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愛情的話題泛濫,可人們卻常談常新。
有的年代,寫滿了理想主義,人們相信“有情飲水飽,無情金屋寒”;同時,有的年代,到處崇尚著物質主義,有人高呼“寧可寶馬車里哭,不愿自行車后笑”。前者就是距今三十多年的1980年代,后者毫無疑問就是我們所處的當下。
《1980年代的愛情》這部電影是根據作家野夫的半自傳體小說改編,由霍建起執導,蘆芳生、楊采鈺主演。該片以上世紀八十年代湘西巴山深處為背景,講述了大學生關雨波與老同學成麗雯之間的愛情故事。起初我把電影看完之后,覺得余興未盡,于是找來原著閱讀,這樣對故事有更進一步的理解。
主人公關雨波畢業于省城某高校,本來對畢業去向的期望值很高,誰知命運無常,一紙報到證把他打發到了巴山深處的偏遠小鎮——公母寨。懷著英雄無用武之處的郁悶心情,他閑得無聊,終日以酒為伴,借酒澆愁。一天,他前往當地供銷社買酒,不料邂逅中學時代的暗戀對象成麗雯。學生時代,盡管彼此都有好感,但感情進展并不順利,一直沒有明顯突破。經年之后,再次相逢,心中的激情并沒有馬上澎湃。麗雯認為小關不過是匆匆過客,不可能扎根大山深處,因此也不奢求有什么愛情。她因為父親被列為另冊,走出大山簡直難于登天,盡管她也有遠方的夢想。但是,她不想牽絆他的腳步,在小關不斷地愛情試探中,她選擇一再隱忍、退縮,甚至感情到了一點就破的地步,彼此執手相望,誰也不愿說破,就這樣在我們的唏噓和遺憾中,兩個人一生有緣無份。
小關離開公母寨之后,人生際遇起伏不定,甚至遭受不可想象的磨難。幾番掙扎之后,他故地重游,在同學會上與麗雯相逢。心中有難消的塊壘,于是喝得酩酊大醉,借助酒意他和她的纏綿得以釋放,良宵一夜彌補了多年的苦苦等待。
可是放縱的夜晚之后,麗雯悄然離去,只留下一紙片言鼓勵他獨走天涯,要勇于挑戰,因為他是男人,“必須要重新站立,去創造、打拼一份屬于自己的未來”。多年后,小關修成正果,儼然一介成功人士,但是聽到麗雯患上癌癥,即將撒手歸西。小關發瘋似的前往奔喪,見到的是布置的靈堂,聽到的是送別亡靈的念詞。錯過一時,注定錯過一世,陰陽相隔,任憑淚眼朦朧,再也尋找不到1980年代那份純真的愛情。
這個故事現在看起來有點老套,就其藝術性而言,我更加推崇原著。野夫的文字有種魔力,細節描寫傳神到位,令我折服。我曾經讀過他的《鄉關何處》,里面描寫了平凡人物的離合悲歡,個個精彩,處處留下深刻的思考。這個小說據說歷經十年之久,起初是作為電影劇本呈現的,可是寫著寫著就演變成了一部中篇小說。作家野夫還是很有膽識和真性情的,在紛擾的塵世能夠保持獨立思考,有勇氣自我挑戰自我,能夠真正秉承橫渠四句,是位令人敬佩的作家。
《1980年代的愛情》這部小說寫的很柔美,甚至現在覺得不可思議,尤其把女主人公寫成了圣母的形象,那么遷就男主人公,一再為了支持他的成長而做出自我犧牲。這樣的橋段,也許我們相信只能發生在文學作品中,而在真實世界中不一定能夠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