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積極養育:培養自驅、堅韌、有愛的孩子
- 張軒溢 楊泓
- 3086字
- 2024-11-28 16:48:40
推薦序二 積極養育的核心是關鍵陪伴
每個家庭都有一個教育夢。
身為父母,大家都渴望為孩子提供最好的成長環境。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家庭收入的增長,父母開始更多地關注孩子,家庭教育也越來越受到重視。近十年來出現了一個突出的社會現象:全職媽媽越來越多,教育成本越來越高,許多家庭都愿意投入更多的時間、精力、財力來幫助孩子成長。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家庭教育就從過去的“散養時代”進入了“圈養時代”。“圈養”意味著孩子在有限的空間里被父母管得死死的,美其名曰“正面管教”,事實上卻是全面管制,甚至剝奪了孩子的自主性,結果是家長越管越焦慮,效果更是適得其反。
隨著教育變得越來越“卷”,父母的期待也變得越來越高,“撒錢”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補習班的比比皆是。結果是,學習占滿了孩子的時間,搞得孩子身心俱疲。本來玩是孩子的天性,現在玩倒好像成了一種罪惡。特別是眼下出現的休學現象,究其原因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孩子想做的事情不能做,比如,玩游戲或其他興趣愛好,父母大多以讓孩子更好地學習給限制了;另一個是孩子不想做的事情卻被要求“玩命做”。用弗洛伊德的話來說,這就是“內心沖突引發精神障礙”。而孩子每天疲憊不堪、成就不足、焦躁不已,久而久之就會出現植物神經紊亂、快感缺失、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
家庭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絕非“一招鮮”的功夫。我在很多場合呼吁:中國的青少年或者學齡兒童不缺正面管教,缺的是關鍵陪伴。何謂關鍵陪伴?就是有質量的陪伴。具體地說,陪同不等于陪伴,看管不等于陪伴,說教不等于陪伴,物質滿足不等于陪伴。那么,怎樣才算關鍵陪伴?就是在關鍵的時刻給孩子提供有效和有意義的陪伴與引領。總結起來就是:管教孩子嚴格而不嚴厲,關愛孩子寬容而不縱容,培養孩子自信而不自戀,規勸孩子明確而不啰唆;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為孩子提供最有效的幫助;在孩子的成長路上,給孩子創造最有利的條件。
那么,家長怎樣做才算做好了關鍵陪伴呢?我在《關鍵陪伴》一書中強調了五大要點:理解孩子講心思,尊重孩子講策略,批評孩子講時機,敦促孩子講努力,勉勵孩子講自信。這本書的作者之一張軒溢恰好給出了非常生動的注解和真實的案例。
軒溢是我哈佛大學的校友。他的人生經歷很特別。他穿越生命的重創和低谷,振翅高飛的精彩歷程令我欽佩!在我看來,他今天的優秀與其家長的關鍵陪伴密不可分。我特別想借此書的案例,分享我的“孩子三擁有”的觀點:讓孩子擁有自主權、話語權、決策權。一般來說,父母都是愛子心切、望子成龍,但時常是好心辦壞事,過度陪伴孩子很容易導致父母管控過多,期望每件事都為孩子打理好。這種直升機式的家教缺乏對孩子的基本尊重,它將毫不吝嗇地關愛孩子變成了毫無界限地掌控孩子,表面上付出了很多,但效果不彰。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系由3歲時的“相看兩不厭”變成了13歲時的“相看即生厭”。
做智慧父母,要有個覺察,凡是涉及孩子的事情,要學會跟孩子商量,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孩子才會更配合。換言之,我建議家長要學會“三放求三自”,即父母對孩子放手、放心、放權,孩子才會自律、自主、自信。在這本書中,軒溢描述了從小到大,從家庭生活的細微小事,如點餐、玩耍、寫作業,到人生比較重要的選擇,如申請大學、選專業等,他的父母是如何踐行“三放求三自”原則的。一個在家庭中得到充分尊重的孩子,會在學業、興趣、志向等方面的綜合發展上,展現出獨立、自主、積極向上的穩定內在,以及建立在清晰的自我認知之上的自信。
家長要培養孩子的內驅力。那么什么是內驅力?簡單地說,就是孩子愿意做事情。內驅力一定是發自內心的,不是經過后天訓練的。孩子有了內驅力,做事情才會心甘情愿、熱情高漲,其過程可能是艱難的,但孩子內在的狀態是喜悅的,這樣事情才能夠可持續地發展。在這當中,我們必須承認,內驅力是有個體差異的,而個體差異的背后是多元智能的差異,所以家長要根據孩子的智能特點,幫助孩子一起探索發自內心喜愛的興趣,支持孩子發展自己獨特的愛好,完成由“興趣”變“志趣”,由“志趣”變“志向”的三級跳。
就人本主義心理學而言,每個人都是解決自己問題的專家,都擁有自我療愈的能力。在這本書鮮活的案例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很好地扮演了支持者、陪伴者的角色,幫助孩子發掘了自身的優勢,并激發了其內在能量,孩子也最終形成了內驅力。如何喚醒孩子的內驅力?答案就是要順著孩子的天性,讓他做他愿意做的事情,讓他找到心流體驗。軒溢曾非常愛玩游戲,父母順應了孩子的興趣,借此培養了孩子的契約精神和自律能力,還把“打游戲”的思維能力遷移到了實現學業的各個目標上,讓壞事變好事,這就是關鍵陪伴的突出表現。
家長還要以“愛商”的教育方式陪伴孩子。所謂“愛商”,這里指的是“愛”與“商”。愛,指的是心理學所講的愛,轉化在家庭教育中就是尊重和理解。孩子在一個有愛的環境中成長,他就會具有安全感。這樣長大的孩子,內心強大,有堅實的底氣應對生活的挑戰,容易成為一個有幸福感的人。軒溢的求學之路也不是一帆風順的,他經歷或遇到的典型事件其實也有代表性,都在大多數孩子身上發生過,比如書中提到的沉迷游戲、來自老師的批評、成績下滑、校園霸凌等負面事件,甚至在初上大學時因跟不上學業萌生過退學的念頭。這些都是在一個孩子成長過程中真實發生的。但是,我們看到,一個擁有懂愛的父母、被愛充分滋養的孩子,就有能力快速轉變,勇敢且堅韌地迎難而上,最終贏得理想的結果,實現了自我超越。
再說說“商”。“商”是指有事多跟孩子一起商量、商議、商定。家長要放下身段跟孩子平等對話、民主協商、有效溝通、理解孩子。當父母真正能理解孩子的時候,孩子就會愿意配合。軒溢從小就有個心愿,希望能架起一座親子溝通的橋梁,讓更多的父母走近孩子的心,了解孩子的想法,理解孩子的意圖,看見孩子背后的正向動機,更有耐心和愛心去對待孩子。尤其是進入青春期,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互相理解、求同存異、彼此體諒,就變得特別重要。孩子是多么渴望能得到父母的支持和陪伴,很好地度過人生這段特殊時期,發展自己、成為自己!軒溢幾乎在書中的每個章節中都細致刻畫了在不同的成長階段,他的父母是如何通過“愛商”來化解沖突和矛盾的,是如何讓他感受到父母的陪伴沒有功利性、父母的教導是嚴格而不是嚴厲的,從而使他享受與父母在一起的時光。
此外,軒溢的父母善于在稀松平常的生活中發現孩子的優點、特點和亮點,幫助孩子從自身找到力量、建立自信,并透過梳理孩子的成果里程碑事件,在孩子心中點起一把火,支持孩子從興趣發展出志趣,從志趣發展出志向。這些關鍵陪伴的具體做法非常值得家長們借鑒。
這本書通俗易懂,在個人成長故事的娓娓道來中,結合了積極心理學、社會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等領域知識,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輕松闡明養育邏輯,值得一讀。
軒溢不只是我的校友,更是“00后”年輕人,為此我深感欣慰!衷心期待有更多優秀的青年教育工作者、更多的家長朋友們,一起來關注青少年幸福、快樂、健康的成長,共同提升家庭教育的品質,讓陪伴孩子成長不只是家長的職責,也能成為家庭的樂趣,讓關鍵陪伴為家庭教育圓夢!
是為序!
岳曉東
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首都師范大學特聘教授
2024年夏
岳曉東,獲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學位,先后在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城市大學任教,2020年7月獲聘首都師范大學心理學院特聘教授。香港心理學會會士、香港心理學會輔導心理學分會首任會長。研究方向包括健康心理學、創新心理學、幽默心理學、咨詢心理學等,在國外SSCI學術刊物上發表文章80余篇,在國內核心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出版英文學術專著4部、中文學術專著6部,任多家SSCI刊物的編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