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對他們的革命意志總是一種鍛煉”
- 毛澤東讀史有學問(全二冊)
- 冷成金編著
- 10190字
- 2024-11-15 10:04:09
“司馬遷講的這些事情,除左丘失明一例以外,都是指當時上級領導者對他們作了錯誤處理的。我們過去也錯誤地處理過一些干部,對這些人不論是全部處理錯了的,或者是部分處理錯了的,都應當按照具體情況,加以甄別和平反。”
毛澤東思想中有一條基本的觀念,就是事物是螺旋式發展的,不是直線上升的。對于干部的選拔和任用,也是一樣,即干部應該在基層接受鍛煉和培養,在實踐中積累起豐富的經驗,鍛煉出真知來,反對坐直升飛機上來。在讀史時,毛澤東也時時流露出這樣的思想,或者說,這樣的思想也是從讀史中總結出來的。
有一次,毛澤東在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上講道:“司馬遷說過,‘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圣發憤之所為作也’。這幾句話當中,所謂文王演周易,孔子作春秋,究竟有無其事,近人已有懷疑,我們可以不去理它,讓專門家去解決吧,但是司馬遷是相信有其事的。文王拘,仲尼厄,則確有其事。司馬遷講的這些事情,除左丘失明一例以外,都是指當時上級領導者對他們作了錯誤處理的。我們過去也錯誤地處理過一些干部,對這些人不論是全部處理錯了的,或者是部分處理錯了的,都應當按照具體情況,加以甄別和平反。但是,一般地說,這種錯誤處理,讓他們下降,或者調動工作,對他們的革命意志總是一種鍛煉,而且可以從人民群眾中吸取許多新知識?!盵1]
在這里,毛澤東講的是對于處理錯了的干部平反的問題,一方面給一些同志平反,但同時又從歷史上的一些著名的事件中得到啟發,認為“一般地說,這種錯誤處理,讓他們下降,或者調動工作,對他們的革命意志總是一種鍛煉,而且可以從人民群眾中吸取許多新知識”。應該說,毛澤東的這種態度是全面而積極的,既從主觀方面找出自己的缺點并加以改正,又要求被錯誤處理的同志保持積極的態度。毛澤東以歷史上一些著名的人物為例,甚至還包含著對這些同志的鼓勵和期望。
上面毛澤東所引用的司馬遷的那一段話,或者是受辱發憤,或者是艱難困苦,玉汝于成,總之都是十分著名的。其實,司馬遷本人更是如此,因遭受腐刑而有《史記》。下面我們對司馬遷提到的一些主要人物和司馬遷本人的經歷和事跡作簡要介紹。
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約公元前340—前278年),名平,是楚國一個沒落的貴族。他“博聞強記”,熟悉政治,善于外交,為楚懷王左徒,對內同楚王商議國事,發布命令;對外接待賓客,應對諸侯。懷王起初對他十分信任。但那時楚國內外斗爭復雜而尖銳,在內政上有保守派與改革派的斗爭,在外交上有親秦與親齊兩派的斗爭。前者以懷王稚子子蘭等楚國的貴族集團為代表,后者以屈原為代表。上官大夫等人誣蔑屈原泄露機密,恃才矜功,懷王不察,遂疏遠屈原。秦惠王見有隙可乘,就讓張儀至楚,進行陰謀活動。張儀口頭上許懷王商於之地六百里,使楚國與齊絕交。懷王與齊斷絕外交關系后,秦國并不兌現先前的諾言。楚王大怒,發兵攻秦,先后皆大敗,喪師失地。齊國不來救援,韓魏復出兵攻楚,懷王不得已,乃使屈原使齊,恢復與齊的邦交。局勢暫時穩定。屈原洞察形勢,認為非聯齊不能抗秦。在政治上,屈原與腐朽的舊貴族集團相對立,堅決同他們作斗爭,但懷王昏庸怯懦,為君小所包圍,不能明辨是非,終于確立親秦的政策,放逐了屈原。這時楚國內政腐敗,外交失策,又連年為秦所戰敗。懷王遂再度受欺人秦,后死在返楚的路上。襄王繼位后,以其弟子蘭為令尹,對秦完全采取了投降的政策。詩人痛恨子蘭等人的投降政策,子蘭更是譖毀屈原,襄王一怒而將屈原遷之于江南。詩人在長期流放中憂心國事,沒有一刻忘記祖國。他寫下了許多不朽的詩篇,抒發憂憤的感情,并揭露、指斥君小違法亂紀、壅君誤國之罪,乃自投汨羅江而死。
《離騷》是屈原最重要的代表作,也是《楚辭》的主體。全詩373句,2490字,是中國最為宏偉的抒情詩篇?!峨x騷》約寫于第一次放逐或第二次放逐之后,意為“離憂”。
《離騷》是一部偉大的浪漫主義杰作。當屈原理想的生命狀態與現實政治不相容時,他沒有屈就現實,更沒有畏縮逃避,而是展開了心靈的追尋,通過上天入地,求神問卜,證之前圣,寄興花草的方式,將自己的心靈層層展開,鋪開了一個瑰麗浪漫、執著深情、深邃幽美的詩性的世界。
《離騷》基本上是以詩人的一生經歷為線索來抒發自己的生命情感的。從情感經歷和生活經歷來看,屈原的一生可分為三個階段:(一)從政時期,(二)流放與行吟澤畔時期,(三)以死殉國。依據這三個階段,《離騷》分三個層次展開了心靈探詢的歷程。
自“帝高陽之苗裔兮”到“豈余心之可懲”為《離騷》的第一個情感層次。《離騷》雖重在抒情,但卻始終以歷史現實為基礎,屈原不是從個人的情感開始,而是從歷史的傳承著眼。起句“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并不在于炫耀自己的出身,而是強調了歷史的秩序和邏輯,凸顯出天人合德的思想意識。同樣,“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也不是要顯示自己的德才,而是要顯示血脈傳承和歷史傳承的同一性。數句之間,屈原的思想基調便得以確立。
接著,屈原以無比的深情敘述了自己的志愿、抱負和輔君治國的政治主張。你看,屈原是多么急切地想實現自己的美政理想:“汨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這樣的真誠、純潔、忙碌和憂急,怎能不令人深深地感動呢?“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快請任用賢才治理國家吧,請讓我執鞭先驅。然而,懷王并不是圣賢,正所謂“黃鐘毀棄,瓦釜雷鳴”,結果形成了“惟夫黨人之偷樂兮,路幽昧以險隘”的政治局面?!败醪徊煊嘀星橘猓葱抛嫸T怒!”最終,屈原不僅不能實現美好的理想,反而遭讒見疏。
接下來,屈原講述了自己遭受失敗的原因。屈原為了實現美政理想,努力地培養人才,“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然而,生徒不貞,“眾芳蕪穢”,蘭蕙之苑蕭條敗落。那么,為什么自己這樣孤獨呢?原來,“眾皆競進以貪婪兮,憑不厭乎求索”,他們都是為了一己私利,只有屈原凌空高蹈,“恐修名之不立”,只有他在為天下蒼生著想:“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朝政的腐敗和現實的污濁使他感到了這些與自己的理想是一種不可調和的斗爭,自己決不會因此而改變了氣節和志向,“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正是屈原的人格宣言。由于楚懷王“終不察夫民心”,導致了“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他明確地認識到了自己要“獨窮困乎此時”,而“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的慨嘆,似乎表明屈原已經認識到了這種現象的歷史必然性。
最后講到意欲歸隱鄉里,但這與屈原的思想和性格格格不入,在情感劇烈、痛苦的波瀾起伏中,在極度的苦悶、彷徨中,終于決定“將往觀乎四荒”,以尋求實現自己夙愿的機會。是的,屈原只能走向心靈的探詢,他要以獨特的方式將自己的人格堅持下去,而且進行到底:“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在這舒緩的語調中,蘊含著的是怎樣的堅韌與剛強!
自“女委之嬋媛兮”至“余焉能忍與此終古”為《離騷》的第二個情感層次。該層次又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所謂的“女委詈原”?!芭畫€之嬋媛兮,申申其詈予”,女委是屈原唯一的親人,但她并不了解屈原,認為在這個沒有是非曲直的社會里,屈原如不改變自己特立獨行的行為方式,將無以立足。正如林云銘所說:“借女委詈己之言,見得舉世皆婦人見識,沒處置辯,沒處容身?!保ā冻o燈》)于是,屈原只有“就重華而陳辭”。他向自己最崇拜的古圣先賢傾訴衷腸,并引用了豐富的史實,其目的在于證明他所堅信不移的一個真理:昏庸的政治最終都要滅亡,污濁的現實最終都要澄清,只有“舉賢任能”,才能使國祚昌盛,只有堅持“義”和“善”,才能建立美好的現實?!扒|之前圣,證之古史,揆之真理……不過借女媭一罵,再鄭重地申明己之素志而已,我們讀了更加可以知道屈原自處之審?!保▌⒂罎肚x音義詳注》)屈原因此而更加堅定了信心,于是屈原開始了心靈探詢的第二個階段:“上下求索”——“上天見帝”“下求美女”?!奥仿湫捱h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為了追求美政理想,屈原是不畏艱難險阻的。然而,由于“世溷濁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詩人上見天帝被帝閽阻于天門之外,暗喻著無法同楚王溝通;詩人又轉而“下求美女”,“求一二可為關說通事者,以冀反乎故都,圖謀補救,此誠孤臣之苦心”(游國恩《離騷纂義》),但仍然一無所獲,于是,詩人發出了悲憤的呼叫:“世溷濁而嫉賢兮,好蔽美而稱惡。閨中既以邃遠兮,哲王又不寤。懷朕情而不發兮,余焉能忍與此終古!”詩人不愿自己的理想因個人生命的短暫而消失,他堅信理想的永恒,并愿為理想付出任何代價。
其余部分為《離騷》的第三個情感層次。該部分主要寫詩人“去”與“留”的情感抉擇。詩人虛構了“問卜靈氛”“決疑巫咸”兩個情節,靈氛和巫咸都勸他離開,詩人也分析了楚國的形勢和自己的處境,“時繽紛其變易兮,又何可以淹留?”于是決計出走。然而,他最終無法出走:“忽臨睨夫舊鄉!仆夫悲余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真正的屈原到此完全顯現出來。那么,他將何去何從呢?擺在他面前的路只有一條:“已矣哉!國無人莫我知兮,又何懷乎故都?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以死來捍衛自己的理想,成了他唯一的現實選擇。
《離騷》最偉大的地方就在于它通過心靈的追尋以激烈、纏綿、深摯而又浪漫的情感表現出了現實政治與理想生命的內在沖突。這種沖突,在人類的文明史上,具有永恒的意義,屈原正是用詩性的方式,感受并表達出了這種沖突。越是初民那里,人們的理想就越是純凈,人們也就越能與自己的本真生命對話,而當這種理想受到阻礙時,其情感的波瀾也就越是激烈和壯闊。屈原正是借用了巫術思維中人神對話的方式來表現了自己本真的情感與生命,在污濁的現實政治和理想的生命之間掀起了情感的波濤,激蕩起無窮的張力,以至成為后代士大夫的重要的精神源泉,甚至在某些方面塑造了我們的民族性格。
《左傳》亦稱《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相傳為戰國時期的左丘明所作,但其確鑿的事跡已經很難考證。至于《左傳》的寫作目的,歷來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它是一部解釋《春秋》著作,但更多的人認為它是一部獨立的史書。如果從文學的角度看,它則是一部杰出的散文著作。
在思想內容方面,《左傳》有自己突出的價值。其一,它表現出了濃厚的民本思想。例如,《左傳》襄公十四年記載,衛國人曾經驅逐了自己的國君,晉侯以為太過分了。當時著名的音樂家師曠駁斥了晉侯的觀點,認為衛國的國君遭到驅逐完全是咎由自取,并直言不諱地對晉侯說:“上天是非常愛護百姓的,怎么能夠允許一個人(指國君)騎在人民的頭上為所欲為而損害了天地愛民的本性呢?”這是一種完整、鮮明的民本思想,這種思想在當時和后代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成為傳統文化中最具合理性的部分。其二,揭露統治者的殘暴以及荒淫無恥。宣公二年記載,晉靈公是個非常殘暴的君主,有一次,廚師沒有蒸熟熊掌,他就命令肢解了廚師,還要把他的肢體放在畚箕里,讓宮女端著畚箕從堂前走過。文公六年記載,秦穆公以子車氏的三個勇士殉葬,作者嚴厲地抨擊說,這是一種在死了以后還要背棄百姓的行為,是不能作人君的。其三,具有濃厚的愛國主義思想。僖公三十三年記載,秦國出兵偷襲鄭國,鄭國的商人在半道上發現了秦軍的企圖,回到鄭國報信已經來不及了,就出資買了牛酒,以鄭國國君的名義犒勞秦國的軍隊,結果給秦軍造成了誤解,以為鄭國已經知道了他們的偷襲行動,于是回師,鄭國才得以保全下來。當然,由于時代的局限,《左傳》在許多地方也宣揚了封建迷信和宗法觀念,這是應當注意祛除的。
《左傳》在文學上的成就是十分突出的。首先,《左傳》非常注意敷設故事情節,例如,隱公元年“鄭伯克段于鄢”一節就很有代表性。該節記事完全按照事件發生的順序順承而下,但并沒有平鋪直敘,而是設置了關節,善于剪裁,選擇了典型細節,使得整個歷史事件得以簡明扼要而又鮮明生動地記述下來,整個記述過程完全符合現代記敘文的結構形式。第一是序幕,寫鄭莊公出生時難產,使母親姜氏受到驚嚇,因而姜氏很討厭莊公;第二是開端,寫姜氏欲立小兒子共叔段為國君,挑起了兄弟間爭奪君位的斗爭;第三是發展,寫姜氏為共叔段請求好的封地,共叔段暗地里擴張勢力,鄭莊公佯裝不知;第四是高潮,寫共叔段要偷襲鄭國國都,姜氏做內應;第五是結局,寫共叔段陰謀敗露,逃奔到共地,姜氏被放逐;第六是尾聲,寫鄭莊公為了擺脫不孝的名聲,在地道中與姜氏相見。整個故事波瀾起伏、搖曳多姿,并且疏密相間,跌宕有致,應當說,這一節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具備了戲劇故事的特點。其次,《左傳》還十分善于塑造人物形象,往往把各色人物置于尖銳復雜的矛盾沖突中進行描寫,通過人物不同的言行來刻畫人物的性格特征。還是以上面的“鄭伯克段于鄢”一節為例,在一篇七百字左右的短文中,就塑造了四五個性格鮮明的人物。諸如鄭莊公的工于心計、陰險刻毒,姜氏的昏聵狹隘、以個人的私情干政,共叔段的愚蠢貪婪,祭仲的老成持重,公子呂的直率急躁以及潁考叔的機智聰慧等,都達到了鮮明可感、真實可信的程度。再如,晉文公重耳在即位之前遭到迫害,在外流浪了19年,有非常復雜的經歷,其記敘難度是很大的,但《左傳》能夠以塑造重耳這一人物形象為主導來選取各種事例,成功地展現出了重耳怎樣由一個不諳世事、只知享樂的貴族子弟一步一步地成長為有志氣、有膽識、有度量的政治家的精神歷程,塑造出了一位春秋霸主的鮮明形象。
善于描寫戰爭?!蹲髠鳌访鑼憫馉幫⒉恢苯用鑼憫馉幈旧恚蛔⒅孛鑼憫馉幍膱雒?,而是把筆墨的重點放到了戰爭的背后,即各參戰國的政治上。因此,《左傳》描寫戰爭就形成自己的鮮明的特點,這一特點從表面上看是未經交戰就勝負已分,從內部看就是政治的好壞決定戰爭的勝負,表現了作者的深刻的社會洞察力和積極的文化理想。《左傳》的這種描寫戰爭的方法對后來的文學有很大的影響,它的戰爭觀對后代的政治也有良好的影響。
語言十分洗練,往往一語中的。例如,僖公十三年,晉國和秦國一起保衛鄭國的國都,由于晉國的東部和鄭國的國土相連,而秦國與鄭國之間卻隔著晉國,如果滅亡了鄭國,得利的只能是晉國,所以晉國派燭之武對秦伯說:“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秦伯聽后,恍然大悟,立即撤兵。同時,《左傳》的語言還富有形象性,往往委婉迂徐,雋永暢達。
韓非(公元前280—前233年)是韓國的王族,見韓國萎弱,便著十萬言,論治國之術,后為秦王嬴政所見,大為贊嘆,便設法把韓非招致秦國,后被下獄而死。《韓非子》的主要思想就是崇尚法治,認為治國不能墨守成規,應該與時推移。根據當時的情況,韓非堅決反對以仁義道德作為治國方略,要尚功利,重賞罰,一定不要為了獲得仁義的虛名而被“新圣”所笑。韓非不僅設計了一整套完備的治人之術,還從人性的角度論述了“法治”的必要性,建立了法家的理論形態。
《韓非子》代表了先秦諸子散文中政論文的最高成就,為文結構十分嚴謹,論辯時條理清楚,闡述觀點,尖銳深刻,語言犀利,風格嚴謹?!段弩肌芬黄咔ё?,為先秦最長的論文,但絲毫不亂,最能體現其宏大的氣勢?!墩f難》一篇,最見其善于分析的功力,可謂深入骨髓。在問題方面,韓非最擅長的是駁論文章,先提出對方的觀點,然后一一加以駁斥,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這也是與當時的形勢相適應的。其次,韓非著文之時,就是為了能夠說服國君,所以《韓非子》還有縱橫家的風格,許多文章縱橫捭闔而又左右逢源,顯得咄咄逼人?!俄n非子》運用了大量的寓言故事來幫助證明自己的論點,又使得干枯的論辯文章顯得搖曳多姿,另外,還使用了大量的歷史材料和名物知識作為論據,這也是前代的散文所不曾有的。
孫臏是大軍事家孫武的后代,著有《孫臏兵法》。孫臏德才兼備,是個少見的人才,尤其是從老師鬼谷子那里得知了祖先孫子的十三篇兵法,更是智謀非凡。一次,墨子的門生禽滑釐來拜訪鬼谷子,見到了孫臏,為他的才德所感動,就想讓他下山,幫助各國國君守衛城池,減少戰爭。孫臏說:“我的同學龐涓已下山去了,他當初說一旦有了出路,就來告訴我的?!鼻莼嵳f:“聽說龐涓已在魏國做了大官,不知為什么沒寫信給你,等我到了魏國,替你打聽一下。”墨子在當時是個極為著名的人物,他不僅堅決反對戰爭,還有很多弟子,都是技能超人而又堅決反戰的人,因此,墨子在當時的影響很大,他曾憑著自己的一張嘴嚇得強大的楚國不敢去進攻宋國,所以,每到一個國家,國君都會把他待為上賓。等禽滑釐到了魏國,他就對魏王說了孫臏和龐涓的事,魏王一聽,立即找來龐涓,問他何以不邀孫臏同來。龐涓說:“孫臏是齊國人,我們如今正與齊國為敵,他若來了,也要先為齊國打算,所以沒有寫信讓他來?!蔽和跽f:“如此說來,外國人就不能用了嗎?”龐涓無奈,只得寫信讓孫臏前來。孫臏來了魏國,一談之下,魏王就知道孫臏才能極大,想拜他做副軍師,協助軍師龐涓行事。龐涓聽了忙說:“孫臏是我的兄長,才能又比我強,豈可在我的手下。不如先讓他做個客卿,等他立了功,我再讓位于他?!痹诋敃r,客卿沒有實權,卻比臣下的地位高,孫臏還以為龐涓一片真心,對他十分感激。
龐涓原以為孫臏一家人都在齊國,孫臏不會在魏國久留,就試探著問他:“你怎么不把家里人接來同住呢?”孫臏說:“家里的人都被齊君害死了,剩下的幾個也已被沖散,不知何處尋找,哪里還能接來呢?”龐涓一聽傻了眼,如果孫臏真在魏國待下去,自己的位子可真要讓給他了。
半年以后,一個齊國人捎來了孫臏的家書,大意是哥哥讓他回去,齊國也想重振國威,希望孫家的人能在齊國團聚。孫臏對來人說:“我已在魏國做了客卿,不能隨便就走?!辈懥艘环庑牛屗麕Щ厝ソ唤o哥哥。孫臏的回信竟被魏國人搜出來交給了魏王,魏王便找來龐涓說:“孫臏想念齊國,怎么辦呢?”龐涓見機會來了,就對魏王說:“孫臏是大有才能之人,如果回到了齊國,對魏國十分不利。我先去勸勸他,如果他愿意留在魏國,那就罷了。如果不愿意,他是我薦舉來的人,那就交給我來處理吧。”魏王答應了。
龐涓當然沒有勸孫臏。他對孫臏說:“聽說你收到了一封家信,怎么不回去看看呢?”孫臏說:“是哥哥讓我回去看看的,我覺得不妥,沒有回去?!饼嬩刚f:“你離家多年了,一直和家人沒有聯系,如今哥哥找到了你,你應當回去看看,見見親人,再給先人上上墳,然后再回來,豈不是兩全其美嗎?”孫臏怕魏王不同意,龐涓一力承擔,孫臏十分感激。
第二天,孫臏就向魏王請兩個月的假,魏王一聽他要回去,就說他私通齊國,立刻把他押到龐涓那里審問,龐涓故作驚訝,先放了孫臏,再跑去向魏王求情。過了許久,才又神色慌張地跑回來說:“大王發怒,一定要殺了你,經我再三懇求,大王總算給了點面子,保住了你的性命,但必須處以黥刑(在臉上刺字,使之留下永久標記)和臏刑(剔掉膝蓋骨使之不能走路逃跑)”。孫臏聽了,雖非常憤怒,但覺得龐涓為自己出力,還是十分感激他。
孫臏被在臉上刺了字又被剔去了膝蓋骨,從此只能爬著走路,成了終身殘疾。龐涓倒是對孫臏的生活照顧得很周到,孫臏覺得靠龐涓生活,就想報答他,有一天,孫臏就主動提出要替龐涓做點什么,龐涓說:“你那祖傳的十三篇兵法,能不能寫下來,咱們共同琢磨,也好流傳后世?!睂O臏想了想,只好答應了。孫臏只能躺在那里用刀往竹簡上一個字一個字地刻,他雖背得滾瓜爛熟,但若想寫下來,卻不容易,再加上孫臏對受刑極為憤慨,所以每天只能刻十幾個字。這樣一來,龐涓沉不住氣了,就讓手下一個叫誠兒的小廝催孫臏快寫。誠兒見孫臏可憐,便不解地問服侍孫臏的人說:“龐軍師為什么死命地催孫先生快寫兵法呢?”那人說:“這還不明白,龐軍師留下孫先生的一條命,就是為了讓他寫兵法,等寫完兵法,孫先生也就沒命了?!?
孫臏聽到了這話,大吃一驚,前后一想,恍然大悟,霎時間大叫一聲,昏了過去,等別人把他弄醒時,他已經瘋了。只見孫臏捶胸拔發,兩眼呆滯,一忽兒把東西推倒,一忽兒又把寫好的兵法扔到火里,還把地下的臟東西往嘴里塞。從人連忙奔告龐涓說:“孫先生瘋了!”
龐涓急忙來看,只見孫臏一會伏地大笑,一會又仰面大哭,龐涓叫他,他就沖龐涓一個勁地叩頭,連叫:“鬼谷老師救命!鬼谷老師救命!”龐涓見他神志不清,但懷疑他是裝瘋,就把他關在豬圈里,孫臏依然哭笑無常,累了就趴在豬圈中呼呼大睡。過了許久,還是如此,龐涓仍不放心,就派人前去探測。一天,送飯人端來了酒菜,低聲對他說:“我知道你蒙受了奇恥大辱,我現瞞著軍師,送些酒菜來,有機會我設法救你。”說完還流下了淚水。孫臏顯出一副莫名其妙的怪樣子說:“誰吃你的爛東西,我自己做的好吃多了!”一邊說,一邊把酒菜倒在地下,隨手抓起一把豬糞,塞進嘴里。
那人回報了龐涓,龐涓心想,孫臏受刑之后氣惱不過,可能是真的瘋了。從此,他只是派人監視孫臏,不再過問。
孫臏白天躺在街上,晚上就又爬回豬圈,有時街上的人給他點吃的,他就哈哈而笑,而又嘟嘟囔囔,也聽不清他說些什么。這樣久了,魏國的都城大梁內外都知道有個“孫瘋子”,沒有人懷疑他了。龐涓每天都聽人匯報,覺得孫臏再也無法同自己競爭了,就沒再動殺他的念頭。孫臏活了下來。
有一天夜里,有個衣著破爛的人坐在他的身邊,過了一會,那人揪揪他的衣服,輕聲對他說:“我是禽滑釐,先生還認得我嗎?”孫臏大吃一驚,經過仔細辨認,確認是禽滑釐,便淚如雨下,激動地說:“我自以為早晚要死在這里了,沒想到今天還能見到你。你可得小心,龐涓天天派人看著我?!鼻莼嵳f:“我已經把你的冤屈告訴了齊王,齊王讓淳于髡來魏國,我們全都安排好了,你藏在淳于髡的車里離開魏國,我讓人先裝成你的樣子在這里待兩天,等你們出了魏國,我再逃走?!?
禽滑釐把孫臏的衣服脫下來,給他手下的一個相貌與孫臏相近的人穿上,躺在那里裝作孫臏,禽滑釐就把孫臏藏到了車上。
第二天,魏王叫龐涓護送齊國的使者淳于髡出境,過了兩天,躺在街上的“孫瘋子”忽然不見了,龐涓讓人查找,井里河里找遍了,也未見蹤影,龐涓又怕魏王追問,就撒了個謊說孫臏淹死了。
孫臏到了齊國,齊威王一見之下,如獲至寶,當即想拜他為軍師,孫臏說:“龐涓如知道我在齊國,定會嫉妒,不如等有用得著我的地方再出面不遲?!饼R王同意了。后來,孫臏陸續打聽到自己的幾位堂哥都杳無音訊,才知道原來送信的人也是龐涓派人裝的。前前后后,這一場冤屈全由龐涓一人導演而成。
后來,龐涓帶兵連敗宋、魯、衛、趙等國,齊王派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使龐涓連連敗北,最后,孫臏用“減灶法”引誘龐涓來追,暗設伏兵,將龐涓射死在馬陵道上。魏國從此衰敗,并向齊國進貢朝賀。在殺死龐涓后,孫臏便辭官歸隱,專門研究起兵法來。
司馬遷(公元前145或前135—?),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人。他是“史官世家”之后,父親司馬談也曾在漢武帝時期任太史令,學識淵博,立志要寫一部“明世”的史書,并告誡司馬遷一定要繼承他的事業,這成為司馬遷寫作《史記》的直接動因。司馬遷十歲時就開始閱讀古籍,主要接受了儒家的正統思想。在寫《史記》以前曾先后兩次游歷名山大川,行程近萬里。后在國家圖書館閱讀整理古籍四年,在四十二歲時(公元前104年)開始正式寫作《史記》。然而,正當他“草創未就”之時,忽然天降橫禍。漢武帝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漢將李陵出擊匈奴,兵敗被俘后降敵,按照漢朝的法律,應該族誅。漢武帝征求司馬遷的意見,司馬遷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分析,認為李陵降敵是迫不得已,他一定會尋找機會報答漢朝。結果剛愎自用的漢武帝認為他有意袒護李陵,并誣陷貳師將軍李廣利,以欺騙皇帝論處,詔令下“腐刑”?!案獭痹诋敃r是一種侮辱性的刑罰,對節操之士來說,其懲罰比死刑尤甚。按照漢朝的法律,可以以錢財贖罪,但司馬遷居官清廉,沒有錢財,而人情盈縮,親友遠避。司馬遷為了繼承父親的未竟事業并能將自己的思想昭示后人,最后忍辱受刑。政治的黑暗和世態的炎涼,使他極大地加深了對現實和歷史的認識。他在《悲士不遇賦》中強烈地抨擊現實的黑暗:“悲夫士生之不辰,愧顧影而獨存……雖有形而不彰,徒有能而不陳。何窮達之易惑,信美惡之難分。時悠悠而蕩蕩,遂將屈而不伸?!彼苋璋l憤,借歷史之酒杯,澆胸中之塊壘,歷經十余年的卓絕的努力,終于完成了這部不朽的巨著。
毛澤東本人也經歷了革命的大風大浪,最后以超人的智慧和堅強的毅力取得了勝利,所以,毛澤東對司馬遷所提到的那些歷史人物有著極大的興趣,是完全自然的。其實,歷史上許多著名的人物都是在逆境中成長起來的,毛澤東讓革命干部要不畏曲折,甚至將挫折當成是鍛煉自己的機會,是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的。
毛澤東說:“中國有兩部大書,一曰《史記》,一曰《資治通鑒》,都是有才氣的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遇中編寫的??磥恚耸茳c打擊,遇點困難,未嘗不是好事。當然,這是指那些有才氣,又有志向的人說的。沒有這兩條,打擊一來,不是消沉,便是胡來,甚至去自殺,那便是另當別論?!盵2]
優秀的作品是“有才氣的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遇中編寫的”,這樣的論斷可謂抓住了中國古代優秀作品產生的根本條件,也給那些身處逆境的人以巨大的鼓勵。
注釋
[1]《在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毛澤東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91—292頁。
[2]《毛澤東讀書筆記解析》下冊,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97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