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04 人人心中都有一個圣人

在王陽明看來,人人都應該成為圣人,因為人人心中有一個圣人。在虔州的時候,九川和于中、謙之一起陪著王陽明。王陽明說:“各人的胸中都有一個圣人,只因自己信心不足,自己把圣人給埋沒了。”先生接著對于中說:“你胸中原本有圣人。”于中連忙站起來說,“不敢當,不敢當。”王陽明說:“這是你自己所有的,為什么要推辭呢?”于中還是說:“不敢當,實在不敢當。”王陽明說:“每個人都有,更何況你呢?你為什么要謙讓呢?這是謙讓不得的。”

只因自己信心不足,就把圣人給埋沒了。這句話意味深長,值得我們經常用來提醒自己。但我們對于這句話往往不太理解,甚至有抵觸。原因是我們被“圣人”這個詞迷惑,我年輕的時候,對于王陽明的書,包括一些儒家的經典,不感興趣,總覺得做圣人,太道德說教了,現在經歷的事情多了,再讀孔子、王陽明,才覺得他們的思想有非常閃光而實在的一面;也明白到王陽明講的圣人,并不是一般我們理解的道德楷模,而是一種符合天理的人格境界。是天理,只要是人都會具有的那種天理。也叫良知。透過知行合一的功夫,喚醒良知,我們就會成為圣人。更準確地說,就會達到一種人格境界。

關于“良知”,王陽明有過很多界定:

“良知只有一個。就它的妙用而言可以稱之為神,就它的流行而言可以稱之為氣,就它的凝聚而言可以稱之為精。怎么從形象、方位、場所上求得良知呢?真陰之精,就是真陽之氣的母體。真陽之氣,就是真陰之精的父體。陰生于陽,陽生于陰,陰陽不可分割為二。如果理解了我的良知學說,那么,凡是類似的問題,都可以不言自明。否則,如同你來信所述的三關、七返、九還之類,還會有無窮無盡的可疑處。”

“能夠讓人‘戒慎恐懼’(警惕謹慎有所敬畏)的,就是良知。”

“良知就是道。良知就在人的心中,不管是圣賢,還是平常人,都是如此。如果沒有物欲牽累蒙蔽,只是倚靠良知去發揮作用,那么,時時處處都是道。然而,平常人大多被物欲牽累蒙蔽,不能遵從良知。像上面說到的幾位人物,天生資質清明,自然很少有物欲的牽累蒙蔽,那么,他們的良知產生作用的地方自然會多一些,自然離圣道就近。所謂的學,就是學習遵從良知。所謂知道學,只是明白應該專心學習遵循良知。上面說的那些人,雖然不知道專門在良知上下功夫,有的興趣廣泛,受到外物的影響和迷惑,有時會偏離圣道,有時會符合圣道,沒有達到純正的境界。如果他們能夠明白了這一點,那么,也就是圣人了。后世儒生認為上面說到的那些人,都是憑天生的資質建功立業,未免是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這樣說后世儒生,并不為過。”

良知很像我們內心本來就有的品質和能量。這個概念是孟子創造的,孟子說過這樣一段話:“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

大意是,不用學習就會的,是人與生俱來的良能;不用思考求索,就明白的,是與生俱來的良知;小孩子不需要學習就知道愛他的父母,長大之后,不需要學習就會敬重他的兄長;愛父母是仁,敬兄長是義。一點都不深奧,也不復雜,只要是人,天生就曉得仁義。

孟子用良知良能,推論出人人心中都是堯舜,人人都可以做堯舜。我們所需要的一切知識、能力,其實在我們心中都已經具備,只是我們自己遺忘了。孟子有過一個牛山的比喻。說是牛山上開始的時候,到處是茂密的樹林,清澈的溪流。但附近人不斷去山上砍柴。漸漸牛山的樹越來越少。幾乎成為一座荒山。但只要下雨,那些殘留的嫩芽,又會慢慢長出草木,恢復從前的生機勃勃。但看到荒山的人,以為這座山本來就是這樣的。其實,山的本來樣子是生機勃勃。人的心,也是如此。天性的良善、仁義,不過被砍伐掉了。但是,那顆嫩芽、種子,一直還在。

孟子的說法,其實和人類軸心時代的大多數思想接近。佛陀認為人人心中都有佛性,只是迷失了。蘇格拉底認為我們的知識都在我們的記憶里,我們只要回憶起來就可以了。一切都已經在那里。我們只需要回歸,只需要去發現。這是軸心時代的思想遺產留給我們的一個重大命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鲁科尔沁旗| 东丰县| 江永县| 睢宁县| 湖口县| 甘肃省| 弥渡县| 麦盖提县| 招远市| 阳谷县| 甘孜| 苏尼特左旗| 右玉县| 瑞昌市| 澄城县| 凯里市| 罗平县| 二手房| 商城县| 汨罗市| 织金县| 根河市| 锡林浩特市| 宁武县| 兴文县| 神池县| 航空| 仙桃市| 和田市| 大同市| 日照市| 荣昌县| 云阳县| 弋阳县| 苗栗市| 金秀| 许昌市| 澳门| 镇平县| 定州市| 山东|