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李文忠父親,辦團練
- 元末:從朱元璋侄子開始當皇帝
- 藍瑪苔原
- 2101字
- 2024-10-09 12:23:28
里長劉繼祖家。
位于鳳陽里的西首。
相比朱家的困頓貧苦,劉家的處境,要好許多。
地主、富農、中農、佃農.....。
按財產、田地多少分類,在鐘離縣,劉德屬于地主,劉繼祖家屬于富農,李貞家是中農,而朱五四家是佃農。
佃農實際上還不是最墊底的。
比佃農更貧窮的,是流民。
朱五四一家目前,就處于佃農滑向流民的過程中。
朱文正到的時候,正好見到劉繼祖戴著一頂里長的幘帽,收拾得干凈利落,在院子里準備趕車出發。
“里長,小子想進城一趟,家里米糧快沒了,冬天也冷得緊,沒冬衣熬不過去。”
朱文正恭恭敬敬的行了個禮,道。
“二郎來了,這次去城里,你娘同意了?”
劉繼祖和善的笑了笑,問道。
他雖說是一里之長,但家里并不豐裕,只是稍有田產,算是一個富戶。
農閑的時候,劉繼祖家不雇工,就一家人下地干農活,只在農忙的時候,雇傭幾個佃農幫忙耕作。
朱文正的父親朱重四,和劉繼祖年齡相差無幾。
兩人少年時也是玩伴,相當于迅哥兒和閏土,有兩世的交情,劉繼祖對朱文正的態度,就如看自家的子侄一般。
“嗯,娘說若能跟著里長一起去,她會很放心。”
朱文正答應了一聲,面露感激之色,眼神忍不住悄悄地瞥了劉繼祖的兒子劉顯一眼。
劉顯比朱文正的四叔朱重八,也就是朱元璋大了兩歲,長得高大魁梧,站在跟前,儼然就是一員猛將。
朱元璋、湯和在家時,劉顯時常過來切磋武藝,三人關系甚好。
后來,要不是劉繼祖攔著,劉顯也跟著朱元璋、湯和投軍去了,有這一層關系,劉顯對朱文正很是親近,平日里若有些好吃的東西,都會帶來給他。
“你娘同意的話,那自然好說,不過,只能載你一人,在日落之前,我們就必須趕回來。”
劉繼祖想了想,點頭道。
“多謝里長!”
朱文正連忙畢恭畢敬的對著劉繼祖躬身行禮,然后識趣的坐到了劉顯身邊。
能與朱元璋、湯和并列,劉顯武藝不弱,以后,說不定會有借重的機會。
豪杰起于草莽。
劉顯就算沒有淮西二十四將的本事,至少也是一員沖鋒陷陣的猛將。
劉繼祖見朱文正識趣,臉上流露出幾分慈愛,他管的這一里,一共二百三十戶人家,如朱文正這樣的少年郎有五十多個,但他最看重的還是朱文正。
很懂事,有禮數,也不鬧騰。
而且踏實肯干,在家里長輩俱都不在的情況下,還能撐起家,養活母親和幼妹。
這樣早熟的孩子,說不定以后,能出人頭地。
天色漸明。
劉繼祖呦喝一聲,騾車從通往縣城的官道上駛過。
沿途又集合了幾個里邑,七、八個都要去縣城的鄉民。
有的是健碩善射的獵戶,有的是周圍熟悉的莊戶,不少人手中拎著一根木叉子,或是削尖的棍棒當做武器。
世上艱難,盜寇隱于官道打劫的,時有發生。
劉繼祖這一群人聚的越多,自保的能力就越強,尋常的三、五盜寇,就不敢上前。
“姑父……。”
朱文正見到熟悉之人,討巧的一一上前,主動打過招呼。
被他稱為姑父之人,是姑母朱佛女的丈夫李貞。
李貞兄弟有四人,家住東鄉,與湯和同一里,略有余財,家底比劉繼祖稍差一點,但比起租地當佃農的老朱家,卻是要好過不少。
朱文正之前向朱王氏慌報,要去東鄉問李貞、朱佛女家借錢,原本只是一個借口。
現在,碰巧見到李貞,倒讓他省了去東鄉一趟。
“二郎,你怎么在車上?可是出了什么變故?”
李貞見到朱文正,臉色一變,趕忙問道。
“讓姑父擔心了,家中平安,侄兒這次去城里,是想買些棉被衣物,好讓母親小妹暖一暖身子。”
朱文正向李貞行了個禮,回答道。
“買棉被呀,要是缺錢,姑父這里還有一些。”
李貞嘆了口氣,點頭道。
他和朱佛女夫妻和睦,對朱家的遭遇頗是同情。
尤其是朱文正這個妻侄,僅比兒子李文忠大了三歲,但卻能撐起家,成了頂梁柱,這讓李貞很是看重。
相反,李貞對棄家出走、不顧寡嫂侄兒死活的兩個妻弟朱重六、朱重八,頗有意見。
世道艱難。
人心齊,才能有活路。
再苦再難,一家人團結在一處,總比一個人逃生來得強,像朱家現在這樣,各自逃生,活下去的可能,實在太小。
“多謝姑父,侄兒攢了些山貨,去城里賣掉.....。”
朱文正感激的回答。
李貞家里四個兄弟,家財也不是他一個人的,所以,在接濟朱家上面,也不好過于明顯,要不然,兄弟之間起了隔閡,他這個做大哥的難辦。
朱文正兩世為人,人情世故,早就熟絡,自然不會讓李貞為難。
當然,更重要的是,朱文正很是看好表弟李文忠,大明開國,李文忠的功勞僅次于徐達,妥妥的大明戰神級別的名將。
要想成事。
人才是第一位的。
朱文正已經想好了。
劉顯是第一個,李文忠是第二個,接下來,淮西的那些有名的將領、謀士,他要想方設法,一個個的收攏到麾下。
......
從太平鄉到鐘離縣城,二十里的路。
對于這個年代常年奔走的人來說,是在正常不過。
劉繼祖、李貞等人一邊趕著騾車,一邊閑敘。
“這世道越發的混亂,劉德等人卻還大肆吞并田地,掠不義之財,這是在自取滅亡,我等唯有召壯勇,辦團練,緝盜賊,才能保衛鄉里。”
“李兄所言甚是,劉某也正有此意,此番入城,就是向達魯花赤(元朝縣令官職)請求自辦團練,東鄉要是也有此意,我們兩家不如一起合辦。”
“劉里長的意思,是借官府的名頭練鄉兵,聚豪杰,壯大隊伍,等到時機成熟,再振臂一呼......。”
“咳咳,慎言慎言,咱是漢家兒郎,當然不會替蒙古人作牛馬,辦團練的目的,就是保鄉安民,守護一方。”
劉、李兩人志同道合,說得興起。
朱文正在旁聽著,一雙眼睛越來越亮,年輕的心中,更是如一團火燃燒,熱血澎湃,難以自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