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為心理學4:行為主義背后的心理學原理
- (美)約翰·華生
- 1286字
- 2024-11-20 11:24:32
1.當代內省心理學的哲學背景
對于“靈魂”這一概念,沒有人知道它是如何產生的,而那些超自然的觀念是如何產生的,同樣也無人知曉。早在還需要人們使用雙手來進行狩獵、取火的原始社會,就已經有一些人拒絕使用雙手,并且能夠敏銳地觀察到人類的本質了。
樹枝折斷所發出的聲音、滾滾雷聲以及一些巨大的響聲都會讓原始人類感到恐慌,每每遇到這樣的情況,他們便會停止狩獵并且找地方躲避起來。有些敏銳的觀察者發現了這一點,于是他們便想出了一些方法,并且通過這些方法對人的行為進行控制。比如,大人會告訴孩子,如果不聽話就會被某些邪惡的人抓走,于是大人便控制了孩子的行為;如果布滿烏云的天空雷聲滾滾,那些做過壞事的人就會擔驚受怕。
后來,原始時代那些敏銳的觀察者成為“巫醫”,他們對于人類行為的控制不再僅限于大自然的力量,而是通過一些象征、符號、儀式等建立起一些比較復雜的控制。他們之中那些精于設計的人,往往收獲頗豐。后來又出現了同種類型的人,他們有著不同的稱謂,比如預言家、占卜師等等,于是能夠引起人們條件性情緒反應的方式與方法漸漸多了起來。再往后,隨著這一類人數量的增加,教會、宗教、教堂、寺廟等應運而生。無一例外的是,他們都是由巫醫來主持的。
恐懼刺激往往很容易控制人類的行為,這一點我們從對人類心理史的檢驗中能夠看出。而宗教想要長久存在,就必須依賴于恐懼這一要素。這種恐懼,用他們的說法,就是“惡魔”“罪惡”等。巫醫在一個小范圍的“家庭”中扮演一個相當于家長的角色,而上帝則是在一個大范圍的社會群體中扮演這一角色。這樣一來,人們的態度就會變得越來越趨向于權威,并且對那些施加在自己身上的概念從不懷疑。
對于這個概念,有這樣一個例子:在這個世界上,任何人都擁有一個屬于自己的靈魂,這個靈魂是可以與他的身體相分離的,而每一個靈魂又都是上帝的組成部分。“二元論”的哲學學說便是由此而來。這也就是說,人類是由身體和靈魂兩個部分組成的,早在遠古時代,人類心理學之中便有這種說法了。可以說,除了行為主義,其余的心理學都是二元論的。
不過,靈魂究竟是什么樣子的,沒有人見過,也沒有人接觸過,更不曾有人與它像跟日常事物那樣產生過什么聯系。以前,如果有人這對靈魂的存在提出異議,就會被當成異端,還會面臨生命危險;即使到了現在,人們也不敢對這種大眾的觀點發表什么不同的意見。
自然科學在文藝復興時期得到了飛速發展,許多領域中的理論都有了劃時代的發展,并且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此時,人們才漸漸開始擺脫靈魂的鐐銬,以科學的眼光去看待天文學、物理學等。早期的科學家雖然也是從虔誠的教徒中走出來的,但是他們已經在嘗試著去擺脫他們那個試管中的靈魂了。而哲學與心理學卻不像自然科學那樣,它們所研究的仍然是那些非物質的東西。直到19世紀后半葉之前,人們一直都沒有擺脫靈魂與心靈的概念。
1879年,馮特在德國的萊比錫大學建立了首家心理學實驗室,他的學生說:“我們不再需要靈魂這一概念,心理學至少已經稱得上是一門科學了。”但是從事實上來看,馮特和他的學生只是用“意識”代替了“靈魂”,這只能說是偽科學。然而對于這種偽科學,我們卻在過去的50多年里一直維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