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允價值分層計量對企業的影響研究:基于條件穩健性與融資成本的視角
- 于謙龍
- 1106字
- 2024-12-02 16:14:09
第1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與意義
中國作為迅速增長的新興資本市場,吸引了眾多投資者與學者的關注。由于我國市場經濟起步晚、發展慢等,公允價值計量模式的引入相對較晚,并且前期對公允價值的認可度并不高,大量的有關公允價值的內容未被保留。2006年,我國頒布許多新的會計準則,公允價值計量模式重回大眾的視野。然而時隔兩年,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突然爆發,人們對公允價值有了新質疑。2014年,《企業會計準則第39號——公允價值計量》(CAS 39)發布,給出了公允價值計量的方法以及分三個層次進行披露的規范,奠定了公允價值在我國資本市場中的地位。
公允價值是市場參與者,應該在公平、公正和自愿基礎上進行有序交易,資產或負債項目應體現資產銷售所得和轉移負債項目所支付的金額。針對公允價值計量的會計準則是為了提高公允價值評估實體之間的可比性,而對于非活躍市場情況下的公允價值計量,我國目前的會計準則只做出了原則上的規定,但沒有可操作性的指南能為企業提供指導,而對資產及負債的公允價值估量可能影響投資者對公司未來業績的預測,因此規范性較強的應用指南有助于公司進行公允價值的計量、披露,有助于報表使用者有效分析公司的財務狀況。
有些學者認為公允價值計量有時是“神話計價”(mark-to-myth)或“虛構來計價”(Weil,2007),這些價值往往會被投資者“打折”估計(Kolev,2008;Song,2010;Goh,2015)。當某交易項目不存在活躍交易市場時,公司需要自由裁量該項目的價格。公允價值計量信息的有偏風險主要來自第三層次不可觀察的輸入值信息,部分來自第二層次的近似輸入值,第二層次、第三層次項目的計價方式為各種動機的“有偏”估價行為提供了“土壤”。為什么公允價值分層信息是“有偏的”?如何使得不可靠的信息流被“糾偏”?公允價值分層計量信息如何影響股權融資(權益資本成本)、債券融資成本(限于各公司銀行借款利率數據的獲取難度,銀行借款等債務融資成本不在本研究的范圍之內)?如同任何新生事物,公允價值計量正在面對出牙期的陣痛(teething troubles),它需要被給予營養以度過它的嬰兒期。金融業是國民經濟的核心,公允價值計量是金融業普遍使用的計價方法,在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中,公允價值信息對金融危機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基于更好地規范公允價值分層計量應用的初衷,從公允價值計量的估值、層次確定與轉換的案例分析,公允價值分層計量對條件穩健性的影響,公允價值分層計量對融資成本(股權成本、債券融資成本)的影響展開研究;以期更充分地認識我國企業使用公允價值計量的現狀與其運作規律,最大限度地發揮公允價值分層計量的信息優勢,為最高最佳使用公允價值計量提供操作范式,為會計處理、融資方、投資人、債權人、監管方等決策提供參考,并促進資本市場上有限資源的有效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