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貞觀朝,當(dāng)官沒油水
- 我大唐盛產(chǎn)逆子
- 余鳧
- 4522字
- 2024-11-20 19:34:19
望著在那兀自生氣的李世民,李象暗暗嘆口氣。
夷狄言語不敬,這位陛下欲懲之,也是先說上一句“非是吾子民”,先將其排除出“子民”行列,然后才說懲罰的話。
看來這位陛下想法框架已定,是不會同意四處出征夷狄,無遺后世患了。
可是李世民忘了,夷狄無信,其來已久,你就不怕養(yǎng)獸自遺患嗎。
大唐陛下,您難道想再來一次五胡亂華嗎?
兩晉不肖,尚有祖逖聞雞起舞,謝安風(fēng)聲鶴唳草木皆兵,劉裕北伐。
我大唐呢,誰能保證一直昌盛,假若一旦式微,四境被陛下喂飽喂肥的異族,可還有人能阻擋?
我華夏不是每一次都這么好運氣。
這些陛下想過沒有?
強漢盛唐是我華夏唯二極強極盛之朝代。
大漢已逝,可是他證明了自己是強漢。
恒國以弱滅,獨漢以強亡,漢末分三國,皆打得四夷不敢抬頭。
可是大唐滅亡后,留下的是什么一個局面。
李象定定望著李世民。
倘若他日,五胡亂華之日再現(xiàn),后人陷于水火。遙想貞觀之世,想必不是羨慕的有多太平,更不是君明臣賢,而是咬牙憤恨,為何不將危苗扼殺于未萌,明明晉時前車之鑒不遠,為何不引以為鑒,一錯再犯?
兩次亡天下,何其痛也!
李象心中不住嘆氣。
很多事,一代人是做不成的,需要幾代人共同努力。一代人完成一個目標(biāo),然后下一代人再接力前進。
如此周而復(fù)始,薪盡火傳,方得大成。
但哪怕李象知道這些,還是耿耿于懷,心中郁壘。
因為李世民是最合適的人,當(dāng)下環(huán)境比之各朝代也是最好的,是武力最強,對異族最有優(yōu)勢,懸殊最大的時代。
是真的像李世民說過的那樣“今中國強,戎狄弱,以我徒兵一千,可擊胡騎數(shù)萬。”
李世民就算一步步來,不急功近利,但也能開個好頭,給后代打下榜樣。
可是他選擇了一條跟楊廣截然相反的路,楊廣不惜亡國之患也要三征高句麗。是罪在當(dāng)代,功在千秋。
可是李世民的所作所為是利在當(dāng)代,遺患后世,給后世埋了個巨雷。
不說五代,宋朝被坑的不輕,黨項,契丹可全都是大唐的鍋啊。
比如宋朝時黨項盤踞在銀夏之地,可是黨項最初是生活在青藏高原,還在吐谷渾南方。是唐朝允許其遷徙到河西那塊地,扎下根,慢慢坐大的。
契丹更不用說了,有史以來第一個吸食中原營養(yǎng),既借助中原王朝農(nóng)耕之力,卻始終沒有脫離草原游牧特色的二元特色異族政權(quán)。
直接具有游牧民族之草莽悍勇與中原王朝智慧與國力,擺脫了其興也勃其亡也忽的胡人政權(quán)歷史規(guī)律。
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契丹,還不是從李世民開始就對夷狄不設(shè)防,技術(shù)大擴散造成的。
別說這些后世王朝了,就是大唐自己也被李世民坑的不輕啊。
重用異族將領(lǐng)的根是李世民種下的,把異族視為子民,不加以必要防備也是李世民,然后李治繼承,最終到了李隆基那里,爆了。
甚至不用等到安史之亂,李世民視為子民的異族,后突厥,吐蕃,契丹,唐高宗時代就反噬了。
這就坑兒子了。
尤其吐蕃,這個為患百年的強敵,可是李世民一手喂大的。
吐蕃有一首民歌是這么唱的:
從漢族地區(qū)來的文成公主,帶來了各種糧食三千八百種,給吐蕃糧庫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從漢族地區(qū)來的文成公主,帶來各種手藝的工匠五千五百人,給吐蕃工藝打開了發(fā)展的大門;從漢族地區(qū)來的文成公主,帶來了各種牲畜共有五千五百種,使西藏的乳酪酥油從此年年豐收。
嘖,沒一點提防意識,資敵也沒這么資的啊。
直接將吐蕃在社會制度上從奴隸社會帶到封建社會,超越一個階層;將生產(chǎn)力從原始社會帶到封建社會,跨兩個階層。
唉,李象都不想吐槽了,滿滿的無力感。
他只能鄭重下拜,聲音沉重道:“陛下,臣聞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而陛下,又何止十?dāng)?shù)子,天下萬民與后世皆翹首以盼陛下也。華夏子民吃異族的苦足夠多了。
嘉靖嘉靖,家家皆凈。
貞觀貞觀,陛下,
勿讓,后人不安。”
李世民正納悶李象為何下拜,這鄭重模樣為哪般。
待聽到“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不禁眼前一亮,好發(fā)人深省,振聾發(fā)聵的格言。
但等聽到貞觀貞觀,后人不安時,不禁眼前一黑。
至于那勞什子嘉靖嘉靖,家家皆凈,他雖不懂,但相必也不是什么好詞。
他怒斥李象:“大膽,你這逆孫,怎敢如此不敬于朕。你給朕滾,也給朕閉門讀書去。”
他一揮手,兩名衛(wèi)士走進殿內(nèi),將他叉起來就往外走。
“等等,陛下,臣還有諫言。”李象連忙出聲,他還有話沒說完呢。
“先放下他,看他還有何話說,若是再有不敬之言,朕必一并重罰你。”李世民氣咻咻道,看李象怎么看怎么不順眼。
這孫子如此紅潤的嘴里怎說出如此黑惡的話來。
“貞觀貞觀,后人不安”
剛剛那一瞬,他幾乎以為是魏征那個大噴子在指著他鼻子罵。
李世民臉黑黑,李象表情訕訕的。
他頭一次感受到魏征的待遇,原來只要你是誠心上諫,哪怕言語不遜,這位陛下也是能寬恕你的呀。
李象也覺得自己說的太過分了,但又覺得自己沒說錯。
他要是穿越秦朝,那肯定會獻上一份世界地圖,對祖龍說上一句,陛下,世界這么大,您就不想去看看嗎?穿越三國,肯定勸曹操先殺司馬懿。
如今他穿越到了大唐,那肯定要修正歷史,李世民滿世界的散播仁愛,四方蠻夷大撒幣,人家不成器的楊廣還知道三征高句麗,“無遺后世患”。
李世民倒好,真的把蠻夷胡虜當(dāng)成自己子民了,造成技術(shù)大擴散,瘋狂催肥四夷胡虜,給后代埋了無數(shù)坑。
李世民不管不顧大撒幣,只顧自己爽,可是這些一點點撒出去的幣總要有人給慢慢收回來啊。
這責(zé)任李世民不肯背,李象無奈,只能默默背起來。
“怎么不說話,不是說還有諫言嗎?快說,說了走人,朕現(xiàn)在心不順,看你生厭。”李世民冷聲道。
呃,李象不知該說什么了,雖然被罵了,但李象還是想給李世民豎個大拇指,原來陛下也是性情中人啊。
就沖這么不見外,也是沒拿咱當(dāng)外人啊。
嘿,拿咱當(dāng)孫子。
他正了正神色,不想讓利國利民的諫言沾上玩世不恭的神色。
“陛下,臣第二諫,是想讓陛下擴戶。”
“擴戶?”李世民一愣,渾然沒想到李象這兩個諫言跨度這么大。
“不錯”李象沉聲問道:“敢問陛下,自問與隋文帝治功孰為了得?”
李世民又是一愣,若不是看李象認真,幾乎以為在調(diào)侃自己。
他張了張嘴,答案是現(xiàn)成的,卻是一時之間沒好意思說出口。
李象目光鼓勵。
李世民發(fā)現(xiàn)了,撇了撇,還用你鼓勵?朕有何不好意思承認。
他篤定道:“朕當(dāng)然不弱于隋文帝。”
呃,李象一滯,還以為李世民會說肯定是他強過隋文帝這等話。
沒想到只是不弱于。
這位陛下還真是謙虛。
李象搖頭道:“陛下太過謙虛矣,臣覺得陛下治功過之隋文帝遠甚。”
李世民沒說話,此等夸贊之言還動搖不了他的心志,等著李象接下來的話如何跟“擴戶”聯(lián)系在一起。
“但為何世人眼中,隋文帝之世國富民安,太平盛世,而我大唐無其氣象?”李象問出了疑問。
既然李世民認為治理能力強過隋文帝,為何國家與百姓卻比不上大隋,沒有天下遍地富裕的景象?
李世民當(dāng)然知道原因,他搖頭道:“大唐與前隋不同,隋之一統(tǒng),天下無起大兵戈,而大唐卻是在一片廢墟中建立。就如隋之于秦之一統(tǒng),唐之于秦亡漢興。”
李象點頭:“陛下此言恰如其分,但在臣看來,歸根結(jié)底還在于人口。”
“開皇九年隋人口三千兩百萬,而到了大業(yè)五年,人口已是四千六百萬——二十年之間,人口竟是增長了五成。
雖然天下承平,無戰(zhàn)事之?dāng)_,但二十年間人口增長如此之多,歷代未有也。”
下面的不用李象再說,他看過隋朝遺留下來的戶冊,李世民多半也看過。
隋朝初年的人口暴漲,很大程度上是靠搜檢戶口而得來的。
遍觀隋朝戶冊,“大索貌閱”和“輸籍定樣”等字樣,屢見不鮮。
大索貌閱”,就是比對實際年齡和戶籍中的記載,針對的是改年齡——因為老人和小孩是不納稅的,所以也就有了“詐老詐小”的貓膩。
這項舉措,重點是在山東,即崤山以東,也就是當(dāng)時的北齊故地展開。單這一項措施,搜檢出的人口就有一百六十多萬戶。
而“輸籍定樣”,則是治本之策:當(dāng)時很多人成為隱戶,主要為豪門大族所隱。這些人成為大戶的佃農(nóng)后,一樣要交租,但因為不在籍,所以可以躲掉官府的稅賦和徭役——在這當(dāng)中,佃租肯定是比稅賦水平要低的。
“輸籍定樣”針對的就是這個差值。在降低了民眾的稅賦水平和徭役期限后,官府征收的比大戶還要少,百姓自然就愿意接受官府的授田,成為編戶之民。
從史料的記載來看,“輸籍定樣”是個長期的政策。在隋文帝早期,這是地方官府每年的“規(guī)定動作”。
正因為隋朝堅持擴戶,所以隋文帝一朝增加兩百多萬,隋煬帝時又增加近七十萬戶,加起來就是國家戶冊上多了一千多萬人。
人口才是一切的根本,有了人口,開墾土地多了,賦稅多了,兵源多了,創(chuàng)造物質(zhì)財富多了,在社會上流通多了,于是全都盤活了,士農(nóng)工商全都受益,最終反饋到國家層面上。
就是國家富。
有隋一朝,為歷代國富之最,朝廷府庫錢糧布帛多的無處存放,以致不得不下令連年免除百姓賦稅。
另一方面,增加的戶口除了百姓隱戶之外,大多是從豪強門閥手里“搜”出來的,又打擊了門閥勢力。
是一舉多得之策。
再反觀李世民的貞觀之治。
為何只是“貞觀之治”,而不是“貞觀盛世”?
唐玄宗李隆基又有哪一點強過唐太宗李世民?
是治政能力,還是軍事才能,還是胸懷仁厚,乃至個人魅力?
沒一點比得上,可是偏偏盛世出現(xiàn)在李隆基朝。
無他,人口多而已。
經(jīng)歷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與武則天三代勵精圖治,國家人口上來了,再加上國內(nèi)安定,皇帝不昏庸。
而李隆基前期又恰好符合這一切,于是盛世就自然而然的出現(xiàn)了。
貞觀十六年的大唐,人口只有三百多萬戶,不足一千五百萬口。
哪怕李世民再勵精圖治,也只不過是撫平亂世瘡傷而已。
盛世,是萬萬不及的。
可以說,只要補足了人口這一短板,哪怕比不上隋朝搜擴人口的力度大,哪怕只擴戶一百萬戶,那也可能達到兩千萬。
屆時李世民的貞觀朝,是可以再躍上一層樓的。
想到這里,李象抬起頭期待的望向李世民,希望他能納諫。
而且還可以借此打擊山東世家門閥,這也是李世民一直在做的事,想必他不會拒絕的。
然而李世民卻搖了搖頭,緩緩道:“你說的這些朕都知道,可是你可知隋如何能做到這些?”
不等李象回答,他便說道:“首先便是行政之高效,其次,少不得嚴刑峻法。
在‘輸籍定樣’中,嚴刑峻法隨處可見。
到隋煬帝年間,已經(jīng)發(fā)展到‘若一人不實,則官司解職,鄉(xiāng)正里長皆遠流配。又許民相告,若糾得一丁者,令被糾之家代輸賦役’的地步。”
“你要朕也學(xué)隋連坐之法乎?”李世民深深看了李象一眼,問道。
李象一滯,一時難以回答。
“還有,朕也曾設(shè)置‘鄉(xiāng)長’之秩。”李世民又意味深長的說了一句話。
李象面色一變,他聽懂了。
自秦之后,便皇權(quán)不下縣,作為有為之君,很顯然李世民是想打破這一現(xiàn)狀的。
于是設(shè)置“鄉(xiāng)長”,意圖將觸角深入基層。
可惜,設(shè)“鄉(xiāng)長”之后不久,最終又罷廢。
原因太多,只說一點,光是支出朝廷就負擔(dān)不起。
大唐三百一十多轄州,一千五百多縣,余外更有羈縻之州八百多數(shù)。
一縣又至少十?dāng)?shù)以上鄉(xiāng)。
光是設(shè)置鄉(xiāng)長一職,吏員就比官員數(shù)目翻上數(shù)倍。
如今的大唐官員是沒有俸祿的,官員只有官田,還有就是皇帝降下的賞賜。
以至于,只在貞觀朝初期,李世民下旨過一次,給政績出色考評中上的官員發(fā)放錢財俸祿。
整個貞觀朝,有且只有那么一次。
還是到了高宗李治時,才逐漸給官員發(fā)放俸祿。
以至于在貞觀朝出現(xiàn)奇事,那就是地方學(xué)子不樂于到長安參加科舉,李世民不得不罪于州縣長官,說他們不積極舉薦學(xué)子。
實在是,當(dāng)官沒啥好處啊。
李世民治下,政治清明,沒有貪官污吏的生存土壤。
“百廢待興啊”李世民感慨道,他面色復(fù)雜的看向李象,隱隱教育道:“立國之初,當(dāng)以恢復(fù)民生為要務(wù),不宜大刀闊斧行改革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