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汝真是吾子?(二合一)
- 江東孫伯符
- 商狄
- 4507字
- 2024-10-20 21:34:00
細觀孫堅的一生,就能發現他剛強的性格。不論是征討黃巾的身先士卒,還是擔任太守后平定州內匪亂。
以武人自居的孫堅,通過一次次勝利,養成自信的底色。這段經歷,會驅使孫堅遇見難題時,都先用拳頭解決。
所謂的動腦,往小了說,不過是衡量怎么殺人獲利最大。
這亦是武人的通病。他們眼中的計謀,就是兩軍對壘時的奇正相合。想再多,不如一刀來的干脆。
屬于人都死了,還廢什么話的簡單直接。
可在孫策看來,戰爭是天下時局的延伸,跟朝政是一體兩面的關系。
所有的問題來自于人,所有的矛盾因人而解。
想要讓孫堅忍下這口氣,就得理清孫家跟袁家的關系,讓孫堅相信有更大的利益在前頭。
其中相信是一難,利益又是一難。
剛拿定主意,孫策一抬頭,就看到一個親衛,正端著洗漱用的盆具準備入帳。
孫策心中暗喜,忙上前接過此事,讓親衛自行退去。
稍稍處置一番,少將軍站在帳外通報一聲。
“將軍?!?
“進?!?
入帳后,孫策就看到孫堅仍在燈下翻閱兵書。他默不作聲的湊到案前,孫堅才后知后覺抬頭,見到長子尚顯稚氣的臉龐,頓時失笑。
“你不回去帶你的兵,杵在我這作甚。”
見孩子笑而不語,孫堅搖搖頭,又往孫策手中看去。只見盤上除了一條疊好的拭巾,連盆水都看不見。
孫堅埋怨道:“作怪。”他猜出兒子的異常,便放下手中兵書,道,“若是心中有話,不妨快些說來?!?
孫策知道孫堅耐心有限,忙將手中物交給一旁護衛的祖茂,直奔主題道:“將軍可是要殺王睿?”
孫堅神色一凝,目光微微撇向祖茂。后者連忙搖頭,示意自己并未說漏嘴。見此,他才放心一些,搪塞道:“此事不該你等小輩過問?!?
孫策豈能讓機會錯失,又上前一步,道:“將軍可是授了袁將軍的密信?”
此言一出,孫堅瞳孔微震,直接手一揚,對著祖茂道:“出去守著?!?
“是?!?
待祖茂走后,帳內只剩下父子二人。孫堅先是閉目思索,平復心中的驚詫。
袁家目前有兩個出挑的青年才俊,一個是擔任后將軍的袁術,一個是擔任渤海太守的袁紹。
長子話中直接點出袁將軍,顯然連對方是誰都已猜中,這對孫堅來說,就有點匪夷所思了。
孫堅用手撐著桌案,朝前探出身子,盤問道:“是誰跟你說的?朱君理?”說完,他自己又開始搖頭,“他若知情,自會來勸,輪不到你出面?!?
孫策仍是靜立不語,有些話他自己說,不如讓對方想出來更有效果。
果然,孫堅思索半天,似乎終于相信此事是孩子自己所為。
“真是你自己想的?”孫堅再次確認。
“是?!睂O策直起身子,坦然的迎向孫堅的視線。
父子倆一番對視,見孩子的目光鎮定自若。
孫堅才欣慰道:“往日是為父小瞧了你,伯符,你的書沒白讀?!庇值?,“此事你既已知曉,不可為外人道?!?
孫堅正想對長子叮囑一番,孫策卻道:“阿翁,袁將軍可是許下什么承諾?”
經過先前的鋪墊,孫堅也不把長子當尋常少年來看,直言道:“他許了我們家豫州刺史一職,為父尚在考慮此事?!?
還考慮?怕是到了明天,你就要砍了王睿的首級。孫策不動聲色的追問:“阿翁此次出征,所為何事?”
剛覺得你聰明,怎么又犯蠢?咱們這口號都喊得震天響,天下誰人不知此去之因。孫堅弄不清孫策的意圖,遲疑道:“自然是討董?!?
“敢問阿翁,天下人討董之因?”
“此等逆賊把持朝綱,禍亂天下,人人得而誅之,死不足惜?!?
孫策雙目一凜,拱手再問:“阿翁,朝政既然被董賊把持,袁家又談何作保阿翁奪取豫州刺史一職?”
一邊罵別人把持朝政,一邊自己期許的職位,又需要朝廷批文蓋印。真當董卓是個傻子嗎?
孫堅也不是沒想過這種問題,他給長子耐心解釋道:“袁家四世三公,朝中大臣有一半是他們家門生故吏,剩下亦是沾親帶故。此事……當有萬全把握……”
話到最后,聲音減輕,顯然孫堅也發現其中難處。
眼見孫堅額頭冒出冷汗,孫策又往前一步,繼續施壓,“阿翁,袁家今后是誰當家做主?!?
孫堅皺眉想上一圈,更是猶豫道:“逃不出袁紹、袁術二人?!?
“一件事,三個主。袁術能做的事情,袁紹就不能做嗎?”孫策的質問,如一擊暮鼓晨鐘敲在孫堅心頭。
孫堅頓生汗流浹背之感,孫策乘勝追擊道:“到時一個豫州,三個刺史。阿翁已經斬了荊州刺史,再無退路可言。到時是走是留?
還是要起兵做個逆賊,將其他刺史殺個干干凈凈?真要如此,孩兒請愿領兵,今夜直接攻入漢壽,助阿翁成就大業?!?
孫策說的不是氣話,孫堅真要有謀逆的膽子,押上全家性命賭一次也無妨。什么亂臣賊子,真要贏到最后,自有大儒為他們家辯經。
反正都是賭,為了一個虛無縹緲的豫州刺史,就把自家的后路斬盡,何至于此。
孫策心中是又急又憂,直視尊上。
面對長子拋出的難題,孫堅思前想后,才抬起衣袖擦了擦額頭細汗,又起身走到孫策身側,拉住對方的手,一頓猛瞧。
“汝真是吾子?”
“?”
孫策一時失語,只能摘下頭盔,往燈前湊了湊。他的眉宇很像吳夫人,可臉型和高挺的鼻梁,卻跟孫堅一模一樣。如此俊俏的模樣,幾乎是將父母二人的優點集于一身。
這么一打岔,孫堅頓時有了下坡的臺階,當即作聲道:“吾兒聰慧,愿請教之。”
說完,孫堅更是主動抱拳行禮。他反正是想明白了,這是自己的兒子,說句請教也不丟人。
真要讓祖茂等人知道,還能成就他知人善用、舉賢不避親的美名。
論語上,是這么說的吧?
孫策哪里敢讓孫堅真這么干,比起一時的風光得意,他更擔心孫堅秋后算賬。趕忙側身避讓,又拜身道:“阿翁請上座。”
父子二人復歸原位,孫堅也不再拿捏長輩姿態,很是誠心道:“伯符,你有什么話只管說來,今夜咱們父子暢所欲言,不必忌諱禮數規矩?!?
孫策點點頭,用手指向一側的干拭巾,道:“阿翁,我們家跟袁將軍的關系,就像這條缺水的拭巾?!彼麤]多賣關子,繼續道,“是他要仰仗我們家,而非我們家依靠袁將軍。”
“袁將軍如今身居南陽,此地太守張咨,擔負此職數年,威信甚高。阿翁今日殺了王使君,明日就得再殺張咨,替袁將軍掃清阻礙,助其圖謀荊州。”
“如此層層加碼,難道你我父子要做袁家的鷹犬門客?”
孫堅雖想不清今后的天下會是什么模樣,可讓他早早下場,肯定是不愿意。討董是大義,無可指摘。他已經是一地太守,再往上一步就是封疆大吏。這樣的人物,豈肯輕易折身屈就?
之前是被重利所惑,如今回味過來,孫堅主動求問:“那依你之見?”
“阿翁善做什么。”孫策反問。
“帶兵打仗唄?!睂O堅恍然大悟,才笑著伸手指向孫策。
后者亦是笑道:“仗打好了,袁家兄弟越不合,袁術只會越依仗我們?!?
孫家跟袁家之間,真正該先出手以示誠意的人,是袁術自己,而非孫堅。
聽出孫策的話外音,孫堅更是好奇道:“你這么篤定袁家兄弟會起爭端?他們頭上還有袁成、袁逢這對長輩壓著,袁家更有袁隗做主。有他們在,豈能坐視晚輩反目?!?
孫策面露猶豫,不知有些話,現在該不該說。孫堅卻是急性子,擺手催促道:“但說無妨,今夜之事,只有你我父子知曉。”
這可是你讓我說的。孫策咬咬牙,道:“袁隗會死?!?
孫堅一驚,這袁隗可是當朝太傅,連已故大將軍何進也要禮讓三分,董卓真敢如此?
董卓跟袁隗還有一層鮮為人知的關系,董卓曾經是袁隗的舊吏,他們兩家其實是有交情在。
這也是董卓把持朝政后,沒有動袁隗的原因。更是袁紹、袁術出逃洛陽,仍被朝廷啟用的關鍵。
正是這樣的誤判,讓孫堅覺得袁家勢力尚存,隨時可以撥亂反正。
“為何會這么說?”
“帝位?!?
孫策吐出兩個字,一下子就打開其父的眼界。
孫堅沉默半天,才發出長嘆。他也想明白各中癥結,先帝在世時,其實不喜歡長子劉辯,更喜歡次子劉協。
大將軍何進是劉辯的娘舅,豈能坐視外甥失去帝位。當即引入以袁隗為首的清流,準備替劉辯的繼位掃清障礙。
漢靈帝生前重用宦官、販賣官爵、另設西園八校尉,都是對外戚、士人之流的反抗。
宦官只是家奴,失去漢靈帝的恩愛,不過幾個土雞瓦狗。這些人可以信任,索性用他們來抑制外戚和士人集團。
西園八校尉更是對大將軍何進的分權,為劉協繼位鋪路。
而販賣官爵,雖讓漢靈帝落下貪財的惡名,本質上還是皇權對世家把持人才渠道的反抗。
根源還是在舉孝廉上,這法子一開始確實有用。等到末期,人才的好與壞,全在世家一張嘴。
時間越久,天下士子越不把皇帝當一回事。因為他們的前途,不在皇帝手中。
這就是人事權旁落的壞處。
至于世家瘋狂兼并土地,致使百姓流離失所,帝國朝政減少,都是此癥的表現,而非本質。
日益聚集、龐大的利益集團,本就會生出更多需求,這是人的天性。
等到漢靈帝死后,何進護著劉辯登基,這事本該告一段落。朝堂上紛爭吵鬧,不是一兩年,大家湊合過就是。
可屠夫出身的何進,此時犯了第一個錯誤,他沒有擺正自己的心態。
過去他是臣子,是要護著外甥登基的將軍舅舅,他跟士子集團還有共同話題。如今劉辯成功繼位,士人口中喊打喊殺的宦官,就成了外甥的家奴。
何進卻還聽信袁紹等人的建議,準備入宮跟太后妹妹提意見,將宮中宦官誅殺干凈。
對此事,他妹妹何太后就聰明許多。這些宦官是我的家奴,我吃飽了沒事干,把自己家奴全殺光。他們死了,誰去抑制士人集團?腦子進水了嗎?
被拒絕的何進想不明白這點,只好回去找袁紹等人商議。這幫士人又出了個更壞的主意,“把四方猛將召來京城,以武力脅迫太后?!?
何進,竟然真的答應了。
可他卻不想想,真要少了宦官的制衡,所圖甚大的士子集團下一個目標是誰?是年幼的皇帝?是深居宮中,不能外出的太后?
只要大功告成,下一個該死的人就是何進他自己。
小皇帝,還是要握在自己手中放心。
沒有擺正心態的何進,尚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成為帝國的話事人,仍聽命士人擺布。
隨后就是董卓這些袁家一系的武將入京,這是何進的第二個錯誤。他跟董卓等人沒有交情,董卓跟袁家人卻有故交。
其后的事情,已經不必多說,孫堅心中亦是清楚。
他們的謀劃都說不上泄露,諸將入京,傻子都知道是在針對自己。宦官索性魚死網破,將何進騙入宮中,設計誅殺,致使京中大亂。這更讓士人欣喜不已,真是不費吹灰之力,就得償所愿。
孫堅已經坐正身形,發心求教:“那為何董卓要另立新帝呢?”
針對父親的疑惑,孫策給出自己的解答,“因為袁家支持的是劉辯。董卓手頭有兵,豈肯再受士人擺布,甘于人后?!?
槍杠子里出政權,不是高談闊論的士子可以明白。袁紹更是要吃過苦頭,才知道手頭有幾個草頭兵的重要性。
對董卓來說,如果劉辯一直霸占帝位,等到劉辯成年,顯然更愿意用士人來壓制自己這個權臣。
董卓有霍光、王莽之心,豈能坐以待斃。直接另立新帝,好歹混個從龍之功,不至于被人秋后算賬。
確保了自己的后路,董卓這才開始插手朝政,分賞各家士人,以示安撫??上氖竞茫瑹o法平息士人們的憤怒。后者豈能接受苦心謀劃,被個莽夫搶占。
從這里開始,朝廷的矛盾就從皇權和世家之間,轉移到文人跟武將身上。
這個問題,不斗到一方身死,不會結束。
也是董卓之后一定會殺袁隗的原因。
少了長輩壓陣,袁家兄弟各自都有異心,豈有不爭斗的道理。
他們若真有大局觀,時局就不會敗壞至此,何進更不會死。
所謂天下大亂,亦是在這場斗爭中開啟。
孫堅聽到這,心中久久難以平靜。受限出身和眼界,他和天下許多人一樣,都在困惑時局為何變成這樣,更在惶恐該帶家人如何自保。
今日被孫策一番深入淺出的分析,才終于讓孫堅清楚內情,頗有撥云見霧、得見青天之感。
“伯符。”孫堅下意識握住長子的雙手,激動道,“你若早生幾年,我們家說不準就要出個大將軍了。”
孫策啞然,到現在還記得大將軍之職,您的心態也該擺一擺。
“那接下來我們家該怎么做?”眼下孫堅最關心的就是這個。
“以武制人,挾兵自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