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想要良好的人際關系,卻不知如何搞好人際關系。首先要明白一個道理,人際關系主要受到利益得失的影響,這個“利益得失”包含情感和物質兩個成分。更重情感的,就以建立深厚情感為主;喜歡物質利益的,就跟他保持物質利益關系。總體來說,還是建議每一個人,請注重人與人情感聯系的建立,因為每一個人能提供的物質條件是有限的,而人在物質條件的滿足方面是沒有上限的。
人際關系還會受到距離遠近的影響,總能見面,觀念、想法、興趣愛好等方面相一致的,會比較合得來,關系也會更融洽一些。一個人表現得足夠大公無私,會讓很多人欽佩他,欣賞他,信賴他,人際關系也會更和諧一些。這是我們每一個人努力的方向,是儒家“世界大同”愿景,也是天安門城樓“世界民族大團結萬歲”的人類社會發展目標。人際距離包括實際的物理距離與心理距離。物理距離指每天能見面,能接觸。心理距離指能彼此相互理解,彼此支持,彼此心意相通。我們具體可以這么來做,我們一方面了解別人,一方面想辦法讓別人了解自己,我們應該隨時想著建立信任感,信任感需要彼此足夠了解才能建立起來。這其中最具代表性,也最需要大家處理的就是家庭人際關系,我們一起來好好分析一下。
家庭關系中首重夫妻關系,夫妻和睦,相敬如賓,就會把主要精力放到各自的事業中去,也能做彼此事業失敗后的堅實后盾,會有家的溫暖安撫心靈,讓我們有力量東山再起。夫妻要想和睦,就要為對方著想,要溝通表達,人的思想具有內隱性,不容易被人認識,頂多能感覺到對方情緒的變化,卻不知他具體所想。所以需要語言表達來讓彼此確切掌握,夫妻間相處,情緒宣泄、批評要有所限制,但情感支持要無限擴大。雙方都做到就可以讓我們的安全感提高,更敢表露心聲,然后一起想辦法解決實際遇到的問題,同時,每一方都要自己做到檢視自己,完善自己。因為人不能改變他人,只能自己改變自己。人際關系中,我們要明白,我們做不到讓每個人喜歡和滿意,但可以做到讓大多數人滿意,這方面我們可以去效仿那些夫妻關系比較融洽的人,好好觀察他們是怎么做的,我看看我能不能“見賢思齊”。至于那些夫妻關系不和諧,總是爭吵不斷、甚至關系破裂離婚的,我也要看看他們做了什么,我可別那樣做,不然我也會如他們一樣,這是“見不賢而內自省”。要想人際融洽,我們自己就要主動關心別人,照顧別人,這里要摒棄“我是為你好”的單方面考慮,我們要通過溝通和適當的揣測,比如回到家,丈夫本來很累,想要躺著休息,但我看到妻子在忙活,我也應該放下東西,主動幫把手,然后再說,今天自己有些累,想歇一歇,妻子知曉也理解后再去做,因為有時候妻子很想自己的丈夫幫自己解決一下她獨自一人難搞定的事。如果是丈夫上班回到家,看到妻子在休閑,也不必心理不平衡而發火,也要主動說“親愛的!我回來了,今天有些累,我想歇一歇”,對方自然知道,接下來讓你好好休息,她就去忙活晚飯去了。我們也會遇到不理解自己的情況,她會說一些不中聽的話,你也不必跟著置氣,而是理性平和的溝通,因為這樣看起來費勁,但沒有后遺癥,不會對后續有負面影響,若當時就情緒爆發,大吵大鬧,反而會影響彼此關系,影響后續的相處。
其次就是親子關系,父母對孩子的教養方式最好采取“民主型”。也就是父母要允許孩子發表意見,看看孩子的認識有沒有道理,如果沒有道理,要想辦法讓他建立正確觀念,而不是打壓他,指責他,打壓與指責反而會激起子女的“逆反心理”。身為子女,我們也要為自己的發展考慮,自己也要隨時多觀察、思考,理解父母的一些做法(理解但可以不認同,這種情況也會有,我們不按照父母那套不好的方式去做就好了,用自己仔細思量后的,更好的方式來替代。)替對方考慮,理性平和溝通。這是解決大多數人際問題比較好的方式,這里需要我們注意調節自己的情緒,我們要盡可能避免情緒宣泄,對方是人,不是受氣包,我們不該把情緒宣泄到他身上。人難免會因為種種原因犯錯誤,我們要接受“是人就會犯錯”,哪怕這個錯在我們看來很低級,也不應該生氣,我們可以幫助他成長,幫他改正,卻不應該責怪他,數落他。溝通中要采取“對事不對人”策略,只針對他當前表現的不當之處,做提點和批評,不過多挑對方毛病,不翻舊賬,不積小怨。我們實在應該把目光更多的投向自己,專心致志把自己發展好,再通過自身良好表現給別人以有利影響,一步步從觀念到行為做出更好的改變。這樣進行下去,會讓我們身邊人同樣變得理性平和。表揚孩子或者其他人也要做到“對事不對人”,否則他還以為自己“完美無缺”,會生出驕傲自滿之念。
人際關系中,還有婆媳關系需要注意,女生比較難過的五關之一便是“婆關”。這個婆關并不只是兒媳婦跟婆婆的關系,而是兒媳婦跟公公和婆婆等家庭長輩的關系。請各位未來兒媳和準兒媳,請你有個思想準備,你剛嫁過去,他家是沒有完全接納你的,你別急著發表你的意見,多聽,多看,少說話(不說自己主觀意見,尤其是與你老公家明顯不一樣的觀點的話),否則你會發現他們不怎么待見你,甚至說你不明事理,你豈不是很冤枉,很委屈,你融不進“新家”,“娘家”你又回不去,你就“無家可歸啦”。你不妨聰明點,別急著去掌握“話語權”,尤其是現代社會,你的“婆婆”她年輕力壯正是“很能打”的年紀,你干嘛跟她掰手腕呢。你可以采取當面聽從,但你不一定要完全“照做”。而是用你自己的行事方式處理好事情,慢慢的,你的“婆婆”就會理解你,認可你,信賴你這個兒媳婦,她自然會慢慢放權給你。你以后有做婆婆的機會,也要這樣慢慢地放權給你的兒媳婦。在這個“新家”,在你婆婆完全認可你之前,你永遠最小,永遠做不到“說了算”,她可能不跟你針鋒相對,但肯定會時不時“背刺”你一下,所以你負責聽,負責答應就好了。只是,你要把你的丈夫叫到房間里,好好的商量,告訴他,你的所思所想,和你的感受,利用撒嬌這個天賦技能,讓他重新關心在意你,然后讓你的丈夫配合你,用你喜歡,他能接受的方式去處理家庭事務。這個沒法明確,需要各位自己去探索,找到適合你自己的具體方式。慢慢的,你丈夫也會感覺到,他娶你是他走運,他會寶貝你的。這樣這個“家”才會成為有你一席之地的真正的家。男生不是完全沒有責任,男生更應該承擔起調節婆媳矛盾的重任,男生盡管你再怎么愛你的老婆,請你別明顯的偏心你老婆,否則你母親肯定會為了得到你對她的尊重,在意,會想辦法為難你的妻子,證明你妻子不好,維護她身為母親的“威嚴”。你懂這個,什么事情別小兩口解決,而是先跟妻子商量,有共識后,男的主動去找母親請示,并說“媽,本來這個事情,我想我跟我媳婦決定就好了,但她總擔心我們倆自己做主怕是有些草率,她讓我來問問你,請你幫我們看看,這樣做好不好?”你母親聽了,自然會比較高興,如果沒什么差錯,她就支持,甚至想辦法幫你倆,你們就會皆大歡喜啦。同樣的,別忘了“婆婆”只是這個家說了算的人的代名詞,核心是處理好兒媳跟這個家的“話事人”的關系。
人際交往需要經常溝通和接觸,但我們要對自己有個要求“非必要不麻煩別人”,尤其是不能一有事就去麻煩別人,一有事就去別人家里找他。我們要考慮到別人也有自己的事情要做,他沒那么多精力來幫助我們,也要接受“別人不一定盡心盡力幫我們”的事實,如果能遇到一個總是盡心盡力幫助你的好友,請倍加珍惜,別辜負他,別因為總索取不回報人家,迫使他逃走了。如果真有事情需要別人幫忙,請提前問詢,看看對方是否方便。為了能夠有事找得到人幫助,請各位廣泛交友,各個領域,各個地域,各種性格特點的人都要結識一兩個,我們個人的喜好便于我們選擇“志同道合”的好友,也會妨礙我們拓寬人際,即使對方是“小人”,我們也要結實,只是與其相處時要注意多加防范,要對他更加敬重一些,因為小人特別怕別人看不起他。這樣便于我們多掌握一些資訊,有利于我們成事。我們自己也要做好別人的信息提供者,做好別人成事的助力者。
人際關系里,我們要培養正當的人際關系,要保證人際環境里,彼此的目的是正當的,不僅為團體內部考慮,也要考慮社會影響,不要做有違法律,公序良俗的事情,我們需要良好人際關系,卻不可以結黨營私,惡意排除異己。我們實在不應該為了達成某種目的才去建立人際關系,而是應該在一開始就秉持沒有功利性目的的廣泛交友,像“孟嘗君養門客”的那種無差別優待,去真誠對待每一個與自己有來往的人。這里重點提示,孟嘗君本人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并不是完美無缺的,列位學習他對待人的良好行事方式就可以了,他不好的做派就別去學了。
人際關系里,最忌諱“討好”。人是不會被討好的,那些喜歡挖空心思想“投其所好”的人,請萬分小心,你開始偏道了,偏道是會受到反噬的。老子《道德經》有言“天之道,損有余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余”,小人盛氣凌人壓榨“下級”,奴顏屈膝討好“上級”的表現,正是老子此言的真實體現。偏道的人,良心肯定是不安的,他的所作所為也肯定會受到打擊,不一定會應到他本人,但一定跟他脫不了干系,可能是他的家人,可能是他家的某樣物什。不一定立馬應驗,但一定會應驗,也就是常言的“不是不報,時候未到”而已。這輩子好不容易投身做人,尤其是投身做中國人,請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人際關系也只是我們走向成功的“助推器”,它也只是一個工具,不是全部,也不是最終目的。真正成事是靠我們99%的硬實力和我們“但行好事”積累起來,虛無縹緲的1%的運氣。人也不應該當面各種沒意見,背面意見一大堆,也不應該有意見就當眾提出。如果我們對某人做的某事有不同意見,應當私底下找當事人好好溝通,讓他了解事情真相,做出合理調整,這樣你好他也好,大家都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