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鄉村振興戰略的旅游資源開發模式研究
- 唐建兵 萬春林
- 1018字
- 2025-01-02 10:14:14
1.3.2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進行了土地改革、開展了農業合作化運動。1978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使農民獲得土地使用權,這標志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拉開序幕。在這一時期,國家開始重視工業的發展,通過剪刀差從農村獲取大量資源,以進行城市建設。就這樣,我國依靠農業農村的支持,在一窮二白的艱苦條件下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
在20世紀90年代,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成為“三農”問題的真實寫照。對此,我國政府開始重視解決“三農”問題,發布的一號文件大多與“三農”問題有關。2005年12月,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決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廢止《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稅條例》。這使得在我國延續了2 600多年的農業稅從此退出歷史舞臺。這時期,工業和城市的快速發展為工業興農、農民入城提供了條件。從此,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駛入快車道。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是一個新概念。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類似的提法就已出現多次。2006年3月,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該綱要提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包括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四大方面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經濟建設,主要指在全面發展農村生產的基礎上,建立農民增收長效機制,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實現農民的富裕,努力縮小城鄉差距;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政治建設,主要指在強化農民民主素質教育的基礎上,切實加強農村基層民主制度建設和農村法治建設,引導農民依法履行民主權利;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文化建設,主要指在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基礎上,開展多種形式的、體現農村地方特色的群眾文化活動,豐富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社會建設,主要指在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村公共事業投入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農村義務教育和職業教育,加強農村醫療衛生體系建設,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以期實現幼有所教、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的愿望。
世界上有許多國家在工業化發展取得一定成效后采取工業支持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發展戰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在總體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新階段后面臨的新課題,是時代發展與和諧社會構建的必然要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在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的理念深入人心的新形勢下,中央作出的又一項重大決策,是對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具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