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時代人性的弱點
- (英)托馬斯·查莫羅-普雷穆季奇
- 2280字
- 2024-12-16 16:56:24
人類:一場大規模心理學實驗的對象
我們渴望了解世界,預測人類行為,這個推動力構成了當前人工智能時代的大部分基礎。人工智能存在的前提和前景是盡可能多地收集人類數據,把人類都變成一場大規模心理學實驗的對象。
20 年前,我為博士論文進行研究實驗。我要把受試者強行拉進測試隔間,乞求他們完成某項心理評估。 我不僅要給他們支付報酬,收集 50 個受試者的數據還要花數月時間。如今,我們有了更多關于人類及其各方面行為的數據,這些數據簡直多得分析不過來。就算不再收集數據,我們也要花 100 年的時間分析現有數據,但也只是觸及冰山一角而已。我們做的所有事情幾乎都是為數據庫添磚加瓦,推動人工智能的發展。
需要說明的是,數據的增多并不意味著人類行為變得更具可預測性。數據只是人類活動和行為的產物,而非動機。然而,正是那些用來讓我們產生更多數據的平臺和工具,非常善于將我們的主要活動模式標準化,激勵我們以更可預測和可重復的方式行事。臉書或微博就是一個允許相對大量互動和各種人際活動的平臺,不妨回想一下,它是如何對我們可表現的反應或行為范圍加以限制的?
當然,我們可以用隨意的甚至創意性的文字來表達我們的看法。但我們在對自己所看到的東西作出反應時,如果點贊、分享或使用表情符號會更容易些,我們就會集中精力,為照片中的人物打標簽,給故事中的其他人加標識符,把種類繁多的信息編碼成高度結構化和標準化的數據,為人工智能提供明確指令……我們不僅成為機器學習算法的無償管理者,還成為它們的研究對象,盡管是以一種簡化和重復的形式。
數十項科學研究表明,臉書上的點贊和其他強制性二選一的表達形式準確地預測了我們的個性和價值觀。不妨把點贊想象成汽車保險杠貼紙和叛逆少年的T恤或文身。人類為自己的身份而自豪,因此,他們享受任何能與別人分享自己看法、信仰和觀點的機會。
他們之所以樂此不疲,部分原因是為了劃定界線,區別哪些是自己圈子的“圈內人”和“圈外人”。如果我們看到一輛車的保險杠貼紙寫著“潮流殺手”,而另一輛的貼紙寫著“保持冷靜,吃素食”,那就可以認為這兩輛車的司機個性相差很大。這不是偏見,而是一種社交洞察力。
這點在推特上表現得更為明顯。推特可通過持續挖掘各種輸入數據,即推文的內容和上下文來預測轉發內容,而且無論我們是否看過或處理過這些信息。推特推出了“轉發前先閱讀”功能,鼓勵用戶進行負責任的分享,那它推出的下一個功能會不會是“寫前先思考”?人們常指責推特的算法增強了“回音室效應”,那只是因為這些算法經過訓練,用來預測我們優先關注的事物,即符合我們的觀點和看法的東西。我們夸大了自我,把自己的思想變得更加狹隘,而不是變得更加開明。
在眾多科技巨頭當中,臉書以一心一意發展數據而著稱,這也是它在 2014 年斥資 190 億美元收購WhatsApp 的原因。當時,WhatsApp只有 55 名員工,營收不超過 1000 萬美元,虧損卻高達 1.38 億美元,2013 年的估值為 15 億美元。正如拉里·薩默斯
(Larry Summers)在羅特曼管理學院(Rotman School of Management)的一堂研討課上指出的那樣,“WhatsApp的所有東西,包括它的所有員工、電腦和創意,都可以用作這堂課的討論素材,甚至還能給其他課留點素材”。
這番話清晰地描繪了數字經濟的嶄新現實,但薩默斯忘記提一件事:WhatsApp最具價值的東西并不適用于那堂研討課,因為這個最具價值的東西是它手里的大量數據和世界各地每天孜孜不倦生成更多數據的所有用戶。
WhatsApp被臉書收購時,號稱擁有 4.5 億用戶,如今這個數字已經超過了 20 億。臉書本身擁有 28 億用戶,他們平均每天使用臉書的時間約為 2 小時 24 分鐘,而在WhatsApp上又額外貢獻了 30 分鐘。WhatsApp宣稱其擁有 60%的全球互聯網用戶,在全球 195 個國家的 180 個即時通信應用軟件中排名第一。
2021 年,臉書把WhatsApp和臉書的數據合二為一,以加深對用戶的了解,實現人的數據化。
人們在全球排名第一的社交媒體平臺上所做的一切,以及他們在全球排名第一的即時通信及免費通話應用程序上所說的一切,還有他們在照片墻(Instagram)留下的足跡,這三者合為一體,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力量。
人的數據化使奈飛公司從備受追捧的電影推薦網站搖身一變成為風靡一時的內容創作商,還讓Spotify的人工智能教人類藝術家創作更受歡迎的歌曲,與他們分享Spotify對消費者的看法,并教他們如何識別現有觀眾和潛在觀眾喜歡和不喜歡哪些歌曲。在不久的將來,人工智能在音樂創作方面所取得的進步可能會使Spotify實現部分創作的自動化,就像自動駕駛汽車的出現使得優步(Uber)實現了駕駛的自動化一樣。
優步司機目前有兩份工作:
第一份工作是將客戶從A地送到B地(這是司機的正式工作);
第二份工作則是教人工智能如何在沒有人類司機的情況下完成這項任務(這份非正式工作為連續虧損的優步帶來了 240 億美元的市場估值)。
以此類推,我們的未來也許是這樣的:Spotify的人工智能通過學習,學會了直接根據你的偏好來創作音樂,而不僅僅是輔助你。結果,愛莉安娜·格蘭德(Ariana Grande)和賈斯汀·比伯(Justin Bieber)這兩位在Spotify上最受歡迎的藝人頓時變成了過氣歌手。至于這種想象出來的科技進步是否象征著藝術的進步,就由各位讀者自行決定吧。
大中型人工智能公司提供的很多服務都是免費的,我們不必花錢來使用這些服務。但投資者之所以看重它們,是因為他們覺得這些公司獲取、分析和出售的數據很重要。從根本上講,科技公司用那些記錄了我們一切活動的數字化信息來說服別人,尤其是金融分析師、投資者和市場,表明它們對消費者有著準確的了解,包括我們的獨特個性。擁有大量數據的公司和任何信誓旦旦使用人工智能來預測人類行為的公司都估值過高。
注: 一款用于智能手機之間通信的應用程序。——編者注
注: 美國經濟學家,曾任美國財政部長、哈佛大學校長、美國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1993 年獲約翰·貝茨·克拉克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