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不灑血,就灑汗
- 大明響馬
- 一語不語
- 2667字
- 2024-11-17 21:20:51
義軍進大冶縣城了。
百姓沿街夾道歡迎,萬人空巷。
且百姓并不是出來應付公事,甚至在義軍隊伍整體入城后,還有不少人放下農活和工匠的活計往這邊趕。
“呸……”
當看到押送龍虎寨賊眾的隊伍路過時,圍觀群眾一個個咬牙切齒,有人往上丟石頭。
陸陵看到這架勢,回頭指了指道:“于知縣,這是作甚?”
于舜道:“將軍或有不知,龍虎寨盤踞大冶周邊多年,百姓早就對其深惡痛絕,之前官府也曾多番進剿,皆都無功而返,誰知各位壯士一出手,一夜之間賊寨便破,百姓除了感念眾壯士的義舉,也是對諸位敬畏不已啊。”
陸陵聽到這里,總算是明白為什么大冶縣不用打就投降了。
感情是在官府看來束手無策的賊寨,被他們一夜給蕩平,所展現出來的威勢實在太強,把地方官兵給恐嚇住。
我們打了那么多年,都沒辦法,人家一晚上隨隨便便就破賊寨,這要是來打我們縣城,我們能撐得住?
有武昌縣的前車之鑒,干脆降了。
陸陵心中有些志得意滿,不過到現在他也沒把昨夜的一戰回過味來,既然龍虎寨這么牛逼,為啥我打得那么亂,就能一夜蕩平?
莫不是打錯了?
在進縣衙時,陸陵把張潤扯過來問道:“咱昨夜是怎么破賊寨的?為何官兵就沒辦法?”
“四當家,你別問我啊,我也不知咋回事。”張潤道,“以前官兵去剿,去的人多,他們提前就跑了。去的人少,就被對面給剿,鬼知道是什么景?四當家,記得要人,運鐵要緊。”
陸陵聞聽之后,馬上過去找到于舜,道:“于知縣,我們大當家有吩咐,要把鐵山的鐵和礦石都運回武昌縣,你看是否能找一些人出力辦差?”
于舜道:“多少人?”
“多多益善,只要把鐵山的東西都運走就行。還有就是軍糧什么的……”
“都在籌措,既是要共襄盛舉,大冶地方軍民自然不能袖手旁觀,您只管先用宴,這頭也找人給您安排。”
……
……
于舜除了安排酒席和安排唱戲之外,就是找人給布置軍糧和物資的事。
“他們還要人手?這……一時上哪去調?”
李榮聽說后,臉色犯難。
于舜道:“不得不佩服這群人的見識,來大冶,先蕩龍虎寨贏得人心,隨即帶人去運鐵,進城后對百姓秋毫無犯,這樣的王師,比之官軍又如何?”
旁邊的蘇況帶著幾名本地鄉紳過來,聽到此話,蘇況接話道:“于知縣見地非凡。我也見識這路人馬的軍容,真非一般官軍可比。人家是成大事的。”
李榮聽完就很無語。
你們現在都把賊寇迎進城,說這話,算是強行自我安慰嗎?
如果賊寇吃飽喝足馬上變臉,你們又該如何?
李榮道:“蘇老爺,現在眾位好漢跟咱要人呢,三兩千人手不嫌少,萬八千壯丁不嫌多,調出去的人手估計就要從軍打仗。你有人嗎?”
“這……”蘇況聽到這里,馬上一臉為難之色。
于舜皺眉道:“別嘴上說得好聽,現在調點人去鐵山運鐵,總沒問題了吧?先前城里不還存放一批生鐵呢?一并給運過去。”
“這……這合適嗎?”蘇況趕緊問道。
于舜道:“我是官,還是你是官?我說的話不好使?再說了,城里每季都有人服徭,現在不用給官府干活了,給義軍干活不一樣?趕緊傳話,調人手出來,真當保住大冶有那么容易的?不灑血,就得灑點汗。”
……
……
宴席上。
于舜給陸陵敬酒。
而此時司馬鹿剛回來,通報道:“當家的,各城門已經拿下,城門也重新關了。”
聽到這里,周圍幾張桌子的官紳都噤聲。
大有一種被人關門打狗的意思。
他們很怕陸陵當即摔了手上的酒杯,開始大喝,城里隨便看著搶,死傷不算!
陸陵道:“看來于知縣跟大冶城的百姓很擁護我們,一個反抗的都沒有嗎?”
“一個都沒有。”司馬鹿道。
陸陵點頭,又看著于舜道:“于知縣,人手能找齊嗎?”
于舜道:“運鐵的人手是嗎?不知……需要多少壯丁?”
“一兩千人最好,要是人少的話,就要多運幾趟。”陸陵也是個實在人,“你們不是還募集了一批物資?最好一并運過去。我們時間緊促,沒時間在城里多停留。”
于舜一聽,這群賊很好說話啊。
他問道:“各位將軍還有重要的事要做?”
“實不相瞞,大當家對我們吩咐,辦完這邊的事,要早點回武昌縣,因為中原那邊官軍的主力很快就要打過來,我們下一步就要先把他們給擊潰,然后再下湖廣和江西地面其他的城池。”
陸陵當眾就把義軍的計劃說了。
也沒什么好遮掩的,畢竟這作戰計劃都是擺在明面上的。
但在場的官紳聽了,卻感覺好像是窺探到什么天大的秘密一般。
于舜急忙問道:“不知本官能給各位提供怎樣的協助?是否要把本地的兵馬一并給調上?”
“不用。”陸陵笑了笑道,“大當家有言在先,不許滋擾百姓,但運鐵這件事實在是力不能及,就只能煩請諸位幫忙。”
蘇況聽到這里,已經忍不住提著酒杯沖過來,臉上帶著義薄云天的氣概道:“陸將軍言重了,幫義軍做事,那是我們的榮幸。莫說是差遣幾個役夫,就算是讓全城的百姓齊上陣,我們也是義不容辭啊。”
“對對對……”
一群官紳,在慷全城百姓之慨。
說得好像城里每個人都跟他們想法一致。
……
……
酒宴非常歡實。
各人都來敬酒,陸陵也沒什么節制,然后就喝多了。
不過好在也沒出什么事。
陸陵當即就把這邊的情況,派快馬回去稟告都武昌縣,再由武昌縣稟告給劉宸本人。
齊彥名是親自帶人過江到黃州,這次齊彥名來,還帶來幾個剛從江西過來的書生。
“那三人,說是來投軍的,其中兩個是秀才,另外一個說是沒考上,是瑞昌人士,找到武昌縣,我把他們都帶給大當家,看是否能用得上。年紀都不大,卻連縛雞之力都沒有。”
齊彥名此番過來,還要跟劉宸商議軍糧的調運。
現在義軍的局面就是,大當家和二當家負責鎮守中城,其余的人分各路出去攻城略地占資源,再匯總過來,全軍進行調配。
劉宸笑道:“莫不是這群人,也是什么上無老下無小之輩?知道我們行義舉,就想來渾水摸魚?這江西和湖廣地面上想造反的人還真不少。”
“是啊大當家,據他們說,這幾天他們有同鄉,或陸續有來。”
江西和湖廣地面,尤其是靠近大江這邊,遠無邊患,近無盜寇之憂,或是常年太平日子過慣了,有很多不得志的人對朝廷不滿,知道劉七帶兵攻下黃州和武昌縣,就開始有人來投奔。
野心家在歷朝歷代都不鮮見。
可在劉宸看來,這都是一群坑爹貨。
年紀輕輕,也不是窮到沒飯吃,就純粹是人生不得志心有義憤,就想跟著義軍辦大事,成就王侯將相之名,卻不知自己幾斤幾兩,更不為背后的父母親族考慮,似乎每個人都可以舍身取義不顧一切。
劉宸大概也明白到,為什么歷史上能在幾年之后,寧王倉促造反,還那么多人跟隨了。
“那用不用?”齊彥名又問道。
“回頭我再瞧瞧。”劉宸道,“既有人來投奔,該招募還是要招募的,但如今有本事的,多都已為科舉所選才,很難找到鄉野遺賢,且咱成事的方式,也多與他們的設想不同。”
齊彥名道:“那實在不行,就讓他們去搬搬抬抬。”
“也不至于。”劉宸笑道,“讀過書的,就比白丁要管用,哪怕讓他們出去幫咱宣傳宣傳,也是好的。招賢納士,將會是我們未來一段時間必須要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