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修身之道:唐浩明評點曾國藩日記作者名: 唐浩明本章字?jǐn)?shù): 1318字更新時間: 2024-11-04 16:12:25
011.涼德三端:幸災(zāi)樂禍、不安命、好議論
白天會客說話太多,又腹瀉身體不適,曾氏夜里早睡,但又不能入睡,于是在枕上想到人性普遍存在的三個弱點。
一為幸災(zāi)樂禍。得知別人遇到不幸不順時,自己心里暗暗歡喜。曾氏認(rèn)為,這種源于忌妒而產(chǎn)生的涼德最是不好。忌妒真的是人性的一大丑陋,有的人不僅是心里歡喜別人的不幸,甚至以行為來造成別人的不幸。人世間許多的罪惡,溯其根源,就是出于忌妒。
曾氏曾經(jīng)寫《不忮不求詩二首》,其《不忮(即忌妒)詩》如下:
善莫大于恕,德莫兇于妒。妒者妾婦行,瑣瑣奚比數(shù)。己拙忌人能,己塞忌人遇。己若無事功,忌人得成務(wù)。己若無黨援,忌人得多助。勢位茍相敵,畏逼又相惡。己無好聞望,忌人文名著。己無賢子孫,忌人后嗣裕。爭名日夜奔,爭利東西騖。但期一身榮,不惜他人污。聞災(zāi)或欣幸,聞禍或悅豫。問渠何以然,不自知其故。爾室神來格,高明鬼所顧。天道常好還,嫉人還自誤。幽明叢詬忌,乖氣相回互。重者災(zāi)汝躬,輕亦減汝祚。我今告后生,悚然大覺寤。終身讓人道,曾不失寸步。終身祝人善,曾不損尺布。消除嫉妒心,普天零甘露。家家獲吉祥,我亦無恐怖。
曾氏為兒孫輩寫這首詩,希望他們不要存忌妒之心。
二為不安命。關(guān)于“命”,前面已說過。人要知命,知命之后則要安于命運。不過,“命”是一個較玄虛的概念。一個人的“命”到底如何,誰也不能預(yù)先說死;既然如此,安于什么狀態(tài),才叫作安命呢?況且,曾氏也多次說過,人生做事,半由人力,半由天命。人力可以占一半,為什么不充分利用這一半呢?以筆者揣測,曾氏在這里是批評社會普遍存在的浮躁競進(jìn)之心態(tài):不切實際地去幻想,不擇手段地去攫取。
三為好議論。其實,議論并非不好。辨別是非,激濁揚清,從來都是人類社會所需要的。這里主要的問題是存心的正與不正,以及尺度的掌控當(dāng)與不當(dāng)。存心不正者,借議論來打擊別人抬高自己;掌控不當(dāng),則所議偏離軌道,效果適得其反。曾氏所處時代,不少文人喜歡議論,有的居心不正,有的評議失范,他對此種現(xiàn)象頗為厭惡。他曾經(jīng)說過這樣的話:“近年書生侈口談兵,動輒曰克城若干,拓地若干,此大言也。多好攻人之短,輕詆古賢,苛責(zé)時彥,此亦大言也。好談兵事者,其閱歷必淺;好攻人之短者,其自修必疏。”看來,曾氏說的“好議論”這一涼德,很可能是基于此種風(fēng)氣的彌漫而發(fā)。
【原文】早,清理文件。辰后習(xí)字二紙,邢星槎、孫樹人、夏古彝來久談。旋下河與晏彤甫談。至未刻,又拜張伴山、李小山,申正歸。是日將帳房下腳筑墻三尺余高,帳房升高約三四尺,眾役興作。吾至少泉處,與邢、孫、夏三人鬯談,至二更二點,倦甚。日內(nèi)精神困倦,腹泄、目蒙,老境日增。夜,早睡,不得與諸客劇談也。
枕上,思凡人涼薄之德,約有三端,最易觸犯:聞人有惡德敗行,聽之娓娓不倦,妒功而忌名,幸災(zāi)而樂禍,此涼德之一端也;人受命于天,臣受命于君,子受命于父,而或不能受命,居卑思尊,日夜自謀置其身于高明之地,譬諸金躍冶而以鏌铘、干將自命,此涼德之二端也;胸苞清濁,口不臧否者,圣哲之用心也,強(qiáng)分黑白、遇事激揚者,文士輕薄之習(xí)、優(yōu)伶風(fēng)切之態(tài)也,而吾輩不察而效之,動輒區(qū)別善惡,品第高下,使優(yōu)者未必加勸,而劣者幾無以自處,此涼德之三端也。余今老矣,此三者尚切戒之。咸豐九年九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