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養活母親和小妹
- 元末:從朱元璋侄子開始當皇帝
- 藍瑪苔原
- 2216字
- 2024-10-09 08:39:29
朱小七剛學會走路,光著腳,在雪地上奔跑。
小腳丫被凍的發紫,每踩一步,都讓她不得不踮起腳尖,讓朱文正心疼不已。
“小七,你怎么出來了,外頭冷,凍著了可是要命的。”
朱文正急喚一聲,搶前一步,將朱小七抱住,然后,用尚有余溫的衣衫裹緊。
朱家小一輩。
女娃生得不少,但夭折的多。
在朱小七之前,朱五四一家孫女一輩,共有八個,但只有朱小七和堂兄朱重五家的小九,還活著。
這背后,最大的原因。
一是太窮。
二是重男輕女。
窮就意味著,養不活太多的幼兒。
重男輕女,長輩只能將有限的生活物資,集中到了男童身上,女童吃不飽,穿不暖,夭亡的概率,要遠遠大于男童。
“哥哥,你不要走,小七會聽話的,小七不生病.....。”
朱小七小臉貼著朱文正的胸口,雙手緊緊抓住衣衫,怯怯說道。
朱家接二連三的遭遇變故,親人一個個離世,朱重六、朱重七、朱重八等叔伯也先后離開。
心理打擊最大的,就是四歲的朱小七,小小年紀,就目睹此等悲劇,受到驚嚇,精神萎靡很是正常。
也幸好,朱文正這個兄長還在。
有朱文正撐著這個家,朱小七的小臉上,才露出些許笑容。
昨天,朱文正回來晚了,朱小七熬不住睡下,結果錯過了與朱文正說話的機會。
今天,她可是早早的守在村口,就眼巴巴的等著朱文正回來。
“小七,哥不走,來,張開嘴,吃粒烏飯子,我們回家.....。”
朱文正從懷中掏出一把山果,遞給朱小七。
烏飯子這東西,十一月份成熟,味甘、酸,性溫,有安神,止咳的功效。
朱小七前一陣咳嗽,就靠著烏飯子減輕了癥狀。
“哥哥,餓....,吃好吃的....。”
朱小七眼睛瞪得溜圓,一邊嚼著酸酸的烏飯子,一邊將手心里僅有的一粒烏飯子,遞到朱文正面前。
“小七吃,哥不餓,哥明天,讓小七吃上肉。”
朱文正心里一酸,差一點落淚。
小丫頭腸胃弱,吃不得草籽粥,朱王氏只能熬稀粥喂她,但朱家早就家徒四壁,朱王氏從娘家借來的米糧,也只有那么一點點,能有一口吃的,就已是不錯了。
至于說肉,莫說朱小七,朱文正都沒吃上過幾回。
當晚,朱文正幾乎一夜未眠。
半夜的時候,他就已經起來,今天是個好日子。
旺財死了。
劉德暫時還不會懷疑到他身上。
趁著早上的空檔,朱文正準備把藏在樹洞、石縫里的六只野兔、五只竹貍取出來,這些獵物費了他一個多月的功夫,得來甚是不易。
朱文正這一趟上山下山,僅用了一個時辰,他回到牌樓的時候,天都還沒亮,劉家仆從一個個都在睡夢里。
怕朱王氏擔心,朱文正將這些山貨用柴草包好,藏在朱家院子后面的柴堆里面,剩下一只,拎進屋內殺了開吃。
朱王氏見朱文正拎了只野兔,倒也沒有太過起疑。
這大冬天的,野兔又傻傻的,恰巧撞在樹樁上,也是有可能。
這一天,朱文正、朱小七難得舒服的打著飽嗝,挺起圓鼓鼓的肚子,舒服的睡下,就連朱王氏也吃了好幾塊兔肉......。
這般神仙般的好日子,朱五四在世時,都沒有過.....。
“哥哥,小七吃得飽飽的....。”
朱小七睡夢中,喃喃說著夢話。
朱文正看著朱小七凍得發青的雙腳,心情卻是沉重。
衣食住行。
穿的還排在吃的前面,很是重要。
稻草被根本不耐寒。
看樣子,去一趟鐘離縣城,買上棉被和棉衣,才能渡過這個嚴冬,要不然,朱小七的抵抗力弱,怕是撐不過去。
“娘,我跟里長去一趟鐘離縣城。”
第二天,未等朱王氏、朱小七起來,朱文正就隔著門簾說道。
“哦?二郎,去城里何干?家里又沒錢?”
朱王氏一愣,疑惑問道。
她昨晚女紅做得晚了,身體感覺不太利落,待要起床,又生怕被窩涼了,朱小七禁受不住。
天寒地凍,稻草的保暖作用幾近于無,人只能靠體溫來相互取暖,要不是有朱王氏摟著,朱小七半夜就會凍醒。
“娘,家里只剩下一點糠米,就算滲了草籽,也撐不到一個月,兒想著,先去二姑家一趟,借些錢回來。”
朱文正的二姑母朱佛女,嫁給了東鄉人李貞。
李家的家境,比朱家要好,平日里,朱佛女對朱文正也多有照顧,時常接濟,朱文正與小了自己三歲的表弟李文忠,關系很鐵。
“到了城里,給家里添條棉被,再扯些布,給小妹做身衣服。要不然,怕是熬不過這個冬天。”
朱文正繼續說道。
元朝的時候,松江人黃道婆從黎族人那里學到了“搟、彈、紡、織”的技術,棉被和棉布漸漸成為冬天御寒的主要衣物。
鐘離縣城中,就有松江商人開的棉衣鋪子。
“不行!”
朱王氏一聽就急了,想都沒想,直接拒絕。
朱文正之前,從未去過縣城,哪個當娘的能夠放心?
外頭很亂。
朱王氏雖是婦人,也聽莊子里的人說起過。
“娘,兒不是一個人,一起去的還有劉里長,還有隔壁的王叔他們....。”
朱文正不服反駁。
劉繼祖是里長,跟著他,朱文正才有機會進城,要不然,沒有里長、甲正作保,他私自入城,就是流民。
朱王氏的不信任,讓朱文正感受到了關心,但又有些不耐。
不去城里。
他縱算有好東西,也出不了手。
趁著去城里,他還要買些米糧,難下咽的草籽粥,朱文正也是吃得夠夠的了。
在朱文正的軟磨硬泡下,朱王氏最終還是嘆了口氣,緊鎖著眉頭,叮囑道:“出門在外,要多聽劉里長教誨,不可離開里長身邊。”
朱文正已經虛歲滿十五歲了,按這個時代男子十五就到了束發之年,就意味著,要學習各種技藝,養活一家人了。
朱文正現在是朱家唯一的男丁,砍柴、耕種、放牛等等農活,他都干過。
也是該見一見外頭世界的時候了。
另外,劉繼祖的人品,朱王氏信得過。
朱五四、朱重五一家子染疾而亡,無安葬之地。
最后,還是劉繼祖發了善心,拿出一塊地供朱家作了墓地。
“娘放心,兒一定平安回來!”
難得母親松口,朱文正大喜,當即答應一聲。
然后,飛快的跑到柴房,將幾只山貨拎上,然后小跑著去了里長劉繼祖家里,準備跟著一同去鐘離縣城。
鳳陽里,只是新手村。
鐘離縣,才是朱文正真正接觸外面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