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考不上,要找主考官鬧事。自古以來,從來都不曾有過。
這是新鮮事,是稀奇事,也是奇怪事。
汴京城的老百姓,喜歡看熱鬧,正愁沒有稀奇看,見有這樁怪事,不能錯過,一齊涌來。
那些考生,無論是落榜的,還是中榜的,都跟著馬輝、趙文輝、張青云,一哄而上。
這樣前前后后,加起來,不少于三百人。
他們不敢到皇城,因為那里有衛(wèi)兵。
他們來到歐陽修下朝回府的必經(jīng)十字路口等候。
章惇當然也跟著去了,曾鞏與曾布也跟著去了。
歐陽修坐著轎子,下朝回家,并不知道這擋子事,正好被這群人擋住去路。
轎夫不得不停轎。
跟隨的衛(wèi)兵見狀,一字兒排開,拔刀護衛(wèi)。
“怎么回事?”歐陽修坐在轎子里冷冷地問。
“啟稟大人,眾考生攔轎。”貼身仆人歐陽仁彎腰報告。
歐陽修正要出轎看個究竟,被歐陽仁阻止:“大人,不可出來。”
“你別管,我倒要看看何人如此大膽?”歐陽修大聲斥責。
王珪也剛好下朝,他正坐在轎子上,跟在歐陽修的后面不遠處。
他聽說前面有考生聚眾鬧事,把前面的路堵死了,有歐陽修在那里頂著,就吩咐:“走別的道回去。”
轎子掉頭。
王珪開溜,他不想惹事。
因為他早就提醒過,可能要出亂子,歐陽修卻不太在意,說是出了亂子,他來擔當。
看嘛,現(xiàn)在亂子果然出來了,就看他歐陽修如何擔當。
歐陽修臨危不懼,走出轎子。
人群自然分開,與他隔有一段距離,但都把他圍得水泄不通。
“你們想干嗎?”歐陽修大怒。
“歐陽大人,我們不想干嗎。我們這些做八股文的考生,你作為主考官,為啥不錄取,難道我們得罪你了嗎?”馬輝反問。
歐陽修沒有正面回答,從嘴里發(fā)出一陣輕蔑的笑聲。
他慢慢地走到馬輝面前,他的身后跟著全副武裝的侍衛(wèi),侍衛(wèi)“唰”的一聲拔出腰刀。
歐陽修哼了一聲,揮手示意侍衛(wèi)不要輕舉妄動。
侍衛(wèi)們將刀插入。
歐陽修看了一眼馬輝,問:“你就是馬輝?”
“是,我是。”馬輝看這個架勢,心里還是有點虛。
“我知道你的情況,你是八股文落榜考生的代表,對吧?”
“這個,我不一定代表得了。”
“既然你代表不了,那么,我問你,你作為一個讀書人,文章是寫自己看的,還是給別人看的,你總應該知道吧?”
“當然是寫給別人看的。”
“既然如此,文章總是要讓別人看個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并且還得賞心悅目,是吧?”
“是。”
“你承認這個就對了。”
眾人不說話,屏聲靜聽,不知歐陽修葫蘆里賣的什么藥。
歐陽修接著大聲說:
“你們寫的八股文,內(nèi)容空洞,言之無物,詞藻華麗,追求怪異,讀來不知所云,無所適從,既無美感,也無見解,于世無補,要這樣的文章,有何用處?”
一針見血,拿捏要害。
那些做八股文的考生面面相覷,馬輝也低下了頭。
歐陽修趁熱打鐵,又說:
“你們這樣寫八股文,還不如躺在床上睡大覺。當前朝廷需要的是有見識、有真才識學、治理國家的人才。諸位若是要走科舉這條道路,要想有所作為,必須要改變自己的文風,否則,就是在我這里行不通。”
歐陽修認為,讀書人的出路,主要是通過科舉考試。
主考官玉尺掄才,具有至高無上的權(quán)威。
樹立考場評文新標準,是改變文風的關鍵。
歐陽修轉(zhuǎn)身對歐陽仁說:“你去把蘇軾的考卷拿來。”
不一會,歐陽仁拿來,雙手遞上。
歐陽修拿在手上,揚了一揚。
“我知道諸位想看蘇軾的考卷,那么我就滿足諸位的心愿,我安排人把他的考卷多抄錄了幾份,你們仔細看看。看完以后,諸位還有什么不服的,可以到我這里來探討。如何?”
說罷,歐陽修對全場掃視一遍。
眾人鴉雀無聲,沒有一個答話。
見沒人接招,歐陽修把目光停留在馬輝臉上。
馬輝遲疑一會,還是走過來,接過歐陽修手里的試卷。
在眾人目送中,歐陽修坐著轎子揚長而去。
從這以后,歐陽修對蘇軾提攜,用盡全力,到處揄揚。
北宋官員加詩人梅堯臣贊賞蘇軾,作詩曰:
“歲月不知老,家有雛鳳凰。百鳥戢羽翼,不敢呈文章。去為仲尼嘆,出為盛時祥。”
蘇軾經(jīng)過歐陽修等大臣這么一推薦,他的名聲頓時在汴京城里家喻戶曉、無人不知。
又從京城傳到地方。
蘇軾寫的詩詞散文,開始在全國各地流行起來。
大街小巷,到處都在熱賣蘇軾的文章。
“蘇文熟,吃羊肉;蘇文生,吃菜羹。”
兒童也編出這首歌謠來,到處傳唱。
這個歌謠,說明讀書人只有學好蘇文才能中舉。
章惇見挑起的事端,還沒有燃燒起來,就這么瞬間熄了火。
這……不僅沒有對蘇軾造成任何壞影響,反而更擴大了蘇軾的名聲。
真是費盡心思,弄巧成拙,偷雞不成,反蝕了一把米。
章惇來拜見王珪。
王珪正在書房看書。
“侄娃兒,怎么看起來情緒不高呀?”王珪從書中抬頭,望見章惇失魂落魄的樣子,既好笑又好氣,“你現(xiàn)在榜上有名,應該高興才對。”
“哼,太氣人了!”
“怎么?”
“做八股文的落榜生太無能,被歐陽修三言兩語就打發(fā)走了。”章惇氣乎乎地說,“現(xiàn)在反而弄得蘇軾的名聲反而越來越大了。不應該呀!我不太服氣。”
“你有啥不服氣的,我說過,你不是蘇軾的對手,你還不信。這下,知道厲害了吧?”
“唉……”章惇嘆氣一聲,“這樣一來,將來科進士,再無做八股文的。歐陽修借蘇軾的文章,開啟了一股新的文風。從今以后,可能天下文章皆姓蘇。”
章惇的這句話,是想激怒王珪。
王珪見章惇這么一說,若有所思,但并沒有發(fā)怒。
然而,王珪也在心里埋下了對蘇軾妒恨的種子,他容不得蘇軾高升發(fā)達,以至于在今后共同迫害蘇軾的過程中他無疑起到了幫兇的作用。
章惇果然有先見之明。
繼歐陽修之后,蘇軾就成了北宋文壇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