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魚宴:人類生存進化史
- (英)布萊恩·費根
- 3078字
- 2024-11-06 10:38:59
藏在骨制矛頭中的演化奇跡
艾薩克·沃爾頓論及捕魚時說道:“可以這么說,捕魚就和數學一樣,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他認為,一個人只有具備細致的觀察力和豐富的經驗,才能捕到魚。當然,對古代獵人來說,觀察淺水中的魚類并不難,但想捕捉到行蹤不定、游動速度極快的獵物則要難得多。只有當一大群魚被困在干涸的水塘里,或者鮭魚在河流的淺水區大量產卵,他們才可以輕而易舉地伸手到水里去抓魚。
起初,這種捕魚方式只是一種短暫的行為,部落每年只用幾天或幾周時間進行。捕魚需要提前規劃時間,但對以狩獵和采集為生的部落來說這并不困難,因為他們經常觀察獵物遷徙,熟悉可食用的水果和堅果的成熟與采摘時間。早期這種屬于機會主義行為的捕魚活動,是人們適應環境的結果。這種捕魚方式出現在很多地方,尤其是在魚類產卵時大量聚集的河流淺水區。與此截然不同的捕魚方式則是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地追尋行蹤不定的魚類,或者到遠離大陸的深海捕魚。
長矛的使用把捕魚變成了一項更嚴肅的活動。長矛是一種非常簡單的工具,把木棍的一端削尖,再用火把尖端燒硬即能做成,早在50萬年前,歐洲原始人就開始使用這種矛了。對漁民來說,長矛優勢明顯,能夠讓他們從更遠的距離捕捉到深水區的魚。在水里使用長矛可不像在陸地上那么容易。無論在白天的陽光下捕魚,或者是在晚上借助火把或亮光捕魚(這可能是古人的一種技巧),使用者都必須要考慮到光線折射問題。時至今日,澳大利亞的原住民才開始使用帶有火煉矛頭的木制長矛,但在很多地方,人們會用其他材質做矛頭,比如鹿角、骨頭、象牙和石頭,到了最后他們才會做出金屬矛頭。在大約40萬年前的德國北部舒寧根地區,獵人使用的是木制長柄矛。即便是最早期的漁民,必定也意識到了長柄矛的優勢。這種優勢在更深、更渾濁的水域或者冰層下體現得尤為明顯,因為人們可以使用更大的力量將長矛投得更深。
魚是滑溜溜的,魚身被刺穿時身體會不斷扭動,因此早期人類使用帶有倒刺的長矛。這種工具最初很可能是被發明出來對付陸地動物的,但人們很快就發現,它也適用于捕獵水下獵物。
8萬年前,生活在塞米利基山谷(Semiliki Valley)的獵人已經開始使用帶倒刺長矛捕魚了。呈東北偏北走向的這一山谷位于中非國家剛果(金)東部、東非大裂谷(Great Rift Valley)底部,覆蓋范圍始于魯坦齊格湖(Lake Rutanzige)終于穆坦齊格湖(Lake Mutanzige)。當時的氣候比現在涼爽和干燥,河流流經開闊的熱帶大草原,河兩岸是茂密的森林和沼澤。對于在那里繁衍生息的人類和野生動物來說,塞米利基河有著巨大的吸引力,它也見證了人類一些早期的捕魚活動。
如今,原住民用長矛在淺水區捕魚的方式可能與8萬年前的先民如出一轍。請想象這樣一幅畫面:一群大鲇魚幾乎一動不動地躺在溫暖的淺水里,由于樹蔭的遮擋,它們就像隱身似的。兩個人靜靜地站在齊膝的水中,手里握有插骨制矛頭的長矛。還有一個人則站在河邊放風,提防鱷魚來襲。執矛者完全無視耳邊嗡嗡作響的蒼蠅,全神貫注地盯著河床,并且蓄勢待發。一條鲇魚輕輕地擺動著尾巴,似乎馬上就要滑行出長矛的射程。一名獵人毫不費力地將長矛扔進水中,帶刺的矛頭刺入魚身,魚猛烈地擺動身體。獵人俯下身來,把魚從矛上拔下,扔到岸上,放風的那個人則用棍棒把魚打死。水面恢復了平靜,兩名獵人繼續一動不動地站在水里,等待魚從淺水游回水潭。
在塞米利基峽谷的起始點魯坦齊格湖附近,有個名叫伊尚戈(Ishango)的小村莊。考古學家約翰·耶倫(John Yellen)和艾莉森·布魯克斯(Alison Brooks)在距離村莊北部約6千米的卡坦達發現了大量原始工具及殘缺的陸地動物骨頭和魚骨。他們認為,遠古人類在卡坦達建了3個臨時野營地,這些工具和骨頭都是他們遺留下來的。動物遺骸來自沼澤地和較為干旱的熱帶草原,而大量魚骨幾乎都是大型鲇魚的骨頭。其中一些鲇魚體長達2米以上,它們在產卵季節經常出現在塞米利基峽谷的淺水中。卡坦達漁夫使用的長矛矛頭一側有明顯的倒刺,那是用大型哺乳動物的骨頭制成的。在復原長矛制作手法的過程中,布魯克斯和耶倫發現骨頭上有被石頭打磨過的痕跡。骨頭一側邊緣先是被磨鋒利,然后被斜切成一系列倒刺。為方便將骨頭裝在矛柄上,先民在骨頭與矛柄的對接處刻了凹槽。
從人工制品和骨頭的數量可以看出,古人到卡坦達捕魚的次數相當頻繁,至少有一個以上的捕獵團隊年復一年地來到同一地點捕魚,而且很可能是在鲇魚的產卵季節過來的。這種簡單的捕魚方式持續了數萬年,幾乎沒有任何明顯的改變。大約1.7萬~2.1萬年前,其他獵人在7千米以外的河流上游區域捕獲了更多鲇魚,但他們使用的也還是帶倒刺的骨制矛頭。唯一的變化發生在200多代之后,那時矛頭兩側都出現了倒刺。所有這些都證明了一點:在鲇魚產卵季節,古人會精心選擇捕獵地點進行季節性捕魚,這已經成為一項持久不變的傳統。
自那以后很久,人們仍零星使用帶倒刺的骨制長矛。在卡坦達以北靠近阿特巴拉河和尼羅河匯合處的蘇丹阿特巴拉地區,坐落著3個重要的考古遺址。這些大規模的遺址位于河流階地上的干旱平原,其年份可追溯到公元前6600年—前5500年。當時的年降雨量略高于現在,每年都會發一次洪水。人們為了躲避洪水,選擇在河階上建立定居點。此外,每個遺址都靠近小段的干涸河道,河道里有一些淺水區,便于人們用長矛捕魚或徒手抓魚,也許這是古人選擇定居點時更看重的因素。
當地漁民捕撈了多達30種河魚,并采集了3種可食用的軟體動物。其中很多魚都是像鲇魚這樣的常見淺水魚類,其他魚類如體型巨大的尼羅河鱸魚和帶斑紋的尼羅河河豚則來自主河道。尼羅河河豚的腸子有毒,捕獲后必須立即取出腸子。古人是如何從主要河道捕魚的?直到今天,這依舊是個未解之謎。不過,他們有可能在旱季的時候用長矛捕魚,因為旱季的河流水位較低。他們可能還使用了纖維織成的漁網,如果這一猜測被證實,那么他們就是第一批使用纖維漁網的非洲人。
那時候,在廣袤的非洲大地上,人們都采用安裝著帶倒刺的骨制矛頭的長矛捕魚。那種矛頭也出現在肯尼亞北部地區。公元前7420年—前5735年,圖爾卡納湖的降雨量和水位都比較高,那里的人們幾乎完全靠魚類生存了兩千多年。考古人員還在埃塞俄比亞的奧莫河谷(Omo River Valley)和納庫魯湖(Lake Nakuru)附近的甘布爾山洞(Gamble's Cave)發現了類似矛頭。在博茨瓦納北部的措迪洛丘陵遺址,考古人員也發現了大量帶倒刺的矛頭,而且這些矛頭被制成的時間跨度非常大,最晚的來自公元3世紀,最早的可追溯到大約兩萬年前。
類似的捕魚方式盛行于非洲各地。每到產卵季節,鲇魚會在長滿青草的淺灘中繁殖后代,只要用長矛或空手就可以捕捉到它們。鱸魚棲息在沿海的淺水巢穴里,人們既可以空手或用長矛捕獲它們,也可以用誘捕簍或漁網捉住它們,甚至可以用有毒植物在淺水灘里毒殺它們。地質學家在措迪洛丘陵的正南方發掘出了當時的地質沉積物,里面包含了淡水軟體動物和硅藻類生物。這表明那里曾經存在一個水深達數米的湖泊,其面積可能達到40平方千米。從非洲一些代代相傳的口述故事中可以得知,自古及今都有人在附近的山谷里捕魚;而從非洲考古遺址出土的帶鋸齒狀倒鉤的骨制矛頭則表明,每當降雨量增加時,古人就會進行機會性的捕魚活動。這些史前器物絕不為非洲大陸所獨有,包括北美洲和南美洲在內的世界大部分地區都出土過類似工具,只在澳大利亞和南非我們出人意料地沒有發現這種矛頭。從人類學角度來看,這些物件在別的地方用途廣泛,但在非洲,它們總是與魚骨聯系在一起。
非洲出土的魚骨、骨制矛頭和軟體動物遺骸越來越多,它們記錄了人類的起源和進化到現在的過程。甚至到了今天,非洲的原住民每到產卵季節仍然會用長矛和棍棒捕捉鲇魚。沃爾頓說的沒錯,機會主義才是成功漁民的基本素質。這些漁民認為,既然魚這么好抓,他們就沒必要改變捕魚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