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大臣們展開的不同意見,仁宗最后決定:“派蘇軾到鳳翔府任簽判之職,掛大理評事之銜。按大宋規定,先任職三年?!?
這個決定,改變了王安石、王珪最初的提議。
當然,也出乎所有人的意外。
簽判比王安石提議的主薄略高,比王珪提議的無名小吏更高。更重要的是將“鳳翔縣”改為“鳳翔府”,雖然一字之差,地位卻完全不同。
這個決定,使在場的每一個都不太滿意。
范鎮、司馬光、歐陽修等人,覺得蘇軾是難得的曠世奇才,因為沒有留在京城而去了陜西鳳翔任職,感到有所不值或者叫屈。
王安石、王珪等人,因為蘇軾太有才,被他們搞整不到位,而讓蘇軾去了鳳翔府而沒有到鳳翔縣任職,尤其是沒有做主薄而做了簽判,他們心里不痛快。
就是這樣的決定,使得蘇軾還有翻身的機會。
蘇軾接到任職圣旨,那是幾天以后的事。
對于到鳳翔府任職,蘇軾也覺得意外。
他原以為會留在京城,一方面可以照顧父親,自從程夫人去世以后,蘇洵的身體似乎一天不如一天;另外一方面留在京城,發展機會也多點。
不過,圣旨如山倒,既然圣旨已經下了,也沒有什么好改變的。
他立即收拾行裝,準備到鳳翔府赴任。
本來蘇轍也被外放做官,但考慮到父親蘇洵體弱多病,就辭職不去,呆在京城與妻子史氏一起在南園侍候父親。
王弗忙里忙外,指使秀嫂、碧桃、蘇興、蘇義等傭人將穿的、用的,還有蘇軾要看的書籍,全都裝在箱子里。史氏見弟媳一個人忙不過來,也過來幫忙。
蘇轍忙著買車買馬,陪哥哥蘇軾到歐陽修等官員吏府上辭行,還有到蘇軾所認識的朋友們處告別。
時間過得快,一切準備就緒,轉眼就到了蘇軾動身出發的日子。
蘇洵、蘇轍等人送別蘇軾、王弗等人出門,舍不得離開,一路陪伴著。
“父親,弟弟,你們先回吧!”蘇軾依依不舍地說。
“不急,我們送到京城外十里外的亭子就回?!碧K洵望著兒子,也不想離開。
這個十里亭子,專門供路人遮擋太陽、躲避雨雪。
曾鞏牽著兩匹馬,馬背上都馱著麻袋,早早來到亭子等候。他手搭涼棚,往遠處路的盡頭,眺望。
過了好一陣,才看見蘇軾一家老小往亭子而來。
等到靠近一點,曾鞏出來拱手相迎。
“子瞻兄,愚弟在此恭候多時?!?
“子固老弟,我不是在京城與你告別了嗎,為何還大老遠來這里?”蘇軾驚喜地問。
曾鞏,字子固,世稱南豐先生。建昌軍南豐(今屬江西)人。幼年能文,語已驚人,未冠而名聞天下。
“自從你與我告別之后,心里想起來不是滋味,我舍不得你走哇!”曾鞏眼淚快要滴落下來,他一邊說一邊拭淚。
“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蘇軾眼眶也潮濕了,他說,“我們將來還會見面的?!?
“鳳翔處于黃土高原,是苦寒的地方,你從天府之國而來,能否吃得了那個苦?”曾鞏擔心地說,“還有,你在那里沒有親戚,也沒有朋友,多少有些寂寞。”
“男兒四海為家,請子固弟不必擔心?!?
“我想著,你在鳳翔必然缺東少西,因此給你準備了一些吃穿的東西?!痹栔钢莾善ヱR說,“這些東西,你先用我的馬馱走,以后若是再缺少,可給我來信,我就送來?!?
蘇軾望著憨厚的曾鞏這么熱心腸,感動得好久都說不出話來。過了好久,他才噙著眼淚說:“老弟你這么用心,為兄對你是感激不盡啊!”
“子瞻兄,等你三年任職期滿,我還到這個亭子來接你。”曾鞏說。
蘇洵、蘇轍望見曾鞏這么重情重義,也感動得不得了。蘇洵拉過曾鞏的手,替兒子表示感謝。
隨后,蘇洵轉身,無限傷感,望著蘇軾,那張還是孩子的臉,不無擔憂地說:
“兒啊,長這么大,你還是第一次離開父親去遠行。為父不能再陪伴你了,以后的道路只能靠你自己行走,凡事三思而后行,多與王弗商議,切不可沖動行事?!?
蘇洵說到這里說不去,他咳嗽一聲,又接著說:
“我一輩子在求取功名,卻一輩子沒有當成官,只靠你與轍兒給我們蘇家光祖耀宗。但是我知道,官場險惡,官場就是戰場,官場也是殺場,稍微不注意,就有可能遭人暗算,為父是擔心你,還是太年輕?。 ?
一陣風吹過來,蘇洵打了一個激顫,又引起咳嗽不停。
蘇軾從王弗手里接披風,替父親披上,說:“爹,您就放心吧,您別擔心我,我會好好的。我倒是擔心您的病,你要多保重身體。”
又對著蘇轍說:“弟弟,我在不家里,你要好生照顧父親,請他老人家按時吃藥,多休息,別勞累?!?
“哥哥,您放心去上任吧,我會照顧父親的。”蘇轍故意笑了。
正在傷感之間,蘇興望見遠處有馬匹奔馳來,急忙叫道:“老爺,少爺,有人來了!”
眾人張望,不一會兒,三匹快馬來至跟前。
原來是駙馬爺王詵與兩名隨從。
蘇軾等人驚喜不已。
王詵快速下馬,與所有人打過招呼,走到蘇軾跟前,說:“子瞻兄,你到鳳翔府赴任,我進宮與皇后娘娘提起這事,娘娘特派遣我來與你辭行。”
蘇洵、蘇軾、蘇轍等人異口同聲地說:“怎么敢當?”
“這是皇后娘娘賜予你的?!蓖踉栔钢粋€盒子,對蘇軾說,“你打開看看,這里面是什么?”
隨從手捧一個精致的木盒子過來,遞給王詵,王詵又順手遞給蘇軾。
蘇軾將盒子打開,里面是一副皇家用的筆硯。
王詵說:“讀書人以墨為寶。這是娘娘專門賜給你的。她希望你能夠寫出對大宋江山穩固之策,上對蒼天,下對黎民,為后世留下不朽的文章?!?
蘇軾激動得將盒子舉過頭頂,面向京城方面,跪下磕了三個響頭而感謝。
“微臣叩謝皇后娘娘,從今以后,我定當鞠躬盡瘁,報效朝廷,死而后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