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6章 “攻魏救趙,因敗魏軍,千古高手”

“如果敵在根據地內久踞不去,我可以倒置地使用上述方法,即以一部留在根據地內圍困該敵,而用主力進攻敵所從來之一帶地方,在那里大肆活動,引致久踞之敵撤退出去打我主力;這就是‘圍魏救趙的辦法’。”

毛澤東是一位偉大的軍事家。在他領導的革命戰爭史上,有著許多典范戰例。毛澤東之所以能夠在軍事上取得這樣偉大的成就,與他善于向古人學習是分不開的。如他在評論戰國時期著名的圍魏救趙的戰例時說:“攻魏救趙,因敗魏軍,千古高手。”[1]

這個戰例有著較為復雜的政治、軍事背景。它不僅僅是一個單一的軍事戰術上的戰例,還蘊涵著豐富的戰略思想,對于外交的影響也是很大的。

戰國時期,秦、楚、燕、韓、趙、魏、齊七個諸侯國爭奪天下霸權,相互攻城略地,形成了“七雄爭霸,逐鹿中原”的局面。

在三家分晉以后,韓、趙、魏三家中數魏國的勢力最強大,魏惠王野心勃勃,也想學秦國收攏人才,找個衛鞅一類的人物來替他治理國家,于是作出一副求賢若渴的樣子,花了許多錢來招致賢士,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果然來了一個名叫龐涓的人,聲稱是當世高人鬼谷子的學生,與蘇秦、張儀、孫臏是同學,他在魏王面前大吹大擂,說只要自己能當大將,其他國家決不足畏。魏王就信任了他,龐涓當了大將,他的兒子龐英、侄子龐蔥、龐茅全都當了將軍,“龐家軍”倒也確實賣力,訓練好兵馬就向衛、宋、魯等國進攻,連打勝仗,弄得三國齊來拜服。東方的大國齊國派兵來攻,也被龐涓打了回去。從此魏王就更信任他了。

魏惠王十六年(公元前354年),魏國為了擴張地盤,魏惠王派遣大將軍龐涓統率八萬精兵去攻打趙國,趙國抵擋不住魏軍的強大攻勢,很快就連都城邯鄲(今河北邯鄲市)也被魏軍包圍了,形勢十分危急,趙國的國君趙成侯派出使者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召集大臣們說:“救趙好還是不救趙好呢?”大臣的意見并不一致,形成了意見相反的兩派,勿救派以相國鄒忌為代表,他主張“與其救趙,不如勿救”。主救派以謀臣段干朋為代表,他深謀遠慮,提出了“乘魏之敝,圍魏救趙”的軍事謀略。他向齊威王建議說:“不救趙是不講道義,且對齊國也沒有好處。”齊威王問道:“這是為什么呢?”段干朋回答說:“魏國攻趙,如果吞并趙國都城邯鄲,就會直接威脅到齊國,齊國也會失去抗魏的盟友,這對齊國沒有什么好處。如果救趙,將齊軍駐扎在趙國郊外,魏軍見到齊軍到來,就會不繼續進攻趙國,實力也就不會受到損耗,齊軍也就難以戰勝魏軍。所以不如先去攻打魏國的襄陵(今河南睢縣),分散魏軍的力量,待魏軍攻取趙都邯鄲,實力有所消耗,軍力疲憊之時再乘勢攻打魏軍,就能夠一舉兩得,不僅能戰勝魏軍,也解救了趙國。”齊威王認為段干朋的意見很對,便采納了他的建議。一面答應了趙國使者求救的要求,以增強趙國抗魏的決心;一面派遣部分軍隊,聯合宋、衛兩個小國,攻打魏國的襄陵,使魏軍處于兩面作戰的境地。魏軍經過與趙軍一年多的激戰,于魏惠王十七年(公元前353年),攻下了趙國的都城邯鄲,但實力卻遭到了很大的消耗,軍隊也極為不堪,亟待休整。此時,救趙的時機已經成熟,齊王便派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圍困魏國,使龐涓連連敗北,最后,孫臏用“減灶法”引誘龐涓來追,在桂陵(今山東菏澤東北)暗設伏兵,將龐涓射死在馬陵道上,消滅他們十萬大軍,并殺了魏太子申。魏國從此走向了衰落。這就是著名的“圍魏救趙”,毛澤東把這一著名的戰例運用到了抗日戰爭中。他說:“在反圍攻的作戰計劃中,我之主力一般是位于內線的。但在兵力優裕的條件下,使用次要力量(例如縣和區的游擊隊,以至從主力中分出一部分)于外線,在那里破壞敵之交通,鉗制敵之增援部隊,是必要的。如果敵在根據地內久踞不去,我可以倒置地使用上述方法,即以一部留在根據地內圍困該敵,而用主力進攻敵所從來之一帶地方,在那里大肆活動,引致久踞之敵撤退出去打我主力;這就是‘圍魏救趙的辦法’。”[2]

在抗日戰爭中,圍魏救趙的方法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創造了很多成功的戰例。這與毛澤東善于古為今用是分不開的。

注釋

[1]《讀〈智囊〉卷二十二〈兵智都·制勝·孫臏〉批語》,《毛澤東讀文史古籍批語集》,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65—66頁。

[2]《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29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登县| 陕西省| 辽阳县| 霍山县| 安塞县| 当涂县| 壶关县| 金华市| 诸城市| 德兴市| 三穗县| 万全县| 永州市| 疏附县| 伊金霍洛旗| 澄城县| 阿克苏市| 通渭县| 西畴县| 遵义市| 安乡县| 舟曲县| 韶山市| 稷山县| 水富县| 仪征市| 长白| 册亨县| 义乌市| 崇阳县| 卢氏县| 民勤县| 永嘉县| 夹江县| 卓资县| 自贡市| 榆树市| 南郑县| 呼图壁县| 安远县| 五家渠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