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斯洛經典心理學(套裝共3冊)
- (美)亞伯拉罕·馬斯洛
- 767字
- 2024-11-20 11:35:04
手段與目的
如果我們仔細審視日常生活中一般性的欲望,我們會發現它們至少有一個重要的特征,即它們通常是達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我們渴望金錢,這樣就可以購買汽車。我們想要購買汽車,是因為其他鄰居擁有汽車,而我們不希望感到自己低人一等。有了汽車,我們就可以維護自己的自尊心,還可以贏得他人的愛戴與尊重。通常,在分析有意識的欲望的時候,我們可以進一步追根溯源,探索這個人更深層次、更根本性的目標。換言之,這與心理學中的癥狀擁有異曲同工之妙。這些癥狀本身并不十分重要,但它們的終極含義(即它們的終極目標或效果可能是什么)卻非常重要。對癥狀本身的研究無關緊要,但是對癥狀背后的動態的意義的研究卻舉足輕重,因為后者可以帶來豐碩的成果。其中一個例子就是精神療法的產生。每日在我們腦海中數十次閃過的欲望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們代表的含義,它們引導的結果,以及經過更深層分析以后它們體現的終極的含義。
這種更深層的分析的一個特點,即經過層層分析之后,它最終總會將我們引向特定的目標或需要,這些需要的滿足似乎本身就是目的,不再需要我們進一步的辨明或論證。這些需要在普通人身上擁有特定的體現,它們不會被直觀地發現,但經常作為多重特定且有意識的欲望的一種概念性的延伸。換句話說,從某種程度上講,關于動機的研究必須是對于人類終極目標、欲望和需要的研究。
這些事實向我們證明合理的動機理論的另一個必要性。因為我們不常在意識中直接發現這些目的,所以我們不得不立刻解決無意識的動機的問題。僅僅對有意識的動機的生活加以研究會使我們遺漏許多與直觀可見的意識同等重要甚至更為重要的方面。精神分析總能向我們證明,有意識的欲望和無意識的終極目標之間的關系并不總是直觀明了的。確實,這種關系與反應形成一樣可能是消極的。因此,我們可以斷言,合理的動機理論可能無法忽視無意識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