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2

作為本書的第二作者,我參與了生活與育兒兩部分的編寫,還作為第一讀者與審校人員對全書內容進行了完善與優化。

我是一名有20多年從業經歷的軟件開發工程師,既就職過全球500強企業,也就職過只有幾人組成的創業公司,還自己創過業。從崗位角色來說,我曾是開發工程師、架構師、團隊負責人、項目負責人和創始人。所有職業經歷讓我對本書所描述的各類職場現象都有極強的共鳴。我不時感到書中所述的被動工作的工程師、不作為的管理者,以及無法平衡工作與生活的人,說的就是當時的我。

是的,書中說到的那些痛苦、沖突、迷茫、焦慮我都曾經歷過,那些批判的言語很多都能指向曾經的我,只是彼時的我是不自知的。坦率地說,當時即便有那些令我不適的感受,我也從沒覺得那樣的生活和工作有什么不對勁,因為周圍的人似乎都這樣。對于彼時的我來說,工作感覺不對了,認為公司沒有美好前景了,又或者想離家近點了,就換個工作唄。現在看來,那時其實是逃避的心態占了上風。

當然,我整個職業生涯的發展也沒怎么不順,我在工作中也時常能得到周圍人的認可,總體而言也在一路往前走著。但我清楚,我并沒有打心底里感到踏實,因為我沒有找到工作帶給我的幸福感。那種幸福感,并非是由同事關系融洽、工作壓力小或其他外部因素帶來的,而是源于工作對于自己的意義感。找到工作的意義感,是我現在認為走上高效能工作之路最重要的一步。少了這一步,就會像無數個0的最前面缺了個1那樣。

那么,工作的意義感來自哪里?一說到意義,似乎就應該是宏大的、深遠的,比如為社會創造大的價值、實現人生目標等。但以我現在的認知來看,并非如此。這是我通過觀察李云的工作狀態,將其與當初自己的工作狀態相比而得出的結論。

李云換工作到芯片行業的那家公司后的經歷使我真切地看到了我與他的不同。他這次換工作后的狀況與我當初從摩托羅拉跳槽到恒生電子后類似:習慣了彈性上下班,突然換到了一家工作時間是8:30—17:30且上下班打卡的公司;離家又遠——單程近1小時的車程,早上得6:30起床,7:00就出發。而且他相比我還多了一個不適——作為高管,周六得在公司工作。這是他參加工作以來,頭一次經歷作息時間上的大調整。

對于我來說,當初光通勤時間及打卡帶來的不適,就讓我耗費了非常大的心力去堅持那份工作。但是我看他的狀態,每天都是激情滿滿地出門,下班回來雖有疲憊,也會有對工作不暢的傾訴,但我體會到更多的還是他的成就感和憧憬。他會喜形于色地告訴我同事們點滴向好的變化,問題在一個個解決,團隊越來越正氣。他始終堅信能把團隊帶上正軌,讓大家體會到工作帶來的幸福感。

這就是我與他之間的差距。在我看來,這是兩種不同的工作狀態:一種是為生存而工作,另一種是為意義而工作;一種是外部利益(收入)驅動的,另一種是內部價值(責任和信念)驅動的。我屬于前者,他屬于后者。因為我工作是外部驅動的,所以困難和不適統統變成了我的壓力,讓我內耗;而他工作是內部驅動的,所以對他來說,困難和不適就是挑戰,是能被克服的,他能通過期待克服困難和不適后的成長去激勵自己。

那怎么找到工作的意義呢?在我看來,并沒有那么復雜,有時就是思維轉變一下而已,找到一個超越個人物質利益的目標。在奔向這個目標的過程中,工作的幸福感自然就來了,事實上最終受益的依然是自己。

現在的我是大家眼中的全職媽媽,沒有工作,也沒有固定收入,也許是價值感不足的,更不能感受到幸福才對。但事實恰恰相反,在各種社交場合介紹自己時,我會說我沒工作但有事業,因為我一直在做一件有意義的事:將我極力推崇的從項目式教學(Project-Based Learning,PBL)遷移而來的養育思想和方法傳遞出去,讓更多的人能一起感受育兒的幸福。因為找到了意義,所以每一次分享、收獲到的每一個認可,都讓我感受著幸福。這就是我現在的狀態。

曾經和幾個朋友一起聊天時,我表達了“育兒是一件很幸福的事”這一觀點,她們聽了很是意外。對她們來說,育兒更多地源于責任,且充滿了焦慮和無奈。當然,我的育兒幸福,并非因為我沒有經歷挑戰,也不是因為我的孩子特別讓人省心。在我看來,育兒的幸福并不是簡單地以孩子的良好表現去定義的,更主要的是以自我成長去安頓好焦慮,學會看見孩子的成長,并從中收獲定力。也就是說,養育孩子的意義在于整個過程中家長和孩子的共同成長。只要意義對了,挑戰就不再是消極的,而會變成成長的契機,育兒的幸福感自然就有了。

再來說一說關系的意義。對我來說,關系的突破來自內省。只要有關系,就一定會有沖突,而且關系越密切,引發的沖突通常也越激烈。由此我認為夫妻關系是自我突破的最佳修煉場。從人性上來說,造成沖突最主要的原因是個體的防御機制。要真正解決沖突,就必須完成自我防御的打破,看見那顆掩藏在后面的脆弱的心,最后找到那個松弛而有力量的自我。所以關系的突破可以幫助我更好地認識自己,找到真正的自己。這就是我所找到的關系的意義。有了這個認識,再發生沖突時就少了對抗,因為沖突指向的不再是對方的問題,而是自我的問題了。

有了意義,就意味著明確了方向(或目標)。方向有了,再用對方法,就能帶來效能。也就是說,無論職場、育兒還是關系處理,只要我們找到了效能目標并掌握效能方法,幸福感就來了。在我看來,在職場中掌握效能的過程,既是職業發展的過程,也是找到工作幸福感的過程;在育兒中掌握效能的過程,既是成就孩子的過程,也是成就自己的過程;在關系中掌握效能的過程,既是突破關系的過程,也是發現自我力量的過程。

效能始于意義,這是我在成長之路上不時用來修正自己的一句話,也是你在正式閱讀本書前,我最想分享給你的。對意義的關注是40歲前后的我,在生活狀態、思維模式上發生變化最關鍵的原因。40歲之前的我是用直覺在生活和工作,而40歲之后的我開始有了主動追求、尋求內在成長的意識,由此收獲了更多的幸福和力量。希望這個感悟能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運用本書的內容。

我的聯系方式如下,歡迎大家與我交流。

微信公眾號:PBL養育

樓建芳寫于杭州

2023年11月22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肇州县| 铁力市| 扶风县| 怀集县| 舒兰市| 白玉县| 海晏县| 阿拉善盟| 镇安县| 凤台县| 大悟县| 绿春县| 井陉县| 鸡东县| 福州市| 沂南县| 黑水县| 通海县| 彝良县| 巴彦淖尔市| 若尔盖县| 丽江市| 西峡县| 漳州市| 嘉荫县| 藁城市| 望谟县| 开封市| 泽州县| 财经| 巍山| 雷山县| 含山县| 祁连县| 山阳县| 漠河县| 紫金县| 珲春市| 甘谷县| 富阳市| 两当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