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前的半秒鐘:文明時代
在不到1秒鐘的時段里,很難獲得恰當?shù)母杏X,因此我們準備在這里調整比例。我們不妨將宇宙歷史的最后半秒視為我們如今剛剛抵達終點的一場500米賽跑。跑道的每一米都相當于千分之一秒,或者說是真實世界的23年。如果我們將這個尺度應用到整個宇宙的歷史中,那么這個距離將會超過60萬千米——或者說相當于地球與月亮之間幾乎來回的距離。我們的500米短跑始于11500年前,那時的人類第一次開始在固定的地方長時間生活。
當人類從游牧生活過渡到定居生活時,他們第一次能夠擁有比帶到下一個定居點更多的物品。如此一來,發(fā)展出針對每一種目的都盡可能有效的專業(yè)化工具,就變得更加重要。人們也會因此變得更加職業(yè)化,某些人可以將時間花費在他們擅長的事情上,不再需要每一個人都為同一件事去勞作。這對整個部落而言或許很有用,因為有些人致力于制作衣服或工具,其他人則負責狩獵或采集植物。
農業(yè)可能是人類定居在一個地方之后的副產業(yè):采集者帶著他們最青睞的植物回到部落。采集以及烹飪時產生的廢棄物中會包含這些植物的種子,于是它們在定居點附近獲得了良好的發(fā)芽條件,而定居者則更容易收獲這些植物。由于人類主要收獲最讓自己滿意的樣本——例如將最大的種子收集為樣本,這些物種就會逐漸演變并成為第一批農業(yè)作物。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發(fā)現(xiàn),可以通過清理土地、澆水以及犁地來提升定居點附近的作物。在距離終點還有350米時,人類已經成為農民。

村民讓牛通過踩踏的方式使谷物脫粒。理查德·比維斯,1881年
農業(yè)為人類提供了穩(wěn)定而可預測的食物來源,這使得人口得以增長。然而,其中也有些不足。耕作是一項困難的工作,往往還很單調,因此農民的空閑時間可能比他們游牧生活的祖先更少。他們的飲食也更為單一,這可能會導致營養(yǎng)不良,而當作物歉收時他們就將面臨饑荒。
可想而知,人類在開始耕作以前,生活更加健康,甚至也更快樂。然而,對土地的耕種,最終為我們所說的文明奠定了基礎。種植并儲存食物,使得一個更等級化也更專業(yè)化的社會組織成為可能,也更有必要。距離終點線還有200米時,人類組織起第一個王國,并發(fā)展出書寫語言、貨幣以及宗教。通過馴養(yǎng)牛和馬,人們擁有了新的體力來源,從而能夠耕作更大面積的土地以養(yǎng)活更多的人。在家畜的幫助下,他們還可以在更短的時間里穿越更長的距離,這讓他們能夠比過去更有效地進行商品貿易與知識傳播。
在這些專業(yè)化的社群中,人類開發(fā)出采礦并利用金屬所需的先進技術。人類在終點前的200米發(fā)展出青銅,并在140米處發(fā)展出鐵;在距離終點88米(大約是在公元元年前后)時,鋼開始進入生產。到了距離終點22米時,人類經歷了一場被稱為科學革命的過程,這讓用于理解自然法則的全新系統(tǒng)方法發(fā)展完成。
到目前為止,所有人類活動都是由每天抵達地球的陽光以某種方式驅動的。儲存在植物材料中的太陽能,通過焚燒產生熱量,或是被動物及人類吃掉后被用作肌肉所需的能量。此外,磨坊靠水力驅動是利用太陽將水從海面提升到更高海拔時蓄積的能量。帆船的動力來自風,這也是由太陽照射地球時產生的溫差形成的。
距離終點還有11米時,人類開始積極地開發(fā)化石能源——也就是儲存在地下長達數(shù)百萬年的太陽能。當日常的太陽照射開始由煤炭補充,隨后又由石油與天然氣補充后,幾乎任何類型的工業(yè)都可以運轉,而不再存在因周邊地區(qū)砍伐森林造成燃料耗盡的風險。工業(yè)革命改變了人類的世界。
在距離終點3米時,抗生素的發(fā)展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醫(yī)療體系,它可以治療疾病,于是在這樣一個社會中,兒童夭折不再被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分娩也不會總是危及孕婦的生命。
在終點前2米,人類進入外太空遨游。
然后午夜鐘聲敲響——我們回到現(xiàn)在。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世界里,前方密布著無數(shù)種可能性,憑借獨一無二的能力,我們似乎能夠克服面臨的任何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