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積極養育:培養自驅、堅韌、有愛的孩子
- 張軒溢 楊泓
- 3880字
- 2024-11-28 16:48:39
推薦序一 真正的“學霸”是個什么樣的“物種”
當今社會,教育是很容易讓人產生焦慮的領域。
人們為什么會焦慮呢?主要原因是,大家被一個錯誤的期望落差所影響。在現實中,我們看到很多家長或教育者會自行設定一個假設:一個孩子,如果不夠努力、不夠勤奮、不夠拔尖、不夠優秀、不上名校……就會被社會淘汰。這種觀念很普遍,但是,應該說這完全是錯誤的。這種假設導致的結果是,大家都認為自己被社會壓力裹挾著喘不過氣來,孩子被各種輔導班“吞噬”著,大量的時間被考試、作業、才藝培訓占據著,孩子的表現都被一個個冰冷僵硬的分數指標衡量著……那么我們不禁要問:我們的孩子有多少獨立自由的個人成長空間呢?現實中大多數的情況是,在“殘酷的生存環境”下,孩子變成了學習工具,眼里無光、內心對抗、被動應對。他們既找不到自己的價值,也不知道學習是為了什么。靈動、充滿創造力、積極陽光的孩子變得越來越稀少。孩子在某種程度上生活在一個競爭激烈、過度追求功利性,甚至相互攀比的文化環境里。孩子活得辛苦,家長也身心俱疲,這真的不是我們大家想要的結果,而這一切都源于那個錯得離譜的期望落差。
其實,對于真正優秀的學生,“學霸”這個詞并不是一個褒義詞。(請允許我給“學霸”這個詞打上引號。確切地說,我個人認為,“學霸”這個稱呼對于很多優秀的高才生來說并不是一個光鮮的詞語,反而可能是對他們真正的優勢和能力的一種貶低。)
每年高考分數公布后,我們都會看到一些媒體對高考狀元及其老師和家長,甚至七大姑八大姨進行采訪。頗具玩味的是,我們在學校中接觸到的很多高考狀元并不是“死學”出來的,他們的學習生活反而更加自由、輕松、精彩,當然也更有效率、更有溫度和人情味。
我的學術助手曾經很鄭重地問過一些早年畢業于清華大學的同事。他的問題一般有兩個。
第一,你當年考上清華大學時,成績排在第一嗎?
第二,你當年學習的時候是啥樣子的?
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是顯而易見的。這些孩子基本上不是省第一、市第一,就是區第一、縣第一、校第一。因此,家長的結論是,考上一流名校大概率得是某一個層級的狀元,至少是排名非常靠前的“主兒”。當然,還有一位同學說自己是班級學習小組的第一名,那我們可以把這個回答劃入詼諧與幽默的范疇了。
對于第二個問題,實事求是地說,“學霸”的學習方法總體來看還是比較豐富且有創意的。有一點倒是比較統一,那就是沒有一個“學霸”認為自己的學習狀態是“昏天黑地、心力交瘁、擔驚受怕、忐忑不安、寢食難安”的。
這讓我想到,這些年來我見到過太多奔向高考這條“康莊大道”的學子們都是在“昏天黑地、心力交瘁、擔驚受怕、忐忑不安、寢食難安”的狀態中“澎湃”著自己的學習生活的。當然,這種“澎湃”的主要源頭還是站在他們身后的那些節衣縮食、望眼欲穿的家長們和鞠躬盡瘁的老師們。這讓人感動之余,也有些感傷。
很多人都知道我的書《吾心可鑒:澎湃的福流》,也知道我喜歡用“澎湃”一詞來表達與人類的積極心態有關的概念,比如積極的情緒、幸福、心境、同理心與創造力,等等。但是,我真的不想用這個詞來描述學子們寒窗苦讀的情景。
為什么我會在一開始說很多家長或教育者有一個“錯誤的期望落差”呢?這個說法來自我們進行的一項長期科學調研所得出的結論。這個結論可能會令很多家長與老師驚詫:就算孩子進了名校(比如清華大學),可能很多人還是不清楚讓孩子在未來真正成才的正確且重要的“期待標準”。
清華大學心理學系進行過一項積極教育項目的學術研究。這項研究從心理科學的角度,通過觀察學生在學習期間與畢業后的一些主要發展情況來考察一項創新教育模式。換句話說,這項研究旨在探究由積極教育所帶來的比較理想的人才培養要素有哪些。這項研究進行了很多年,它對過去十余年中的一批批優秀學生的成長與發展軌跡進行了全面的測評與跟蹤。科研人員發現,長期表現優秀的學生在以下8個方面表現突出:卓越智力、好奇心、毅力、堅持、開放性、包容、勇氣、價值觀。
從這項長期科學調研的初步結論來看,除了“卓越智力”這一項可以通過高分進行展現,其他如“好奇心”“毅力”“開放性”“包容”“勇氣”等是無法僅憑考試分數來衡量的。這些需要通過情感、認知維度、意志、氣度等方面來展現。
回看前文中提到的“學霸”,以及在工作后還能長期保持優秀與卓越的人(當然,名校的畢業生在后來的人生中泯然眾人的例子也不少),他們能夠表現出眾,并不只是因為他們頭腦聰明,而是因為他們比很多人更懂得如何學習、更擅長學習,并且更知道學習知識并不是全部,而只是全面人格與能力建構的一個組成部分。他們會花大量的時間提高自己的個人修養、發展多種興趣、積極地投入適合的社會生活、關注國家時事與人生百態。他們對書本之外的知識比對書本之內的知識還要求知若渴。
總之一句話,他們學習并不只是為了取得高分,而是為了成長與發展。高分只是更高層次的學習結果之一。
如果將這些孩子作為階段性的“理想孩子”,那么我們對于造就他們的教育是不是可以做一些別樣的反思呢?世界總是這樣,當換個角度重新思考時,我們就會有一種不同的感受。
那么,教育的終極目的究竟是什么?
在我看來,教育首先要讓孩子有真正成為自己的豐厚機會;其次,教育要讓孩子擁有生而為人的幸福底氣。
我們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是為了讓他們為體現自己的生命價值而活、為體驗和享受生活而活、為快樂和幸福而活。那么,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樣的技能?什么樣的陪伴才是真正對孩子好的陪伴?我們該如何定義成功呢?如何讓孩子輕盈快樂地活出更加美好的人生呢?
你眼前的這本書或許給出了一些參考答案。這本書的作者用真實的生命經歷和日常的家庭養育實踐,書寫了一個病患兒在愛的養育下,超越自我、創造奇跡的積極成長故事,為當代的家庭教育提供了很有價值的啟發。
家庭教育并不是空談或深奧的理論,它實際上體現在養育孩子的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里。它既注重家長與孩子之間的親密關系,又強調父母在養育過程中的知行合一。閱讀這本書,你會發現這一理念真實地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家庭成員之間融通且豐富的情感交互;二是和諧而溫暖的家庭氛圍的營造。所謂親密的親子關系,親的不只是血緣,還有感動;密的不只是氛圍,還有溫度。情感是“知”,交互是“行”;氛圍是“知”,營造是“行”。說到真正的教育,理論永遠和身心體驗緊密相連。
通過閱讀這本書中一個個真實發生的成長故事,你會看見即使命運多舛,只要孩子生活和成長在愛與尊重之中、擁有幸福的能力,他們也自然會“綻放”積極的天性,塑造積極自我,其內心充盈富足,也具有安全感。他們的目標感會更強,他們更有追求,心態更積極樂觀,自驅力和學習能力也更強。他們相信自己、相信未來,滿懷憧憬和希望。一個幸福的孩子不僅智慧出眾,他還具備更強的獨立思考能力、抗壓御挫的能力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真正好的家庭教育,就是為孩子提供適宜的成長空間和環境,讓孩子自己去探索和創造。
這本書還向我們展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能力——韌性。無論是個人還是家庭,都需要具備積極心理學所說的“韌性”。當遇到各種災難和困難時,有韌性的家庭能夠迅速恢復正常狀態。擁有這樣一種耐磨、抗壓的韌性,那么家人們永遠是相親相愛的,且能夠一起走過至暗歲月。當孩子在將來的人生路上遇到挫折、打擊或失敗時,他們也同樣能熬得過來,挺得過去,能夠輸得起。在經歷挫折后,他們還能不斷成長,螺旋式上升,就像拿到了上天賜予的禮物一樣。
家庭對我們每個人的影響是巨大的。回望來時路,我們會發現,真正支撐我們一路走來、無懼風雨、勇毅向前的最重要的力量就來自我們的家庭——它溫暖而堅毅,平和而穩定。如果在孩子成年之前,父母通過給予“好的陪伴”,讓孩子得到一種安全的接納、積極的反饋,獲得愉悅的心情并體驗幸福的感受,那么孩子就會更有動力去探尋生命的本質,探索真理和規律,勇敢去追尋有意義的人生,并愿意為人類福祉做出貢獻。
這本書是一本積極心理學在家庭教育中的實踐之書,它將積極心理學的理論,以通俗易懂的“生活化”方式輕松地表達了出來,易于讀者理解和內化。它能夠幫助當今陷入“內卷”環境的家長和孩子以新的視角審視我們對待生命、成長、關系和教育的初心。相信這本書也能夠在你的生活中發揮更豐富的作用。
今天,我們處于一個充滿“未來的沖擊”的時代,這個時代正在向我們釋放一個強烈的信號——人類的幸福意識和生存意義正在崛起。對幸福能力的追尋,現在有了更多與時代、國家以及民眾生活緊密相關的多元化的現實考量。我非常欣慰地看到,有越來越多像23歲的作者張軒溢一樣的年輕人加入教育事業,他們正在把積極的力量帶到教育中、帶到家庭中。愿每個家庭、每個孩子、每個人都擁有幸福!我更期待這本書能在孩子的生命深處種下幸福的種子,并讓它發芽、成長、綻放。
最后,我希望讀者能夠通過這本書了解真正的“學霸”是個什么樣的“物種”。對于那些優秀的孩子,我們或許可以不再用“學霸”一詞來“標識”他們,因為他們值得一個更好的符號。
彭凱平
中國積極心理學發起人、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原院長
2024年5月8日
彭凱平,獲美國密歇根大學心理學博士學位,中國積極心理學發起人,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原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國際積極心理學大會執行主席,清華大學全球產業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國際積極心理聯合會(IPPA)以及國際積極教育聯盟(IPEN)中國理事,中國心理學會積極心理學專業委員會顧問,研究方向為積極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和文化心理學。至今發表450多篇學術期刊論文,出版15部(中文或英文)著作,論文引用量25 000余次。自2015年起,連續10年入選愛思唯爾(Elsevier)“中國高被引學者心理學家榜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