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掌控:重啟不疲憊、不焦慮的人生(經典修訂版)
- 張展暉
- 1378字
- 2024-11-11 15:43:49
最自律的運動員卻最早出局
在討論正確的精力管理方法之前,我們先來看一看自己曾經陷入過哪些誤區。
很多人認為運動是一件很簡單的事,經常鍛煉身體會讓身體變強、讓精力狀態變好,殊不知,如果運動的強度、時間、方式不對,可能會適得其反。
我曾經在老家的省體育運動學校接受專業籃球訓練。
當時我所在的體校籃球隊大概有20人,都是從全省各個城市的初中和高中選拔來的體育尖子生,其中有個隊員讓我印象深刻。
他是我們籃球隊的隊長,身高大概180cm,在我們一群人中并不算出眾。但是訓練起來他比誰都認真,比誰都能堅持。教練讓做30次蛙跳,他能做50次;教練讓跑5組折返跑,他能跑7組。隊員們都叫他“拼命三郎”。我真的很佩服他,我每次體力不支想躺在地上的時候,都能看到他還在咬牙繼續訓練。我當時覺得,他這么努力,一定有機會進入國家隊。
可是三年后,他回到老家的縣城小學當了體育老師,并沒有去成國家隊。為什么呢?因為在訓練場上的努力并沒有讓他的身體變得更強,反而是過度訓練讓他的膝關節頻繁受傷。手術費用加重了家里的負擔,他只好放棄了籃球夢。
可見,錯誤的訓練方式并不能讓身體更強,也不能讓人的精力狀態更好。
后來,我在參加了阿迪達斯全明星訓練營后,才了解到美國的NBA運動員和國內運動員的訓練邏輯是完全不同的。阿迪達斯全明星訓練營把全國的40名優秀青少年籃球運動員集中在一起,進行為期幾周的訓練,由國內教練和國外教練一起擔任教練員。
其中一次體能訓練課的內容是折返跑,從罰球線到底線來回折返五次。
國內教練往往會不斷地強調速度,但是我怎么跑也無法超越之前的速度。
這時,來自美國的教練對我說:“你需要動腦,算算自己跑到罰球線一共用了幾步,怎樣用最少的步子、最少的消耗,正好跑到折返的位置再返回,一步也不要多。你要學會減少消耗和優化效率。”
當時我并沒有完全理解這句話,但照著做了,發現速度確實加快了。之前我不會考慮怎樣節省體能,認為跑得越多就越有效,后來才漸漸明白,原來NBA球員不光體能好,他們還知道怎樣減少無用的消耗。所以,在比賽時對體能管理得更為合理,效率就更高。
滑雪運動員谷愛凌的例子更能說明這一點。谷愛凌的日常生活是:平時在學校學習,學習期間抽空做一些體能訓練,周末進行滑雪訓練。在訓練的間隙,她又會見縫插針地做一些和學習相關的事情。很多人可能覺得同時應對緊張的學業、密集的賽程以及商業活動,是無法持久的,但谷愛凌認為這種多樣且平衡的生活方式,避免了在某一方面過于疲勞,這正是自己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這些從運動員的角度對精力管理的理解,對普通人也同樣適用。
我的一位朋友在一家知名創業公司工作,一直保持著良好的運動習慣。從去年開始,他希望自己的精力狀態更好,就加大了運動強度,健身教練要求他每周去健身房五天。但是半年后,他非但沒有變得更有精力,反而感到越來越累,特別是健身后的第二天,會感覺更加疲倦。
直到有一天,在進行過量訓練后,他一不小心把腳踝扭傷了,不得不徹底休息。
我見到他時正好是他養傷的第二周,他問我:“怎么感覺在受傷不用訓練后,我的狀態反而更好了呢?”我對他講了訓練強度和休息之間的關系,他才明白并不是訓練強度越大越好,科學正確的訓練方式因人而異,用對了才會讓人感到舒適,并讓精力得到恢復。
所以,我們應該明白,身體狀態和精力狀態變好不是因為高強度運動,科學的運動方案才是讓身體狀態和精力狀態變得更好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