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諸葛亮治國之道
- 智囊:跟著古人學處世(白話精華本)
- (明)馮夢龍著 木沐編著
- 981字
- 2024-10-14 16:42:21
原文
有言諸葛丞相惜赦者。亮答曰:“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故匡衡、吳漢不愿為赦。先帝亦言:‘吾周旋陳元方、鄭康成間,每見啟告,治亂之道悉矣,曾不及赦也。’若劉景升父子,歲歲赦宥,何益于治乎?”及費祎為政,始事姑息,蜀遂以削。
譯文
有人說諸葛亮(三國時代蜀國的宰相)不輕易發布赦免令寬赦他人。諸葛亮回答道:“治理天下應該施行德政,不能只依靠小恩小惠。所以匡衡(漢元帝時的丞相)和吳漢(東漢光武帝時的大司馬)治理國家都不愿意隨意頒布赦免令。先帝(劉備)也曾說過:我曾與陳元方、鄭康成交往時,從他們的言談中,可以洞悉治理天下的道理,但他們從來沒有談及赦罪是治國之道。又如劉景升父子(即劉表、劉琮)年年都赦免,但這對治理國家又有什么益處呢?”后來費祎主政,實行姑息寬赦的政策,導致西蜀的國勢日漸削弱。
馮述評
子產謂子太叔曰:“惟有德者,能以寬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則多死焉。故寬難。”太叔為政,不忍猛而寬。于是鄭國多盜,太叔悔之。仲尼曰:“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商君刑及棄灰,過于猛者也;梁武見死刑輒涕泣而縱之,過于寬者也。《論語》“赦小過”,《春秋》譏“肆大眚”。合之,得政之和矣。
馮評譯文
子產(公孫僑,春秋鄭國人)對太叔(子太叔,名游吉,春秋鄭國人)說:“只有具備仁德的人,才能用寬容的方法使人民信服,否則只能用嚴刑峻法。熊熊烈火,人們看到就畏懼害怕,因此很少有人會被燒死;溪流柔弱平靜,人們就接近嬉戲,故而很多人被淹死。因此用寬容的方法去治理國家是很困難的事情。”后來太叔執政時,不忍嚴刑峻法而采用寬厚的政策,于是鄭國盜匪猖獗,太叔非常后悔。孔子說:“政策過于寬厚,人民就容易傲慢無禮,這時就要用嚴厲的刑罰來糾正他們;刑罰過于嚴厲,人民又可能變得兇惡,就要用寬厚的政令來感化他們。用寬厚的政策來調和兇殘,用嚴厲的刑罰來調和輕慢,如此才能政通人和。”商鞅對棄灰于道的人也采用黥刑,這樣就過于殘酷了。梁武帝看見有人被執行死刑,往往傷心落淚地釋放犯人,這樣又太過寬容了。《論語》主張“寬赦小過錯”,《春秋》譏刺大過失,只有二者相互調和,才能達到政事和諧。
智囊小結
治理天下應該施行德政,不能只依靠小恩小惠,用寬厚的政策調和兇殘,用嚴厲的刑罰調和輕慢,這樣才能達到政事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