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易至“簡”:交易思維模式訓練與實戰心法
- 簡放
- 1399字
- 2024-10-16 17:46:42
2.1 達克效應
很多人可能都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1995年,美國一個大塊頭的中年男人麥克阿瑟·惠勒(下稱惠勒)在光天化日之下搶劫了匹茲堡市的兩家銀行。他沒有戴面具或進行任何偽裝,在走出銀行之前,甚至還對著監控攝像頭微笑。
晚些時候,在警方給被捕的惠勒看當天的監控錄像時,他難以置信地說:“可我涂了果汁。”
原來,惠勒認為把檸檬汁涂在皮膚上會讓他隱形,這樣攝像機就拍不到他了。檸檬汁可以被用作隱形墨水,用檸檬汁寫下的字跡只有在接觸熱源時才會顯形。所以惠勒認為,只要不靠近熱源,他就應該是完全隱形的。
最后,警方調查認為,惠勒既沒有瘋,也沒有嗑藥,他只是很夸張地“搞錯了”檸檬汁的隱形用法而已。
這個傳奇故事引起了康奈爾大學心理學家大衛·鄧寧(David Dunning)的注意,他與研究生賈斯汀·克魯格(Justin Kruger)想一起研究這一現象。
1999年,大衛·鄧寧和賈斯汀·克魯格做了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他們先讓受試者完成“沃森四卡片選擇作業”,用來區分受試者在邏輯推理能力上的差異,然后再選取一半的受試者進行邏輯推理能力的訓練,而另外一半的受試者則在相同時間內完成一些與當前任務無關的作業。最后,鄧寧和克魯格要求受試者評價自己的邏輯推理能力,并預測答對題目的數量及百分位排名。
通過四個實驗設計,系統地針對個體對其能力的自我評價問題進行研究。他們首先讓被試者完成一套標準能力測試題目,然后讓其預測自己答對題目的數量,并預測相較于其他被試者,自己的能力排名情況(用百分位數表示)。隨后,研究者根據能力測試標準進行評分,把被試的成績從低到高排列,并分為四個部分(用四分位數表示)。
結果顯示,經過重復實驗,個體能力的實測得分排名與預測能力排名(即實際能力和自我評價的能力)呈中等程度的正相關關系。在對自己的實際表現做出評價時,實際測試中處于第四四分位數(排在最后四分之一區間)的人認為自己的能力表現優于第三四分位數(排在第三個四分之一區間)位置的人,處在第三四分位數的人認為自己的能力表現優于處在第二四分位數(排在第二個四分之一區間)的人,以此類推。這表明個體對自己的絕對能力水平的評價比較準確,但在比較個體的實際表現與預測表現的差異時,研究者發現處于成績排名各個位置的被試者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偏差。其中那些處在能力排名最底端的人表現出的偏差最明顯,甚至認為自己的能力排名超過了平均水平,而處在能力排名最頂端的人卻表現出了一定程度的低估偏差。
實驗結果說明:邏輯推理能力最差的受試者對自己的能力排名估計過高,甚至超過了平均水平;而那些邏輯推理能力最好的受試者則低估了自己的能力排名。
此外,Kruger和Dunning還通過對人們閱讀、駕駛、下棋或打網球等各種技能的研究發現:
(1)能力差的人通常會高估自己的技能水準;
(2)能力差的人不能正確認識其他真正有此技能的人的水準;
(3)能力差的人無法認知且正視自身的不足,及其不足之極端程度;
(4)如果能力差的人能夠經過恰當訓練大幅度提高能力水準,他們最終會認知到且能承認他們之前的無能程度。
這就是著名的“達克效應(D-K effect)”,也叫作鄧寧-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這是一種認知偏差。從上面的試驗可以看出,能力不足或認知水平很低的人,往往不能客觀地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和不足,無法對事物做出客觀的評價,反而有更強的自信,經常高估自己的能力。后來人們根據達克效應,把認知水平分為四個階段,如圖2-1所示。

圖2-1
達克效應和交易又有什么關系呢?我們根據這四個階段做一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