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財務要利潤(珍藏版)
- 史永翔
- 1652字
- 2024-11-13 10:29:47
案例1-3 新員工的工作價值取向
年初,我的工作室新進了一批年輕的員工。在第一次跟他們見面的時候,我問他們:“你們到這家公司是來干什么的?”他們異口同聲地告訴我:“我們是來學習成長的!”我說:“你們都錯了。你們來到這里是來做貢獻的,只有先付出才有可能得到公司給你的回報。”
人一旦進入到企業里,就要明白企業是經營活動的載體,必須建立利潤導向,每個人一定要轉換態度,企業面臨的是殘酷的市場競爭,需要能夠沖鋒陷陣的員工,工作意義首先是要能夠對企業創造價值貢獻,而個人的成長與學習則是副產品。
經濟社會一定要講貢獻,在企業里更要推行價值導向。當你不能為企業貢獻的時候,就不要指望企業來培養你。記得我當初剛剛進入外資企業工作的時候,老板給我們上的第一堂課就是:我們是一個利益團體,我穿一條褲腿,你們也穿一條褲腿,隨后股東和員工一起努力,我們大家一起跑,才能在正確的方向上跑得更快。因此,企業事前一定要對員工進行價值培訓,樹立價值貢獻理念。有了價值的貢獻才有利益的分享。
作為企業的老板,可以不會具體地管理企業,但要學會區分員工的價值,要給那些為企業創造價值的員工不斷加薪,鼓勵他們繼續做正確的事;將最差的員工不斷地驅逐,削減經營成本。這就要求我們的企業家要學會如何用管理對價值進行區分。
不要花太大的精力試圖改變不符合公司文化和要求的人,直接解雇他們,然后重新尋找。
——杰克·韋爾奇
2.客戶的事中判斷
客戶很重要,但不是所有的客戶都是我們的好客戶。要記住,撿到籃子里的不一定都是菜。客戶的價值是隨著企業的發展而產生變化的,我們也要對客戶做出相應的價值分析,重要的是根據“二八定律”去判斷哪些占到20%的顧客為我們創造了80%的利潤?判斷的標準是銷售額、利潤,還是現金的價值?很多企業的產品品類很多,顧客也很多,但實際上多數顧客對企業的利潤是沒有貢獻的。因此,按一定的標準對客戶區分價值很重要。
3.利潤的事后衡量
企業中通常講的利潤都是事后利潤,這是因為企業的會計往往是在經濟活動發生過后,才去查看到底產生了多少盈利。從會計的角度來看,我們總是在事情做完了以后才知道做得好或不好,會計人員也因此獲得一個外號,叫作企業經營的“驗尸官”。為了更好地提高企業利潤,我們需要在經營管理觀念上做出轉變。
(1)如何來衡量企業價值
什么才是企業真正的價值,之前我們一直認為是利潤,但實際上并不一定如此。今天我們來重新思考這個問題,企業的價值是不是能夠表現出來,企業價值能否保證企業持續穩定的發展,這才是企業的價值導向。
我們要對利潤進行重新思考。利潤是實現的銷售收入減去支出。這個支出包括三個方面:
● 第一是在資產運作中占用的資金;
● 第二是在企業日常經營中發生的費用;
● 第三是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直接成本。
到目前為止,仍有很多的企業家不懂得最基本的財務價值,還在用業務的思維去管理企業。簡單地認為銷售額的提高就可以提高利潤。
畫龍點睛
這世界上最可悲的事情是,在錯誤的道路上勤奮地工作。
企業領導者在錯誤的道路上勤奮地工作,就是因為他不知道如何做才能真正地創造價值。通過對相關財務知識的了解,我們可以發現,企業賬面上所表現的利潤都是通過會計制度核算出來的,而會計制度從嚴格意義上來講,是國家的征稅制度。我們可以把企業中按照會計制度認真做賬的會計人員,看作是國家稅務局派駐在企業內部的駐點人員,從賬面上的會計利潤計算出企業應為國家繳納的計稅金額。從這個角度去重新思考,我們就能了解為什么企業的會計利潤很高,但還是感覺不盈利的原因所在了。這實際上跟企業沒有建立正確的價值導向有關,因此,我們要學習掌握價值管理指標——經濟利潤 (EVA)。
改變粗放經營的方式——經濟利潤的應用。
因此我們不能僅僅考慮收入,還要考慮為收入付出的成本代價。但我們現實的財務活動不能真實地、全面地涵蓋企業的成本。會計利潤僅僅考慮了經濟成本,而沒有計算投入成本,因為這個缺陷導致了企業的粗放經營不能及時被發現。
經濟利潤要求企業必須把所有的成本都計算在內,保證會計利潤的同時做出調整,用會計利潤減去股東權益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