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鄉村振興戰略的旅游資源開發模式研究
- 唐建兵 萬春林
- 4418字
- 2025-01-02 10:14:13
1.2.2 鄉村振興戰略形成的文化基礎
1.2.2.1 中國傳統的大同思想
天下大同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內容,反映了古人對理想社會的向往和追求,代表著人們對未來社會和理想世界的美好憧憬。大同思想在中國由來已久,且其內在含義隨著我國朝代的更迭而不斷豐富和發展。遠至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近到清末民初的仁人志士,無數學者和各派思想家繼承并發展了這一思想。他們不遺余力地為這一美好的社會理想而不懈奮斗。其中,儒家描繪的“天下為公”是對我國古代影響最深遠的社會模式,為我國古代社會的發展提供了一個理想藍本。孔子所倡導的大同即“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在大同社會里,沒有私有財產,人們講求誠信、和睦相處、親近友愛,所有人的生活都得到合理安排,社會治安良好,甚至家家戶戶夜不閉戶。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近代中國,無論是洪秀全的太平天國運動,還是康有為的大同計劃,抑或是孫中山的民生主義,無疑都是在“睜眼看世界”的過程中繼承并發揚著中國傳統的大同思想。康有為寫了《大同書》,設想未來的大同社會是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沒有剝削的社會。在該社會中,生產力高度發達,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很高;國界消失,全世界統一于一個“公政府”之下;沒有戰爭,沒有貴賤等級之分;男女完全平等,家庭已消失,不存在父權、夫權壓迫。孫中山的大同理想的主要內容是:土地國有,大企業國營,但生產資料私有制仍然存在,資本家和雇傭勞動者兩個階級繼續存在;生產力高度發展,人們的生活普遍改善;國家興辦教育、文化、醫療保健等公共福利事業,供公民享用。財產公有、人人平等、沒有剝削、天下為公一直以來都是中國傳統的大同思想所倡導的內容,這些與馬克思主義反對階級剝削和壓迫,宣揚自由平等,追求社會和諧的共產主義理想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中國傳統的大同思想源于封建社會中人們對剝削與壓迫的反抗。它所倡導構建的大同社會是五四運動以前的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的政治理想和畢生追求。正是在這一政治理想和畢生追求的影響下,大同思想才能一以貫之,并得以豐富和發展。
1.2.2.2 中國傳統的小康思想
小康社會是中國古代思想家描繪的誘人的社會理想,也表現出普通百姓對殷實生活的追求。“小康”一詞最早出自《詩經·大雅·民勞》中的“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意思是老百姓活得太苦了,也該稍稍安樂了。這句話表達了身處奴隸社會中的人們對美好安定生活的向往。“小康”一詞,原意是指生活比較安定,而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指家庭經濟狀況可以維持中等水平生活。孔子在《禮記·禮運》中記載:“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是謂小康。”這體現出古代人民在奴隸社會中形成了一種對抗制度的理想。然而這種理想在當時只是一種烏托邦式的存在,對百姓來說更是一種奢望。歷朝歷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根據現實需要,對小康思想進行了解釋與演繹。例如,戰國時期的孟子主張“王道”。他認為,假如百姓能安居樂業,能過上小康生活,則王道可行,天下便會統一。他說:“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宋代的朱熹說:“千五百年之間,正坐如此,所以只是架漏牽補,過了時日。其間雖或不無小康,而堯、舜、三王、周公、孔子所傳之道,未嘗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間也。”他認為,只要有像堯、舜等那樣具有高尚品德的賢士來實行仁政,小康之世就可實現。清末民初的思想家康有為則在《大同書》中,通過對天下為公、人人平等的刻畫來描摹其憧憬的理想社會。在中國的歷史長河里,自奴隸社會形成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無數仁人志士對所處時代產生不滿,從而描繪心中之愿景。
無論在中國古代的任何一個時期,小康社會都不能被準確地定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束縛使得百姓心中所追求的小康社會無論是在超越現實的條件下,還是在回歸現實的條件下,都成為虛幻。
1979年12月6日,鄧小平同志在會見來訪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提出,中國現代化所要達到的是小康狀態。他于1984年3月在會見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時指出:“翻兩番,國民生產總值人均達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紀末在中國建立一個小康社會。這個小康社會,叫做中國式的現代化。”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緊密圍繞“小康”“經濟建設”“美麗中國”提出了一系列思想、作出了一系列論斷,回答了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面臨的諸多重大問題。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一個民族都不能少”“不能丟了農村這一頭”,充分體現了我黨帶領全國人民走上幸福康莊大道的堅定信念。
1.2.2.3 中國傳統的重農思想
我國自古以農立國,重農思想由來已久。農業的形成與發展為中華民族的團結壯大奠定了物質基礎。重農思想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伴隨著朝代更迭,在諸子百家的經濟思想基礎上,重農思想不斷豐富和發展,歷久彌新,在歷朝歷代中占據著不可替代的地位。自秦始皇統一六國以來,歷代的封建統治者一直秉承著以農為本的治國理念——這不僅是一種經濟指導思想,更是一種政治統治思想。在我國古代社會,農業、國家和封建統治者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農業是立國之本,也是封建統治者鞏固自身地位的權力之基。《管子》的作者管仲曾明確提出重農思想,呼吁國家應當重視農業發展,并將其提升到基本國策的高度。我國古代的統治者和學者認為,加強農業生產是統治者執政的根本任務。統治者應當不遺余力地清除阻礙農業生產發展的“絆腳石”,這是因為沒有農業作為根基的統治是不可能長久的。因此,農業是衡量一個國家興衰的標準之一。
農業是富國之本、強民之基。在分析我國古代盛世時期的特點時,我們不難發現,這些朝代無一例外都農業發達、兵力充足。這得益于我國古代的先賢能人在國家與農業的關系上有很多獨到的見解。在秦朝,商鞅為在鞏固封建君主統治地位的基礎上增強國家的軍事實力,提出了“耕戰”政策:所謂“耕”,就是發展農業生產;所謂“戰”,就是增強軍事力量。他認為:“故治國者欲民之農也。國不農,則與諸侯爭權不能自持也,則眾力不足也。”“欲民之農”指的就是要民眾從事農業生產。漢初時期,文景二帝同樣堅持強國必先重農的原則,他們提倡重農思想,甚至在詔書中重申“夫農,天下之本也”這一理念。北宋時期,范仲淹在革新時政中主張重視農業生產。他認為,發展農業生產是實現國民富裕、社會穩定的前提。在梳理重農、富民及社會穩定之間的內在聯系的基礎上,范仲淹提出:“善政之要,惟在養民;養民之政,民先務農。”可見,在我國古代,無論在哪一個朝代,都有能人志士繼承與發展重農這一思想。
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的政策導向逐漸傾向于農村發展。黨和國家始終把“三農”問題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1982—1986年,中央連續5年發布關于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一號文件”。自2004年起,每年的中央一號文件無一例外都以“三農”領域為聚焦點,并先后發布了一系列“真金白銀”的惠農政策。例如,良種補貼支持的農作物由最初的高油大豆拓展到小麥、水稻等糧食作物,玉米、油菜等蔬菜作物及種植業領域的一些其他品種。黨的十八大以后,惠農政策得到了進一步完善。《關于調整完善農業三項補貼政策的指導意見》《農業支持保護補貼資金管理辦法》等的相繼出臺為一系列農業補貼項目的實施提供了制度保障。《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指出:“落實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政策,銜接落實好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的政策,讓農民吃上長效‘定心丸’。”土地“三權”(集體所有權、農戶承包權和土地經營權)分置制度的完善再次印證了中國傳統的重農思想對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有著重要影響。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2021年4月29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該法是我國第一部直接以“鄉村振興”命名的法律,填補了我國鄉村振興領域的立法空白,標志著鄉村振興戰略邁入有法可依的新階段。
1.2.2.4 中國傳統的富民思想
我國的富民思想起源很早。先秦古籍《尚書》中就有關于“裕民”“惠民”的記載。春秋時期,孔子提出“足食”“富而后教”“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認為百姓的富足是教化的基礎。其后,孟子說:“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他認為富民的途徑在于發展生產和減輕賦稅。荀子分析國民財富分配和國家興亡的關系,認為民富有利于促進生產,生產愈發展,國家愈富裕,從而“上下俱富”。荀子把民富與國富在理論上統一起來。在我國歷史上,較早提出“富民”為“治國之道”這一思想的是管仲。他認為:“凡治國之道,必然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而中國的封建社會以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主,因此農業的發達與否關系到國家能否富裕昌盛。同時管仲進一步論證了民富與治國的關系,他認為“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正是因為懂得民富則治理順遂的道理,古代的統治者大多會遵循強本固基的原則來實現富民這一理想。而其中的強本,即發展農業。這也是中國歷代思想家對如何實現“富民”理想不懈探索并得出來的結論之一。
中國傳統的富民思想始終把“富民”放在“富國”之上,古代的皇權擁有者也深諳其中的道理,認為欲國富必先使民富。這種富民思想與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的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大同小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我們共產黨員應始終把它作為行為準則。自黨的十八大召開以來,我國各項事業都取得了豐碩成果,但人口基數大仍是基本國情。我國是擁有著十四億多人口的大國,糧食安全問題對我國來說至關重要,糧食能否滿足我國人口需求的問題仍將長期存在。因此,我們對糧食安全生產不能有絲毫懈怠與放松。我們仍要將“食足”作為實現“富民”的基本物質條件,要確保糧食生產安全,堅守18億畝耕地這條紅線,維護農民的根本利益。
管子的富民思想無論是對古代的社會,還是對新時代的中國,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帶給我們諸多有益啟示。幾千年來,人們對富民強國這一愿景無時無刻不在上下求索。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便致力于為廣大人民謀福祉。現如今,中華兒女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道路上不懈奮斗。中國夢的本質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當前,我國無論是在經濟實力方面還是在國際影響力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績,可以說我們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這個目標又邁進了一大步。新時代,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道路上,我們始終秉持結合自身實際的原則,汲取中國傳統的富民思想的精華與智慧,真正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進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現階段,富民的含義是全體人民富起來,要達到這一目標首先就要讓農民富起來,因為只有農民富了起來,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才能取得實質性進展,我們的發展才會越來越有底氣,奮斗勁才會越來越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動力才會源源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