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醫生的獨特力量
幾年前,從四川醫學院畢業的黃北平送給我一本《華西壩的鐘聲》,那是他和作家劉秀品合作完成的非虛構文學作品,記錄了他大學的學生生活,贊美了華西老一代教職員工的勤勉盡職,歌頌了厚德精業、求實創新的華西精神。我讀了后,感觸頗深,曾欣然提筆,以《華西壩的鐘聲永不停歇》為題,為之作序。
今天,我又翻閱了黃北平和劉秀品用三年時間寫出的另一部文學作品《齒生有緣》,講述了黃北平畢業40年來與眾多患者“千里有緣來相會”的生動故事。我看到了這位走出華西壩的學子,在大巴山基層扎根,勤奮工作,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踏實腳印。
40年前,黃北平從四川醫學院口腔系畢業分配到四川達縣地區。這里屬大巴山,生活條件艱苦,僅次于四川的少數民族地區“甘(孜)、阿(壩)、涼(山)”,那是畢業生最不愿意去的老少邊窮地區,醫療資源匱乏,有些口腔畢業生分去之后,由于沒有口腔治療設備,只能從事其他專業,造成學非所用。他又是非常幸運的,遇到了同樣是四川醫學院口腔系畢業的牙科老主任黃銳。黃銳不僅在生活上關心他,更是在業務上手把手地帶他。老主任離開達縣地區時,送給他自己家傳的一把珍貴的拔牙鉗,他視若至寶,珍藏至今。在偏僻的巴山深處,老少兩代華西人矢志不渝,讓華西精神更加璀璨奪目,這不僅僅是一種華西精神的傳承,更是一種華西精神的弘揚!
我從事醫務工作70年,至今也沒有離開臨床,深知醫生是一個崇高而艱險的職業,肩上擔的一頭是病人的生死安危,一頭是自己的身家性命。接觸病人越多,越是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任何一個醫生,如果知識儲備不夠,操作稍微一點失誤,都有可能給患者造成難以挽回的傷害,使自己遺恨終身。正因為如此,時過40年,黃北平還牢記著華西口腔醫院老院長王翰章的一句話:“要當好醫生,首先得把自己想成一個病人?!边€記得毛彥祥教授不容絲毫瑕疵,讓他重做高嵌體的往事。謹遵師訓,學習學習再學習,實踐實踐再實踐,嚴謹嚴謹再嚴謹,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和技能,這既是一個醫生職業生涯中必不可少的素養,也是少走彎路、少犯錯誤的最佳途徑。
醫學,關系到患者的生命健康,無論在體制內,還是在體制外,醫務人員都必須有崇高的職業操守,除了深厚的知識積累,更要有一顆仁善火熱的心,始終堅守一個醫務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古代,華佗、扁鵲以醫術救人無數,他們的名字,千古流芳?,F代,吳階平、林巧稚這些偉大的醫學家,他們不僅治愈患者的疾病,更以博大的愛心和卓越的醫術,贏得了人們的尊敬。作為新時代的醫務工作者,更要牢記使命,嚴謹求實,誠實守信,關愛患者,尊重同行,構建健康和諧的醫患關系。
書中黃醫生接觸的患者中,有當地行政長官,也有游蕩街頭的“巴山棒棒”;有富甲一方的巨富大賈,也有打零工度日的販夫走卒;有抱病求醫的真正患者,也有尋釁滋事的地痞流氓……我們在《齒生有緣》中看到了醫療領域的多元、復雜,給現階段的醫生執業提出了更嚴峻的考驗。而黃北平僅僅以一個平凡的醫生擔當,不自覺地、出自職業本能地為化解一些醫患矛盾盡了他的微薄之力。不能不說,這是醫生這一職業的獨特力量!我們應該隨時銘記自己的職業操守,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作為醫務工作者,我愿與同行共勉。
黃北平和劉秀品合著的《齒生有緣》,雖然講的是牙科醫生和患者之間的故事,但它用文學的形式,生動地表現了醫生與患者之間平等相待、真誠溝通、醫患互信的良好關系,這對社會而言,有廣泛的價值。
有必要再補充幾句。黃北平1984年從四川醫學院畢業時,我任該院院長,他的畢業證由我簽署。幾十年來,從華西壩走出的學生,有的在高等學府任教,成了著名的醫學教育專家;有的在大醫院工作,成了一代名醫;有的在基層醫療單位挑重擔,用誠實的勞動為社會做貢獻。他們遍布全世界,成就有大小,名望有高低,但都不愧為華西的優秀弟子,我甚感欣慰。鑒于此,以上這些粗淺的文字,既是我給《齒生有緣》一書寫的短序,也算是我給華西學生工作40年簽署的又一本“畢業證”,以表示對他們勤奮努力、服務大眾的肯定。
以上引言,求方家教正。

曹澤毅,1933年3月生于四川省成都市,1956年畢業于四川醫學院(今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1968年北京醫學院(今北京大學醫學部)研究生畢業,1982年獲瑞士巴塞爾大學醫學博士學位。歷任華西醫科大學婦產科醫生、教授、校長,衛生部副部長。著有《中華婦產科學》《中國婦科腫瘤學》《子宮頸癌》等專著。從醫70年,擅長婦產科各種疑難病的診斷治療,特別是婦科腫瘤的早期診斷和手術治療,對子宮頸癌的早期診斷和手術治療有較深造詣。曾任中華醫學會常務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