從生存價值觀向自我表現價值觀的變遷正在改變有關政治、宗教、性別平等及寬容外部群體的重大規范,并帶來了對環境保護和民主制度的日益增強的支持。5作為農業社會標志的嚴格的文化規范,正在讓位于允許更多個人自主和自由選擇的規范——這一規范有助于知識社會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