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禧盛世
最新章節(jié)
書友吧 2評論第1章 人來人去
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七月,契丹突陳重兵于河北,意圖再次南下。
天子趙恒以馬步軍都虞候傅潛為鎮(zhèn)、定、高陽關(guān)行營都部署,西上合門使張昭允為都鈐轄,入內(nèi)副都知秦翰為排陣都監(jiān),萊州防御使田紹斌、崇儀使石普同為押先鋒,單州防御使楊瓊為策先鋒,嚴陣以待。
華夏歷史上又一個南北朝時代緩緩拉開序幕,演繹悲歡離合。
同年八月,樞密都承旨王繼英急告契丹入寇,奏請趙恒效仿周世宗柴榮,御駕北巡。
趙恒從善如流,命王繼英傳詣鎮(zhèn)、定、高陽關(guān)路,視行宮頓置、宣慰將士。
與此同時,西南亦傳不穩(wěn)。
趙恒遂遣度支判官、兵部員外郎陳堯叟會同供奉官、合門祗候陳采趕赴西川路體量公事,戶部判官、太常博士丁謂會同右侍禁、合門祗候焦守節(jié)至峽路體量公事。
三司度支判官與三司戶部判官職權(quán)相仿,前者權(quán)重,后者權(quán)輕。
陳堯叟與丁謂同為正科進士出身,前者是端拱二年(公元989年)甲科狀元,后者是淳化三年(公元992年)甲科第四。
丁謂少年天成,先是以南人出身、甲乙丙丁之故屈居甲科第四,后又遇上因蜀人之身而幸進、且能自立門戶的陳堯叟(蜀黨雛形),面不服、心也不服。
因此,兩人僅限于點頭之交。
陳堯叟也能感覺到這種明目張膽的敵意,還沒出開封府,便分道揚鑣。
宋初漕運四通八達,為歷朝歷代之最。
因而,水路為旅途首選。
西川、峽路即后世四川。
蜀道難,難于上青天。
四面環(huán)山,踞險峻成就天府之國。
中原入蜀大體上只有北、東兩路易行。
北經(jīng)漢中入劍閣,東經(jīng)夷陵叩夔門。
陳堯叟走北路,丁謂則輾轉(zhuǎn)南下。
夷陵上控川峽、下引荊襄,乃荊湖北路峽州州治所在,冬冷夏熱,四季分明。
中秋剛過,一座依山傍水的村落中傳出陣陣哭聲。
撕心裂肺,孤苦稚嫩。
“可憐人?!?
“天不長眼……”
“以后該怎么活?無親無故的。”
“一個親人都沒有?”
“應(yīng)運雄軍知道嗎?李順亂蜀那幾年,劉家就是淳化四年(公元993年)逃出來的,好不容易落地生根,卻遇見這等禍事,造孽啊……劉里正尸骨未寒,孫小娘子又撒手人寰,伢兒都這般年幼……以后難了!”
“看什么熱鬧?鄉(xiāng)里鄉(xiāng)親的,不知道先把孩子安置好?”一位五十來歲的老者匆匆趕來,身后還跟著四五個青壯。
“大家讓讓,耆長到了?!?
“是不是先報官?”
李姓耆長皺眉道:“先送孩子進屋安頓,請楊仵作送孫小娘子一程?!?
一年輕婦人抱起兩歲女孩朝小院東面走去:“勞煩李家娘子把緯哥兒也抱過來,我家清凈?!?
趙宋沿柴周舊制,定諸州戶為五等,每三年一評定。
上三等戶充役,四、五等戶并免。
一等戶為里正,二等戶為戶長,三等戶為弓手。
每百戶為一團,每團再選三大戶為耆長。
凡民家有奸盜者,三大戶察之,民田有耗登者,三大戶均之。
大體上,戶長領(lǐng)鄉(xiāng)書、手課、督賦稅,耆長主鄉(xiāng)間詞訟、并領(lǐng)弓手逐捕盜賊。
李姓耆長喝退閑雜人等,楊姓仵作先在婦人手指間端詳片刻,又在其眼耳口鼻中仔細檢視一番,木訥的搖搖頭:“絕非外力所致,應(yīng)是傷心過度?!?
“哎……怎么不多想想孩子?”李姓耆長幽幽一嘆,自袖中掏出三十錢遞了過去。
“錢不能要,一月未盡,來了兩次?!睏钚肇踝鬟h遠避開,在木盆中凈手后,反而掏出二十余錢放在條桌上,“這是我的一點心意,請耆長操勞孫娘子身后事,劉里正這兩年的恩德……不能忘?!?
“使不得!使不得!”李姓耆長連連擺手。
“小人這一行,必須心安。”仵作快步遠去,往日不詳?shù)谋秤?,此刻高大挺拔?
“大家有錢出錢,沒錢出力?!崩钚贞乳L也掏出袖中銅錢放在條桌上。
于是,鄉(xiāng)鄰紛紛慷慨解囊,把買絕戶田的想法深深埋在心底。
宋以一等戶為里正,掌管官物押解、供應(yīng),擔負短缺等連帶責任,承役者往往一任破產(chǎn)。
時值蜀亂,劉姓里正也沒能逃脫當政者劫富濟貧的命運。
早在淳化四年,王小波、李順就裹挾數(shù)十萬兵民亂蜀,劉里正兄弟二人不得不經(jīng)夔門出蜀避亂。
恰好趙光義下詔招撫出蜀流民,比照蕃部內(nèi)遷規(guī)制安置,就此在夷陵落地生根。
兄劉遷,操持一家大小生計。
弟劉安,被隨軍轉(zhuǎn)運使雷有終招入軍中充作向?qū)?,?zhàn)死于淳化五年。
劉安雖去,余蔭尚在。
此時,官場相對清明,又逢蜀地大亂,急需安撫人心。
雷有終厚待出蜀流民,立有軍功的劉安遂成榜樣,因其無妻無子,余蔭便落在劉遷身上。
絹帛錢少許,百畝良田卻是實實在在的好處,并免三年勞役、賦稅。
劉家由此興旺,哪怕人丁單薄,哪怕只是三口之家,卻有成百上千的佃戶排隊等候雇傭。
有人去,有人來。
襁褓中的幼兒歷經(jīng)戰(zhàn)亂輾轉(zhuǎn),依然健健康康,取名劉緯。
遷妻孫氏于至道三年誕下一女,和和美美的四口之家,蒸蒸日上。
也就是這一年,劉家被評為一等戶,方圓數(shù)里之內(nèi)的冤大頭。
好在這幾年并無大的戰(zhàn)事,遠役之禍僅是心頭大患而已。
劉遷幾經(jīng)生死,行事果斷,覺得西北早晚大亂,有意大散家財,爭取趕在下一個三年降等。
他想著,一百多畝良田能剩下三十畝就不錯,守著妻兒平平安安過一輩子。
有求必應(yīng)。
無論官方,還是鄰里。
初來乍到,想要切切實實的融入地方,這些必不可少,但大頭花在死人身上。
其時,天下商稅,唯蜀獨重。
趙光義登基之后,更是變本加厲,為從蜀地搜刮更多財富,將帛、鹽、茶等納入專賣管制。
這些產(chǎn)業(yè)恰恰是巴蜀民生根本所在,官逼民反的老套路依然適用。
如今,蜀亂雖暫時平定,但病根未除,潛流仍在暗里激蕩,百姓絡(luò)繹不絕的經(jīng)夔門進入歸州巴東。
這些背井離鄉(xiāng)的人心似明鏡,蜀地必亂,在那等死?
歸州地方半追半趕的把流民攆到峽州地界,江面上三三兩兩的浮尸時時刻刻都在佐證:亂世人命如草芥。
歸州肆意妄為,不代表峽州也敢,畢竟兩百里外的江陵府是荊湖北路治所。
江面浮尸也就成了夷陵官民頭等大事。
劉遷主動承擔起這個吃力不討好的差事,大多數(shù)人都明白他的心思,能有這等魄力的卻只此一家。
人算不如天算。
規(guī)劃很好,卻沒把意外計算在內(nèi)。
秋收是流民最活躍的季節(jié),趙宋素有“寬饑民罪”的傳統(tǒng)。
因饑搶糧者,只誅首惡,余者杖責。
于是,蜀地百姓不顧山水險惡的順流直下。
大部分只能依靠簡易竹筏,再加上官軍阻攔限制,浮尸也就多了起來。
劉遷感同身受,經(jīng)常領(lǐng)著佃戶在江面上收斂。
活人顧不過來,只能為死人尋一塊安身之地。
平平安安的善舉,在秋收尾聲遇到意外。
江面突起龍吸水,劉遷和兩個佃戶沒能逃出來。
孫氏強撐病體操辦劉遷喪事,安撫遇難佃戶家屬,曾因產(chǎn)女落下的病根發(fā)作,沒能熬過劉遷四七,留下一雙小兒女撒手人寰。
劉遷這二年的心血沒白費,縱然鄉(xiāng)鄰平素有嫉妒之心,此刻亦愿挺身而出。
不該有的想法,實屬人之常情。
宋沿周制。
絕戶田買賣先佃戶再鄉(xiāng)鄰,佃戶、鄉(xiāng)鄰無力購買或是不愿購買,才是一般客戶(無常產(chǎn)、多是五等戶)。
劉遷、孫氏留下的子女過于年幼,具體應(yīng)對措施還得等李姓耆長入稟夷陵縣衙。
知縣戴國貞也是淳化三年進士,先任鄰縣縣丞,再知夷陵縣事。
本任期前三年考評皆為中、上,按照此時四年一任的規(guī)制,已到入朝改官時,心早已飛到千里之外,感慨一番天有不測風云后,囑咐縣丞依故事從優(yōu)厚待劉氏一雙稚子。
故事?
即檢舊例。
縣丞倒也沒什么壞心,算得上秉公行事。
蜀地年年內(nèi)亂,經(jīng)夷陵入夔門的朝官、使臣絡(luò)繹不絕,弄幾個貪官污吏應(yīng)付差事再愜意不過。
李姓耆長帶回安置方案:劉緯寄養(yǎng)上三戶,官給六年口糧,成丁之后,繼承家業(yè)。劉嬌寄養(yǎng)另一上三戶,卻是以童養(yǎng)媳之身。
“嬌嬌是我妹妹!死也不分開!”
兩歲的劉嬌不知道發(fā)生了什么,七歲的劉緯卻是怒急攻心,直接暈了過去,再次醒來,腦子里多出千年記憶。
本是某間書店老板,主營小、初、高教輔材。
書店在學校對面,家在書店樓上,已談婚論嫁的女朋友則在隔壁中心醫(yī)院做護士。
日子紅紅火火,帶無薪寒暑假。
學生上課時,店里同樣空空蕩蕩,可還得日復一日的堅守。
書便成了知己,特別是那浩瀚如海的華夏三千年。
史筆如刀,有血有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