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前言
- 手把手教你公文寫作:框架、語言與實例
- 王振
- 3258字
- 2024-12-23 17:16:00
這是一本傻瓜式的公文寫作教程,也是《公文寫作實戰(zhàn)秘籍》的姐妹篇。
在這本書里,我堅持了自己一貫的風格,幾乎不講理論,只是講述自己十余年來在海量實戰(zhàn)中積累的經驗、方法和技巧。
因此,這本書特別注重突出三個方面的特點。
一是注重實用價值。本書不會講授任何理論知識,甚至排斥理論內容。在部分章節(jié)里,本書的觀點、建議以及相關案例的寫作方法,可能與傳統(tǒng)的理論知識大相徑庭。這也是本書為了達到實用性目標而做的取舍。特別是當眼前具體的工作任務要求與理論導向相違背的時候,本書會毫不猶豫地建議您放下理論包袱,以實戰(zhàn)成敗作為唯一的衡量標準。至于這里面的是非對錯,只能留給各位讀者評判。
二是注重案例分析。本書從始至終堅持用案例切入話題,用案例說明問題,用案例論證觀點,甚至最后幾個章節(jié)都是直接圍繞某個特定的案例來展開論述的。之所以形成這樣的寫作模式,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我始終認為公文寫作是經驗的積累,而案例是承載經驗的最好載體,理論知識必須與實戰(zhàn)案例緊密結合。另一方面,我并非科班出身,既講不清楚既有的寫作理論,也沒有能力創(chuàng)建屬于自己的理論體系,但是我所擁有的特殊資源庫,可以提供源源不斷的高質量的真實公文寫作案例,從而得以支撐起本書的框架。這也算是一種揚長補短的手法和技巧,希望能成為本書具有另類價值的特色。
三是注重思維引導。無論是搭建框架,還是編排體例,抑或是斟酌文字,本書在各個環(huán)節(jié)都會告訴大家這么做的邏輯根源是什么、目的在哪里、有什么好處。這些是我的經驗,也是我所認為的學習公文寫作最重要的板塊。我們只有知道了自己是誰、要做什么事、要怎么做事,才能寫出方向正確的公文材料。只要明確了思考的方向和邏輯的體系,寫出來的材料即便語言水平還不夠,也不會出現(xiàn)根本性的錯誤。
圍繞上述特點,本書內容分為三大部分,也就是書名副標題中的三大塊——框架、語言、實例。
第一篇是“框架篇”,涵蓋了第1章到第3章的內容。該篇將從公文寫作最基本的大框架入手,再到更細一層的板塊謀劃、布局和編排,最后到裁量取舍的判斷標準與判斷方法,剖析了一份公文材料的框架基礎是怎么“搭出來”的。這一篇解決的是公文材料的“骨架”問題。
第二篇是“語言篇”,涵蓋了第4章到第7章的內容。該篇首先從正確看待公文語言的規(guī)范性、準確性和樸實性入手,講述公文語言的遣詞造句方法和修辭技巧,最后介紹了一些寫作之外的有益“小動作”。其中部分內容可能會顯得有些“離經叛道”,我也不敢保證里面提出的觀點和方法都是正確的,只希望對各位讀者有一些參考價值。這一篇解決的是公文材料的“血肉”問題。
第三篇是“實例篇”,涵蓋了第8章到第13章的內容。該篇主要介紹工作總結、經驗類信息、請示件、領導講話、工作方案五種常見公文材料的寫法。這6章創(chuàng)設了具體的情境,以工作中常見的任務目標切入,逐步完成收集素材、梳理素材、搭建框架、厘定文字、潤色稿件等全步驟,真正實現(xiàn)從零開始到潤色成稿的全過程教學。這6章里的案例內容以及前因后果均真實存在,實際指導和借鑒意義比較強。這一篇解決的是公文材料的“骨架與血肉怎么拼成”這一問題。
至于公文寫作的“靈魂問題”該怎么解決呢?恐怕這已經超出了我的能力。
因此,本書適合的對象,可以分為這么幾類:
1.黨政公文寫作的新手;
2.學習申論寫作的備考生;
3.初到文秘崗位的年輕干部;
4.好奇機關運轉的圍觀看客。
而本書的目標,是各位讀者通過閱讀本書能有三個方面的收獲:一是應付領導交代的日常寫材料任務,提高工作效率;二是熟悉黨政公文的遣詞造句風格,培養(yǎng)對公文語言的敏感性;三是了解機關單位辦事辦文的邏輯規(guī)則,更好地扮演自己的崗位角色。
當然,我對本書最直接的期望,是它可以作為一本傻瓜式教學指南,幫助每一位新手走過最艱難的起步期。
而這一目標的源頭,可能還要追溯到2020年出版的《公文寫作實戰(zhàn)秘籍》——我的處女作。
現(xiàn)在回想,那是一段頗為難忘的經歷。第一次有機會將自己的知識與經驗轉變?yōu)樯l(fā)著油墨香的文字正式出版,我異常興奮。因此,在那本書里,我毫無保留地將平生所學、所歷、所思傾注其中,希望將它打造成我的“人生代表作”。
出版之后,我密切關注著各個平臺的讀者評價,期盼著讀者的反饋。令我開心的是,絕大部分評價是正面的。那本書的好評率很高,有些好評內容甚至讓我慚愧。因為我知道自己沒有那么高的水平。無論是知識結構還是個人經歷,我離著書立說的標準還差得遠。即使傾盡全力,也不過是勉為其難罷了。更何況,那本書出版之后,我自己都不敢去翻看,生怕里面的低級錯誤讓自己羞愧難當。
所以,我更關注批評性的意見和建議。有幾條比較典型的意見引起了我的注意。有讀者指出,那本書只是點出了“什么樣的稿件是好的”,卻沒有教會大家“怎樣做才能寫出好的稿件”,教學內容還停留在表面。也有讀者認為,那本書雖然有很多案例分析,但是只說了案例好不好,而沒有說這些案例是怎么一步步寫出來的,對其中的過程介紹得不夠。還有讀者說,讀完全書之后,仍然不知道該如何下筆去寫,處于“腦子會了但是手還不會”的狀態(tài)。
這些讀者反饋的意見和建議,讓我萌生了撰寫這本“姐妹篇”的想法。但是我的水平有限,本身又不是科班出身,很多表述不夠精準。特別是我沒有學過語言學,在關于語言風格介紹,以及一些句式搭建的內容中,可能學術味還遠遠不夠。同時,就如何將我腦海中的思維過程教授給他人,也是很大的一個挑戰(zhàn)。在這段時間里,我或多或少體會到了“會做與會教是兩回事”的窘迫。
所以,這本書我寫得十分吃力。隨著工作崗位的變化,我肩上的責任更重了,沒有太多時間投入到寫作之中。再加上年齡增大,原本充沛的精力仿佛“大江東去”,頻頻出現(xiàn)“一頭睡去”的情況。最終,花了將近一年時間,才磕磕絆絆、勉勉強強地完成了書稿。
中間經歷的猶豫、退縮、煩躁,甚至于幾近崩潰等情緒,要遠遠多于2020年那時候。
在這里,我要感謝我的愛人。2021年,我們的次子出生,家中同時有了兩只學齡前“小神獸”,既多了很多歡樂與生氣,也帶來了無窮無盡的家務事。在我時常埋首敲鍵盤的時間里,她一邊帶著公司團隊不斷擴大業(yè)務,源源不斷地為我提供新鮮的一手資料,支持我完成本書案例的搜集整理等重要工作,一邊將家中事務料理得井井有條,為我提供了寶貴的清靜時光,使我得以安心寫作。所謂家有賢妻值千金,今年也是我們結婚十周年,回顧過去的風云歷程,我竟是如此幸運。
我要感謝溫州市龍灣區(qū)商務局的全體同事。他們辛勤努力、默默奉獻、任勞任怨,忠實履行著自身的職責,也讓我得到了許多無法用言語表達的體驗與收獲。我們一起面對并戰(zhàn)勝了許多困難,但也頻頻遭遇挫折。很多工作的結果并不盡如人意,但這主要是因為我的能力不足。因此,對于他們,我深感愧疚。
感謝民進溫州市委會和民進龍灣基層委的各位同仁。2018年,我受邀加入民進,成為一名民主黨派人士。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從原本的陌生與疏離,到逐漸融入這個有識、有愛又有趣的集體。在這幾年里,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我都得到了他們無私的指點和幫助。而我愈加珍惜自己作為其中一份子的榮耀。
我要感謝我的讀者。他們在各類網(wǎng)絡平臺上的評價和留言,成為我繼續(xù)前行的最大動力。自第一本書出版上市以來,我就時不時地刷一下網(wǎng)上讀者的評價,這甚至成為我日常的樂趣之一。我能感受到,讀者對公文寫作高質量指導讀物的需求,由此也知道我的第一本書還存在著許多不足。有的讀者期望有更加“傻瓜式”的操作指南,而有的讀者則希望有更加高階的教學內容。兩相比較而言,我可能難以承擔起“更高端”的引導和教學任務,但在“手把手”教學方面,我有信心能為讀者提供一些幫助。但即便如此,我在本書中還是盡量將一些“高階攻略”考慮進來。
最后,我要感謝出版社的編輯和營銷人員。他們幫助我出版本書并做營銷宣傳,帶領我走進了一個全新的領域,極大拓寬了我的眼界,也鼓舞了我的信心。
寫完本書之后,我對自己過去十余年的特殊經歷算是有了一個完整的總結。未來,我會繼續(xù)期待著新的風景、新的感受、新的收獲。希望對于讀者朋友來說,這本書也是一道另類的風景,如果您能從中得到一些啟發(fā),我不勝榮幸。
2023年7月
溫州龍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