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自體與自體客體

自體概念經過后科胡特時代的發展已經不再是一個描述心理結構的概念,而是代表一種在自體客體環境中的真實體驗,因此我們在當代文獻中已經較少看到這個詞的獨立存在,而通常是一些詞組,比如,自體狀態(self-state)、自體經驗(self-experience)、自體感(sense of self)、自主性自體(agentic self)或自主性(self-agency)。

這種變化讓學習者不再糾結于抽象的概念,以及以一種一元視角(單人視角)來研究自體,而是以一種體驗的方式來感知自體的存在及其發展規律。這其中更重要的是單人視角向雙元視角的徹底轉換,即對自體的理解是對自體在自體客體經驗下的理解,這從本質上決定了一個咨詢師的身份定位——咨詢師將作為一個自體客體經驗的重要元素參與整個理解過程,而不再是一個依據理論和技能來完成探索和解釋的旁觀者。

同樣,對于“自體客體”的解讀也從聚焦概念回歸到關注真實的體驗,文獻和交流中也通常不再單獨使用“自體客體”這一詞匯,而是更多使用自體客體經驗(selfobject experience)、自體客體移情(selfobject transference)、自體客體功能(selfobject function)、自體客體回應(selfobject response)、自體客體情境(selfobject context),等等。

從心理學視角意識到一個人的存在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通過觀察,另一種是通過體驗。所有通過觀察所獲知的被稱為心理現象,比如情緒、行為,而通過體驗所獲知的是對心理現象的理解,即意識到一個人的存在意味著知道其心理現象背后有一個驅動力存在,這個驅動力也被稱為動機或意圖。換句話說,理解意味著我們可以感知到一種內在動機的存在,而不理解往往意味著我們還無法“看見”內在動機。

內在動機通常處在更深的層次,指向的是驅動一個人思考和行動的精神世界的核心。而所有的理解必須觸及這個層面才能完成,也就是說,心理學要探索的是“為什么”(動機)的問題,而“是什么”(心理現象)只是理解問題的線索。例如,雖然我們可以用“投射性認同”來描述一個人的內在機制,但我們需要回答的是一個人在什么情況下、在哪種內在狀態下才會啟動這個心理機制,而回答這個問題僅僅靠觀察是不夠的,還要通過體驗即共情。這里暫不做展開,我想在此申明的是啟動體驗將是學習心理學的一個必經之路和目標所在。心理學概念不得不以抽象的詞匯呈現,而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在體驗中獲知其意義,而不是更多地通過思考來學習和掌握它們。

“自體”的概念會讓我們遇到這樣的困難——越用抽象的詞匯解釋它,它就越難以理解,因此我們看到自體心理學的創立者海因茨·科胡特(Heinz Kohut)本人一再強調他既不想也難以為“自體”下定義。想必他盡管需要借助概念和原理來建構自己的學說,但他的本意一定是讓我們學習怎樣“懂”一個人而不是照本宣科。作為學習者,我們也只有體驗到“自體”的存在才會在實踐中運用它,我們從自體心理學家那里學到的根本也正是怎樣通過共情達到理解的目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依兰县| 云龙县| 阳西县| 九寨沟县| 隆子县| 无棣县| 延长县| 宁城县| 周口市| 长子县| 六盘水市| 长白| 黄浦区| 乐至县| 锡林浩特市| 梅河口市| 冷水江市| 方正县| 资溪县| 崇左市| 石台县| 周宁县| 定州市| 龙游县| 仁化县| 洞头县| 泰州市| 辽源市| 乾安县| 礼泉县| 威远县| 栖霞市| 银川市| 河池市| 赞皇县| 裕民县| 大足县| 绥中县| 蓝田县| 崇义县| 敖汉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