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7章 什么是“蠢豬式的仁義道德”

“我們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種蠢豬式的仁義道德。”

毛澤東既注重思想政治路線的建設,又深諳兵法上的制勝之道,決不會以政治規律來取代軍事規律,而是尊重它們各自的規律和特點。應該說,這是毛澤東一生從政治到軍事的重要制勝法寶。

對于歷史上的是非成敗,毛澤東可以說是洞若觀火。在論述戰爭時,他曾經這樣說:“我們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種蠢豬式的仁義道德。”[1]

那么,宋襄公是誰,宋襄公究竟做了什么事,會被毛澤東稱為“蠢豬”和“蠢豬式的仁義道德”呢?

下面我們細究本末。

宋襄公(?—公元前637年)是殷商的后代,子姓,名茲甫,春秋時期宋國國君,公元前650年到公元前637年在位。

齊國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但在齊桓公去世以后,齊國走向衰弱,宋襄公以為時機到了,覺得自己可以稱霸了,就首先約了曹、邾、滕等四個小國國君進行會盟。曹、邾兩個國君先到,滕侯嬰齊晚了一步。宋襄公覺得不立威不足以服諸侯,就把滕侯關起來,不許他參加會盟。為了立威,還殺了一個小國的國君祭了睢水。

曹國是這次會盟的地主,曹共公看到宋襄公如此殘忍好殺,心里害怕,招呼也不打就溜了。宋襄公氣壞了,他認為,光是四個小國都安排不了,還怎么號令大國呢?就想借助楚國來壓服小國,然后再用這些小國的力量去制約楚國。他覺得自己的主意很高明,于是他便打發使者去見楚成王,說了許多仰慕的話,楚成王居然答應了他的請求。然后,他又派使者通知齊孝公,齊孝公也答應了。

到了會盟的日子,宋襄公首先登上了會盟壇,其次是齊孝公,最后是楚成王。宋襄公對二位說:“我宋國忝為公爵,不揣德薄力微,想與諸侯會盟,共扶王室。恐怕人心不齊,想借助兩位之力,在敝會盟,日子就定在八月份。你們看怎樣?”說完,他拿出事先寫好的會盟書,不遞給齊孝公,卻隔著齊孝公遞給了楚成王。

楚成王見上面說,要效法齊桓公開“衣裳之會”,不帶兵車,末尾已署了宋襄公的名字。就笑著說:“您已簽了名,我們就不用再簽了。”宋襄公說:“鄭許二君。久服您管,陳、蔡二國離楚很近,也要借重您。”楚成王就遞給齊孝公,讓他先簽這字。齊孝王心里就不高興,覺得自己受到了輕視。但還是說:“我國跟宋國就像下屬國,簽不簽都不打緊,貴國不簽字,事情就不好辦了。”楚成王笑著簽署了名字。宋襄公把齊孝公的冷言冷語當成了實話。就沒讓他簽名。

宋襄公回國后,十分得意,對公子目夷說:“楚成王已經答應我的請求了。”目夷勸他帶些兵馬,以備不測,宋襄公反而說道:“你太多心了,我以忠信待人,別人也會這樣待我,別人怎么會欺騙我呢?”公子目夷苦勸,宋襄公不聽,他也只好空身一人跟著宋襄公去赴會。

到了擇定的日子,陳、蔡、鄭、許、曹幾國君主都已先到了。楚成王隨后也到了。宋襄公十分熱情地接待了他們,還以教訓的口吻對目夷說:“你看看,人家楚成王帶的都是文官,沒有一個武將。我們怎么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呢!”

幾國國君陸續登壇結盟。宋襄公以盟主自居,主持會盟。他冠冕堂皇地說:“我們這次是要繼承齊桓公的事業,尊王安民,息兵罷戰,各國同享太平。”但這時楚成王上前一步,大聲說:“說得對。但不知盟主是誰,大家要推選一下。”宋襄公愣住了,心想,當然是我。可這話不能當時就說出口,只好說:“有功論功,無功論爵。”他的封號是“公”,爵位中是最大的,再說他還有平定齊國內亂,扶立齊孝公的功勞,自己自然應該是盟主!沒想到楚成王卻說:“很好!宋雖是公,我卻已稱王很久了。那我就告罪占先了!”說完一下子站到前邊,一點都不謙讓。宋襄公大吃一驚,他忙碌一場,到頭來卻是為他人作嫁衣裳,哪里肯答應?便急不可待地說:“你這王是假的!”楚成王冷笑一聲:“你既知我這王是假的,還叫我來干什么?”說完,用目光示意下屬。站到他后面的楚將成得臣等即刻脫掉外衣,露出里面的閃閃發光的鎧甲。他們手中紅旗一招,壇下楚國的“文官”們都脫去了外衣,身穿鎧甲,氣勢洶洶地撲上壇來,作出殺人的架勢。各國諸侯見此情景,都嚇得魂不附體。宋襄公要跑,哪里還來得及?成得臣緊緊抓住宋襄公兩只袖子,不讓他逃跑。這位“霸主”就成了俘虜。公子目夷則趁著亂逃走了。他回到宋國,立即召集軍隊,準備應對楚國的進犯。

楚成王抓宋襄公,原來半真半假。他見宋國已有了準備,又經過魯僖公說情,便放了宋襄公。

宋襄公本是想當霸主,卻沒想到在諸侯大會上被楚國捉了去,幸虧公子目夷設法營救才把他迎回宋國重登君位。宋襄公回國后十分氣憤,可又不敢去惹楚國,就想去攻打鄭國,因為鄭國在諸侯大會上曾首先倡議讓楚國當盟主。雖然公子目夷等一幫大臣不同意宋襄公攻打鄭國,但他還是一意孤行,帶兵出發了。

鄭國立刻向楚國求救,楚王就取圍魏救趙之法,派成得臣等率兵直接攻打宋國,這樣,宋襄公就不得不回師救宋。宋、楚兩軍在泓水相遇,隔河相望。公子目夷等人認為,楚軍兵勢強盛,宋軍不必去硬碰,況且楚人無非是為了救鄭,既然宋軍已經撤回,這仗就更不必打了。宋襄公卻獨有妙著,他認為楚人是蠻夷之族,兵力有余,仁義不足,蠻兵是敵不過仁義之師的。于是,他命人在大旗上繡出了“仁義”兩個大字,妄圖以“仁義”打倒武力。宋襄公自欺欺人,心里似乎有了降魔的法寶,但蠻夷之人真是不懂中原的文明,居然沒被嚇倒,反在大白天大搖大擺地渡過河來。

公子目夷對宋襄公說:“楚人白日渡河,是沒把我們放在眼里,我們正好趁他們既驕傲又未渡完河的時候出擊,一定能獲得勝利。”宋襄公已迂腐得到了家,他認為既是“仁義”之師就不該投機取巧,擊半渡之師,那會給“仁義”之師丟面子的。就這樣,宋軍失去了進擊的絕佳機會。

等楚軍渡完河,尚未完全列好隊的時候,公子目夷又及時向宋襄公提出建議,要求趁楚軍列隊未完出擊,亦可獲勝。宋襄公卻認為考驗他的時候到了,如能堅持到底,就是真正的“仁義”之師。宋襄公罵公子目夷道:“你真是個不懂道義的人,別人尚未列好隊,怎么能打他們呢?”

楚軍列隊完畢,立即發動進攻,宋軍無法抵擋,只好敗退。公子目夷等人拼死保護宋襄公,可他還是受了幾處傷,腿上還中了一箭。公子目夷責備他大搞“仁義”之師,他還毫不悔悟地說:“打仗就要以德服人,比如說,看見受傷的人,就不要再去傷害他了;看見頭發花白的人,就不要再去俘虜他了。”

愛護百姓,增加國力,加強軍備,就可不戰而勝,這是一條千古不易的真理,但如果只圖虛名,或是迂腐自誤,那不僅不能克敵制勝,還會不戰自敗。

毫無疑問,在戰爭中,除了民心向背和戰爭性質、正義與否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兇素以外,具體的戰略戰術的應用,也是決定戰爭勝負不可忽視的因素。中國古代杰出的軍事著作《孫子兵法》總結了各種戰爭的經驗教訓,其中絕大部分都是講戰略戰術的運用的,由此可見,古人對此已有明確的認識。至于墨子與公輸般的較量、曹劌的指揮有方,更可作為典型例證。但像宋襄公一樣的人也不是沒有,直至今日,脫離實際的空頭口號主義仍不在少數,是否也跟宋襄公大搞“仁義”之師有類似之處呢?

宋襄公貪欲深重,已經不仁了,還要這樣搞外交,這樣指揮戰爭,豈不是“蠢豬式的仁義道德”!

注釋

[1]摘自《論持久戰》,見《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92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山县| 渝北区| 阜南县| 漳州市| 穆棱市| 南宫市| 虎林市| 同江市| 巴彦县| 安图县| 高雄市| 手游| 锡林郭勒盟| 含山县| 肇源县| 泰兴市| 桦川县| 鸡泽县| 华坪县| 镶黄旗| 乌苏市| 曲松县| 舞阳县| 和平区| 通州区| 岑溪市| 永康市| 隆尧县| 安仁县| 拜泉县| 申扎县| 崇义县| 玛沁县| 湘乡市| 云和县| 天等县| 察哈| 韶山市| 安宁市| 横峰县| 达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