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應包括人感覺的適應和人從主觀上對客觀環(huán)境的同化和順應。同化就是不斷的把新認識的觀念、事物等加到我們已有的認知結構中去。順應就是把于我們已有認知結構相比更正確的觀念,新穎的事物,通過改變我們的已有認知結構使我們已有認知結構變得更符合新情況,以此達到適應新環(huán)境的目的。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一個人要做到“什么都看得慣,什么都能接受”。因為客觀環(huán)境能符合我們心理預期的比較有限,這不意味著我們無能為力,而是要求我們自己要先接受,再慢慢想辦法,看能不能在這個環(huán)境中,通過群體內部人員的共同努力,把環(huán)境營造得更適合大多數人生存和生活。這就要求我們變得主動,自覺的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并不是接受就意味著任由環(huán)境擺布,變得身似浮萍半點不由人。而是讓自己不抵觸外界環(huán)境,減少心理沖突,內心平靜祥和。人也只有在情緒平靜狀態(tài)下,才能做更理智的思考與分析,做出正確判斷和選擇。如,天生殘疾的胡克尼哲,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利用自己能利用的身體條件,用自身的經歷與認識,為更多人帶去樂觀,堅強,合理應對的正能量,自己也在這個過程中實現自我價值。國內也有很多類似胡克尼哲情況的人,比如“跪著的巨人──胡勇”不也好好的生活,給他人帶去光亮,帶去希望,有自己精彩的人生,更何況我們四肢健全的正常人。
老子特別推崇“嬰兒”,是因為嬰兒的身體很柔軟,彈性很大,不容易受傷,嬰兒的大腦像一個全新的硬盤,能夠接納一切信息與知識。我們要適應環(huán)境就需要保持“學徒心態(tài)”。當我們進入新環(huán)境,我們抱持“學徒心態(tài)”,減少自己的主觀猜測,這里可以效仿“孔子入太廟,每事問”的方式。如此可以保證我們對客觀環(huán)境有一個正確認識,接下來采取的行動才會行之有效,才不會鬧笑話、才不會被反對。這也是有智慧的空降領導采取的方式,先說一切照舊,慢慢地把重要崗位全換成“自己人”。這里也啰嗦一點,哪怕被撤換的是自己,我們也要接受,再想辦法應對。若是我與領導觀念不一致的情況,就看是誰的觀念更符合客觀實際,領導的觀念更好,那就聽從他的。如果自己的更合理,那我要想辦法讓領導聽進去我的建議,而且要制造出是我啟發(fā),他自己想到的“感覺”給他,讓他覺得我不會威脅他,讓他產生放心重新啟用我,重用我的念想。而后我再好好施展我的才華,而不是想盡辦法搞內斗,搞內斗是很多大中小企業(yè)倒塌、部門衰敗的主要原因。個人方面也是,人從來都是比較主觀的,很難客觀,我們怎么敢那么篤定自己一定對,謙遜不只是美德,更是一種處世智慧。
環(huán)境適應這里,我們要特別注意一種錯誤認識,那就是避免自己有這種太強的不合理觀念“凡事我說了算”,這個觀念人人都有,它會隨人的身份地位有不同表現,當人身份低微時表現不明顯,但會隨身份地位提高越發(fā)不可收拾。這也是為什么被大家喜歡的領導比較少,被討厭的領導比較多的原因,如果你是一個領導人物,請效仿人民的總理──周恩來。作為普通人的我們也要理解,領導不好相處這是客觀現實,我們能做的是盡量成就比自己更有條件晉升的人來成就自己,除非他真的太過糟糕,那我們要拉他下馬,不能讓他繼續(xù)禍亂環(huán)境。一般來說,領導只是某方面存在不足,我們要想辦法幫他彌補不足,這個過程,他也會幫我們指出自身存在的限制發(fā)展的因素,這樣彼此都有進步,自然就會和諧,自然也會間接提高自己的適應能力。
人具有社會屬性,人的活動都需要社會環(huán)境來提供自己生存與發(fā)展的物質生存資料,這時候我們就會需要用到錢,我們都想物質資料豐富,滿足生存需求或享樂欲望(想有錢、有權力都是為了有更多的物質資料,但當物質資料豐富到不用擔心的時候,會想著求長生,凡人概莫能免;君子、圣人則不屑)。可是整個世界物質條件是有限的,總是會被比我們有條件,比我們搶占先機的人給占據。我們也不必為達到有財富和有權力的目的就不擇手段,也不必為自己達不到物質資料豐富的目的而委屈、失望,憤世嫉俗。作為普通人的我們只需要調節(jié)自己的需求就好了,我們對自己的生活要求,最低是能滿足基本生存需要就好了,能比這個更好當然是最好的了,做不到就接受現實,避免自己出現心理失衡,避免自己做出錯誤判斷、采取錯誤行動。
人具有主觀能動性,我們可以取法于環(huán)境,又用之于環(huán)境,達到適應環(huán)境的目的。任何一個國家、民族的文化發(fā)展,都是一代代實踐積累,總結篩選流傳下來的。文化也會具有時代特色,會在不同時期以某一具體形式更為適用于當時的環(huán)境。現代社會是一個信息社會,資訊很充足,也更具迷惑性,尤請各位在瀏覽時,警惕這些資訊,它們會影響我們認知和思維,請你好好判斷其思想,就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來做判斷標準。看此觀點、做法,是否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否代表最先進的生產力,是否代表中華民族文化的正確發(fā)展方向。我們取法于他人,并正確判斷要不要學習他人。如,我本來是心理學專業(yè)畢業(yè)的學生,我覺得自己理論知識比較扎實了,我用知識幫助其他人正確看待問題的效果,抵不過算命先生一句“你時運不濟,犯了惡鬼”來的更有安慰性。雖然這有點“迷信”的嫌疑,可它卻能奏效。深刻思考一下就會發(fā)現,其實這是人對自己的保護在起作用,人更傾向于把原因歸結于外在,而不是自身,這樣做能降低自己的負罪感,但它不會幫我們建立正確的觀念和健康的行為模式。懂了這一點后,我們就要想辦法讓自己做到不為自己的錯誤辯解,大方承認,因為算命先生最多只能幫助人解決情緒上的問題,而專業(yè)心理咨詢和者心理健康知識能夠幫助我們切實解決心理上的問題,能做到預防心理問題,維護心理健康狀態(tài)。而人只有真的自己做出改變,把自己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行為模式等調整到能處理當前環(huán)境的大多數狀況,他的適應表現也就會是良好的。例,S是個剛畢業(yè)參加工作的職場新人,他為了很好的適應這份工作,他主動向公司前輩請教,了解公司運轉體制機制,誠心討教注意事項。自己在工作中也想辦法去適應,主動通過網絡途徑學習更新理論,工作中去觀察表現良好的同事,自己主動承擔一些工作,得到更多實踐機會,自覺地去總結工作方法。抓住機會適時的表現自己,用了近半年的時間,他成了公司里同事喜歡,領導信任的新人。滿一年的時候,他的優(yōu)秀表現讓他得到同事的廣泛支持和領導的信任,給他升職提干,他也繼續(xù)像剛入公司時那般,在新的崗位,新的環(huán)境里繼續(xù)請教比自己優(yōu)秀的人,調整自己,不斷完善自己,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繼續(xù)做好自己的工作。這樣的人的行事方式和思想認知,是值得我們推崇和效仿的。
適應能力是通過不斷地學習、實踐、反思再實踐,慢慢積累起來的,持續(xù)更新自己的觀念,不斷調整自己對世界的認知和行為模式,請不要停止發(fā)展自己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