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2章 允許關系以不同的形式存在

娛樂圈的分分合合一直都占據熱搜的榜單位置,誰也不清楚這些愛與別離背后有多少鮮為人知的故事,但微博中的這兩句話引起了我的注意。

“我們不再是我們,我們依然是我們。”

“情感的形式會變。”

無從知道他們是否真可以做“我們”,只是這兩句話的確非常有價值。它們道出了一個只有在成熟人格中才有的重要特征:允許一段關系以不同的形式繼續存在。

“分手還能做朋友嗎”

在“分手還能做朋友嗎”這個辯論主題中,多數人選擇做不了朋友,是因為對愛的獨占。

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和“相忘于江湖”更容易被接受,因為這成功逃開了某種恐懼。

我有個朋友會很快進入一段關系,對方對他好點兒他就恨不能馬上把自己交付出去。

類似于《千與千尋》的無臉男,千尋只是沖他禮貌地點點頭,把雨中的他讓進了旅舍,從此無臉男便對千尋寸步不離,傾其所有加以回報。

我的朋友也是這樣,無論戀情還是友情,開始會十分珍惜、加倍付出,各種體貼溫暖,對方也備受感動,情感迅速升溫。

可好景不長,過度體貼和照顧漸漸讓別人有了壓力。他對此相當敏感,哪怕對方一點點不耐煩都會在他內心掀起軒然大波,繼而自怨自艾,或指責對方,這使得雙方關系走向邊緣。

更糟糕的是分手的決絕,一點兒也不給對方解釋的機會,好像從此不復相見,之前在一起的時光完全是浪費,再也沒有值得留戀的地方。

盡管他談過多次戀愛,結局卻都是如此。事實上,那些戀情和他沒關系。他始終在與自己談戀愛。

許多人沒有我的朋友極端,但也會有不同程度的相似之處:模式僵硬而單一,沒給關系自由選擇的機會。

這是非常典型的處理親密關系的方式:分裂。

它是很原始的防御,表達只有兩端:理想化和貶低。

在一起的時候必須融合,理想化破滅就開始貶低、割裂,把經歷也一起消滅。

他們不相信關系還可以有其他存在形式,越是親密越是如此,根本不考慮“分手了還能做朋友”這個主題。

分裂:要么是“我們”,要么是“我和陌生人”

依據溫尼科特的研究,分裂是“自然養育經歷”被破壞后的自我保護,它大概經歷了這樣的過程:

最初,嬰兒認為乳房完全是自己創造出來的產物,并不能理解這是另一個人(媽媽)提供的。

后來,隨著媽媽(乳房)不那么及時趕到,每次的溫度、質地、姿態都有所不同,嬰兒體驗到:原來還有一個媽媽的存在。

一旦嬰兒意識到“自己是自己”“媽媽是媽媽”“環境是環境”的時候,人生最重要的自我意識就誕生了。

自我意識遇到的最大痛苦是:客體沒法完全滿足我。

這對今天的你我而言不足掛齒,但對嬰兒來說簡直是巨大發現,隨即而來的是某種毀滅性恐懼:“她消失了我就會死掉。”

而這種恐懼是否會真的發生,取決于媽媽,而不是嬰兒。

不久,兩種對立又交織的情感體驗開始浮現:愛與恨。

媽媽及時滿足嬰兒生理的、心理的所有需要,嬰兒會體驗到愛;相反,媽媽不及時或不恰當喂養,會讓嬰兒體驗到恨。

更可怕的是,愛與恨居然出現在同一個人身上。

嬰兒必須面對人生最大的難題:如何與愛恨持續共存。

這也取決于媽媽。如果給嬰兒機會反復體驗愛恨的交替出現,慢慢整合它們并延續關系,就會順利進入下一個發展階段。

有的嬰兒沒那么幸運,持續動蕩的存在、抑郁的喂養、毫無緣由的焦慮、過度的照料、無情的拋棄等因素,讓嬰兒的恐懼變成了現實。

此時,嬰兒會幻想兩個媽媽(“好媽媽”和“壞媽媽”)的存在,而不是媽媽好與壞的兩個部分。

嬰兒高度接受了“好媽媽”,只能將所有壞感受完全扔給“壞媽媽”。

這就是分裂的形成。

成人后也習慣了使用這種模式。好的時候特別融合、理想化,濃情蜜意;不好的時候立刻分手、貶低,不復相見;要么是“我們”,要么是“我和陌生人”,很難想到還有其他存在形式。

這是因為激發了早年對“壞媽媽”的恐懼,只有把她趕跑才不會被恐懼感淹沒。

整合:我們不再是我們,我們依然是我們

成熟人格恰恰相反,他們允許感情可以變化,并接納這種變化通過外在形式表達。

他們早年整合了“好與壞”“愛與恨”,好體驗和糟糕體驗可以在一個人身上同時擁有且不恐懼。

他們從內心真的接受了另一個人的善與惡、優點與缺點,能更加客觀對待他人和自己。

我有個來訪者,她開始的時候就像我這個朋友那樣分裂,后來在我的引導下,慢慢試著和準備分手的男友保持一些連接的可能。

他們沒有斷裂,雖聯系少了,也還會在某些場合有交集,比如同在幾個心理學的群、在同一個老師那里上課、和其他同學有交流討論等。

堅持半年多,有一天她告訴我:“老師,原來我以為的愛太片面了。”

當然,來訪者之所以能轉化關系存在的方式,是因為她愿意給自己一個機會。

當我們可以接納關系發生變化的時候,對自己的認識也會更飽滿。

我最近看了一部經典影片《你在天堂里遇見的五個人》(The Five People You Meet in Heaven)。

主人公愛迪死后遇到的第五個人,正是戰爭中被自己燒死的無辜女孩,生前他對此事始終不能解脫,巨大的愧疚感猶如夢魘般折磨了他一輩子。

如今他遇見了這個女孩,女孩臉上身上都是燒傷痕跡,對愛迪說“你燒了我”“你燒了我”。愛迪跪在女孩面前淚流滿面,無盡的罪惡叩問著靈魂深處。

過了一會兒,女孩拉他走進一條清澈的河流,捧起河水對他說“你洗我”“你洗我”。

當愛迪慢慢擦洗女孩的身體時,疤痕消失了,女孩露出了微笑。那一刻,女孩原諒了他,愛迪也寬恕了自己。

事實上,戰爭結束后,愛迪在兒童娛樂場干了一輩子維修,他十分討厭這份工作,卻因腿傷不得不干,最后為挽救另一個女孩的生命被壓死了。

這個故事充分說明,關系是有多種存在形式的,甚至相左的形式都可以并存。

這本身超越了自私的親密,站到了更廣闊的角度對待關系,這是更高級別的愛。

一般人都以為愛一個人的濃度要高于喜歡一個人的濃度。

但溫尼科特不這么認為。他覺得愛一個人往往存在占有、索取、融合、控制的欲望。這是二元關系還沒有分化好的結果。喜歡則是站在人性角度互動,允許彼此在獨立中依賴、在依賴中獨立,更愿意讓對方在關系中獨處。

這才是進入了更廣闊的三元關系。

允許從朋友到愛人,也允許從愛人再到朋友,并能保持一份感恩,這是需要很高人格成熟度的,至少要滿足三個條件。

第一,清晰的邊界感。

這是基礎,搞明白一段關系中自己的位置、對方的位置,并且雙方都是舒適的。

既要能夠守住自己的底線,還要能用一種開放式的姿態敞開邊界,邀請對方進入,體驗相依相偎。

第二,較高的心智化水平。

既能讓別人心智化,又能夠讓自己心智化。

這需要有人性悲憫的覺察,好理論在制高點都是相通的,人的本性在最深層也是相似的。

第三,整合基本沖突——獨立與依賴。

既能在獨立中依賴,也能在依賴中獨立,而不是分裂的,要么獨立,要么依賴。

青春期的孩子表現明顯,他們對父母的依賴和要獨立的傾向并沒整合好,所以就形成了巨大沖突,依賴不行,獨立也不行,二者很難兼容,因而形成各類問題。

說到底,成長過程就是不斷整合獨立與依賴的過程,讓它們和平共處:我依賴你會讓我自己感覺很好,你依賴我會讓我覺得自己很值,同時我獨立時也能把握住那份孤獨,自我滿足,而不是陷入孤獨出不來。

以上三點的雛形,也是在早年母嬰關系中慢慢培養出來的。人在不同階段要完成不同情緒成熟度,之后才可以走向下一個階段。

如果早年沒有完成相應的成熟情緒也沒關系,一般就是這樣兩種情況。

第一,早年沒那么糟。

雖然關系質量不高,但還能繼續,即使有痛苦和沖突,也還不至于讓自己破碎。

這種情況下,當事人不主動則不需要干預,他們會用人類自然療愈的天性慢慢適應,除非有重大事件,否則沒有太大問題。

第二,早年養育特別糟糕。

有些可能達到人格障礙或精神病性的水平,這是需要干預的,單依靠其本人天性,已然無效。

至于如何干預,方法眾多,無論如何都要協助其完成當初未完成的“整合過程”,重新去感受愛與恨。

這往往需要漫長時光,也需要一位能與當年母親在其心中地位相當的治療師,提供母親無法提供的種種體驗。

最后需要說明的是,不管我們是在關系中痛苦至極,還是勉強維持關系,都應探索關系的本質,換一種相處方式,而不是故步自封、自我囚禁。

我們雖不再是我們,愿我們依然是我們。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汉阴县| 莒南县| 临沂市| 托里县| 阿尔山市| 南靖县| 老河口市| 平远县| 竹北市| 阿荣旗| 玉树县| 射洪县| 福建省| 通榆县| 和静县| 班玛县| 保康县| 桐庐县| 中西区| 平江县| 阿鲁科尔沁旗| 马鞍山市| 尚义县| 兴宁市| 汽车| 湖南省| 安国市| 青州市| 盐源县| 常宁市| 永胜县| 满洲里市| 顺昌县| 监利县| 南投市| 出国| 长宁区| 舟山市| 潮州市| 红安县| 渭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